-
后组肾盏的分型及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后组肾盏的分型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CT尿路造影(CTU)检查的6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0例,女320例;年龄(52.4±11.9)岁。患者两侧均有肾,501例集合系统正常,139例有轻度积水。对患者的CTU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脊柱为标记在立体空间旋转集合系统图像,模拟俯卧体位。采取两人阅片方式,观察俯卧位肾盏的影像学形态,统计左、右侧各640个肾后组肾盏的分型。依据肾盏形态及其对手术通道建立的影响,将后组肾盏分为3个类型。壶腹型:肾盂形如壶腹,肾盂直接与杯口状肾小盏相连,没有明显的肾大盏。经典分支型:≥2个肾大盏呈分支状汇集形成肾盂。细长分支型:肾大盏呈分支状,至少有1个肾大盏轴线长度≥0.9 cm且盏颈宽度≤0.3 cm。依据后组肾小盏从属肾大盏的关系,又将经典分支型分为a、b、c 3种类型,包括7个亚型。仅来源1组肾大盏为a型,同时来源于2组肾大盏为b型,同时来源于上、中、下3组肾大盏为c型。a型包含3种亚型,仅来源于上组肾大盏为a1型,仅来源于中组肾大盏为a2型,仅来源于下组肾大盏为a3型。b型也分为3种亚型,同时来源于上、中组肾大盏为b1型,同时来源于中、下组肾大盏为b2型,同时来源于上、下组肾大盏为b3型。c型无相应亚类。结果:本组640例(共1 280个肾)均有后组肾盏。后组肾盏的形态学分型中壶腹型占8.83%(113/1 280),其中2个肾小盏占比最高(5.63%,72/1 280);经典分支型占71.25%(912/1 280),其中3个肾小盏占比最高(31.17%,399/1 280);细长分支型占19.92%(255/1 280),其中3个肾小盏占比最高(9.92%,127/1 280)。经典分支型的解剖学分型中a型占20.50%(187/912),b型占66.45%(606/912),c型占13.05%(119/912)。a1、a2、a3型的比例分别为4.06%(37/912)、6.14%(56/912)、10.31%(94/912)。b1、b2、b3型的比例分别为2.03%(21/912)、7.46%(68/912)、56.69%(517/912)。结论:后组肾盏结构复杂,变异极大。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存在后组肾盏,后组肾盏形态学分3种类型,以经典分支型占比最高,且以3个后组肾小盏占比最高。经典分支型解剖学分型以b3型占比最高。后组肾盏分型可为PCNL从后组穿刺提供解剖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York-Mason术式在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2年10月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6.6±4.2)岁。患者临床表现为排尿时伴尿液从肛门溢出,合并膀胱颈口狭窄2例,尿失禁1例。3例有前列腺癌术后放疗史。尿道直肠瘘病史(1.8±2.3)年。术前尿道造影检查示造影剂从膀胱颈部溢出流入肠道。3例可疑患者加做CT三维重建可见瘘口。尿道镜检查可见膀胱颈部有凹陷。5例行肛门镜检查见直肠下端前壁有气泡形成,伴有直肠前壁凹陷;瘘口至肛周距离(6.0±2.1)cm,瘘口直径≥1 cm 12例,<1 cm 8例。术前12例已行膀胱造瘘,17例已行横结肠造瘘。本组20例均采用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全麻,患者取俯卧折刀位,将臀部分开固定以显露肛门。从骶尾关节旁2点处至肛门边缘做一8 cm长旁正中皮肤切口,此为改良York-Mason入路。切开肛门括约肌后,两侧括约肌分别用3-0铬缝线标记。显露尿道直肠瘘口,用4-0可吸收线缝合尿道侧瘘口,3-0可吸收线缝合直肠前壁侧瘘口。将3-0铬缝线标记的浅、深肛门括约肌收紧打结,重建肛门括约肌。2例伴膀胱颈部狭窄者行尿道内切开。术后3 d拔除肛周切口引流管,导尿管均留置3周。有结肠造瘘者术后可进普食;无结肠造瘘者术后禁食5 d,应用静脉营养。结果:本组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0~48个月,17例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15 ml,未见尿液从肛门溢出。15例术后复查尿道造影和尿道镜检查,无尿道直肠瘘。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大便失禁。3例仍有肛门漏尿,其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行改良York-Mason术后治愈;2例有放疗史患者,其中1例经过再次留置尿管2周后,肛门渗液消失,另1例仍有肛门漏尿,患者因高龄体弱放弃进一步治疗。1例排尿困难者定期尿道扩张。本组20例中,15例控尿基本满意,无需尿垫;4例每天需用尿垫1~3块;1例为完全尿失禁。结论: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俯仰卧位CT三维重建安全实施椎弓根钉双皮质固定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仰卧位和俯卧位CT三维重建,测量胸腰椎大血管与椎体的最短安全距离,以判断双皮质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降低血管损伤的风险。方法:对20例男性及20例女性(年龄范围为21~76岁,平均年龄53.4岁)的俯卧位、仰卧位胸腰椎(T 9~L 3)三维CT重建进行测量,获取主动脉/下腔静脉与椎体最短距离(D-AV/D-VV)及主动脉/下腔静脉与椎体相对角度(A-AV/A-VV)。以自身对照做配对 t检验。 结果:俯卧位和仰卧位下D-AV在T 12时最短[(3.39±0.99)、(3.18±0.6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36, P>0.05),在T 9~T 11,L 2阶段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5.94±1.73) mm比(5.07±1.25) mm, t=3.956, P<0.05;T 10:(5.93±1.86) mm比(4.65±1.50) mm, t=5.867, P<0.05;T 11:(4.71±2.55) mm比(3.87±1.11) mm, t=3.115, P<0.05;L 2:(4.09±1.58) mm比(4.61±1.98) mm, t=-3.739, P<0.05]。T 9-L 3节段的主动脉从前外侧偏移到前内侧。除T 12、L 1外,其余各椎体俯卧位和仰卧位的A-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9:(19.47±10.49)°比(32.07±11.33)°, t=-10.619, P<0.05;T 10:(18.47±10.93)°比(22.79±8.48)°, t=-2.219, P<0.05;T 11:(11.85±8.60)°比(16.19±8.40)°, t=-6.245, P<0.05;L 2:(10.70±7.61)°比(13.58±7.38)°, t=-7.806, P<0.05;L 3:(5.30±5.68)°比(8.85±3.80)°, t=-7.489, P<0.05]。俯卧位的主动脉比仰卧位更靠近前内侧。俯卧位和仰卧位D-VV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 1:(10.77±3.93) mm比(11.81±2.29) mm, t=-1.877, P>0.05;L 2:(10.91±3.52) mm比(9.98±2.90) mm, t=1.584, P>0.05;L 3:(5.74±1.95) mm比(5.50±2.17) mm, t=2.320, P>0.05],A-VV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 1:(27.23±4.91)°比(26.26±3.72)°, t=1.480, P>0.05;L 2:(29.07±7.06)°比(27.20±4.93)°, t=1.988, P>0.05;L 3:(24.88±8.21)°比(23.21±4.47)°, t=2.795, P>0.05]。L 3节段D-VV最短[(5.74±1.95)、(5.50±2.17) mm]。下腔静脉无明显移动性,固定在靠近中线20°~30°的范围。 结论:在使用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时,确保螺钉突出端小于3 mm是安全的。在判断最短距离时,仰卧位测量较安全,但选择螺钉置入方向时应参考俯卧位CT,以此更好地进行术前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糖尿病纹状体病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CT血管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参数和血清生物学对卒中复发事件的预测价值;MR 3D-ASL、DWI联合 MGMT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假性进展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产前MRI对胼胝体缺如及颅内伴随异常的评价;高分辨率MRI对椎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评估;鼻腔鼻窦不同类型小圆细胞肿瘤CT及 MRI表现;能谱CT定量分析对肺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的价值研究;竖脊肌CT参数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影像组学鉴别诊断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人工智能辅助下高分辨率CT对亚实性结节样早期肺腺癌浸润程度的预测价值;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发生微循环阻塞的危险因素研究;乳腺 MRI简化序列与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乳腺MRI全序列在非钙化表现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MR扩散加权成像序列表观扩散系数值变化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预后的价值;基于MRI的肝表面结节曲率值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估的价值;超声与CT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炎症指标动态列线图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急性钝性或穿通性肠管损伤的CT征象分析;经阴道超声与斜轴T2WI对子宫骶韧带深部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Likert和EPE grade评分对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的诊断价值;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扭伤及慢性损伤的MRI定量分析及与关节镜的对照研究;手足骨巨细胞瘤影像学征象分析;对于X线难以鉴别的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的构建;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评估痉挛型脑瘫儿童胼胝体形态学改变;肛门直肠畸形骶椎侧位片与正位片测量骶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MRI正中矢状面对儿童胼胝体径线的测量研究;C臂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中特制体表栅栏的应用价值;肺结节同期活检联合微波消融策略的实施;个体化弹簧圈栓塞在肾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小剂量测试法结合可变螺距技术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评价;俯卧位优化体位在甲状腺CT检查中减少带状伪影的初步研究;3.0T甲状腺TSE T2WI Fast Dixon、Dixon和BLADE序列的比较研究;基于Cuda的改进体绘制算法在CT血管图像三维重建的应用价值;影像组学在结直肠癌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研究进展;深度学习评估椎体骨折影像学研究进展;MR T2 mapping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静息态功能MRI动态分析方法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导航下单体位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导航下单体位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PPS)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采用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5例患者,其中35例行右侧卧位OLIF,改俯卧位行后路螺钉固定(变换体位组);30例行导航下单体位OLIF及后路螺钉固定(导航下单体位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室占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腰椎前凸角的变化.CT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18个月,平均(14.9±2.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导航下单体位组与变换体位组相比,手术时间、手术室占用时间及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均更短,但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导航下单体位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98.4%)较变换体位组(94.3%)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航下单体位OLIF联合后路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置钉快速精准及安全性高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CT三维重建下深刺八髎穴进针角度和效应深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深刺八髎穴进针参数.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 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将针身沿骶前后孔中心轴线进针时的角度定义为最适进针角度,观察针身与皮肤表面、人体后正中线的夹角.将骶骨背面软组织厚度加骶孔深距的1/2定义为效应进针深度,观察最适进针角度下的八;穴深刺参数.结果:深刺八髎穴应采用斜刺法,针尖朝向内下方.针身与皮肤表面的最适进针角度为上髎(61.04±12.15)°,次髎(57.57±10.01)°,中髎(58.25±8.69)°,下髎(54.39±10.94)°.针身与人体后正中线的最适进针角度为上髎(24.54±6.21)°,次髎(18.58±7.76)°,中髎(17.36±7.90)°,下髎(30.73±9.45)°.最适进针角度下的八髎穴深刺效应深度呈上、次、中、下递减趋势,分别为上髎(58.16±12.43)mm,次髎(44.57±11.55)mm,中髎(33.96±10.74)mm,下髎(31.13±10.94)mm.效应深度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结论:进针参数的研究应双重考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而CT三维重建能准确、合理、科学地进行穴位解剖测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CT三维重建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 mm 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 图像.测量 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L5棘突下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髂后上棘等距离.结果 ①设立骶部骨度表,得到4个骶部折量寸:即 L5棘突下至尾骨尖约6寸,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约3寸,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的垂直距离约1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约2寸.②根据骶部骨度分寸,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上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1寸,L5棘突下1寸;次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寸,L5棘突下1.7寸;中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2.5寸;下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3.5寸.③根据骶部体表标志,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从骶部纵向距离观察,上髎穴约平髂后上棘,次髎穴约平 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中髎穴约平 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下髎穴约平骶管裂孔;从骶部横向距离观察,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约25°.结论 以表面标志为基础,用比例关系和骨度分寸来定位八髎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前臂后群肌神经入肌点定位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螺旋CT准确定位成人前臂后群肌神经人肌点(NEP)的位置.方法:成人尸体上肢,俯卧.紧贴皮肤连接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间的曲线为纵向参考线(L);肱骨外上髁与内上髁间的连线为横向参考线(H).大体解剖暴露NEP,硫酸钡标记,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图像.NEP在体表上的投影点定为P点,P点通过NEP后投射至前臂前面体表上的点为P'点.经P点垂于H的线、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分别记为PH和PL.Syngo系统下确定PH和PL在H和L线上的位置及NEP的深度.结果: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的NEP的PH分别位于H线上的54.47%、39.26%、42.5%、21.24%、42.03%、44.39%、42.65%和54.47%处,PL分别位于L线上的31.99%、35.34%、31.18%、11.47%、53.08%、51.88%、55.71%和64.75%处,穿刺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34.82%、34.70%、28.75%、30.87%、26.81%、24.15%、31.34%和20.69%处.结论:这些NEP的定位可为提高前臂后群肌靶点阻滞的效率与疗效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型颈椎病患者俯卧中立位与充分前屈位下针刀后侧入路安全区间测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颈型颈椎病患者俯卧中立位与充分前屈位下的针刀后侧入路的安全区间.方法 选择颈型颈椎病患者50例,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俯卧中立位与充分前屈位下的颈椎节段(C2~C7)进行重建和成像.以C2~ C7棘突中点连线为后正中线、所对应颈椎棘突中点的纵向垂线(简称颈椎棘突中垂线)为两条基线,利用三维重建系统配套软件分别测量两种体位下颈椎关节突外缘、关节突内缘至两条基线的水平间距,并计算针刀后侧入路安全区间.结果 同一体位下,C2 ~ C7各颈椎节段关节突外缘至两基线的水平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2~C7各颈椎节段关节突内缘至两基线的水平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充分前屈位下C4~C5、C5 ~C6颈椎关节突外缘至后正中线的水平间距均大于俯卧中立位,C2~C7各颈椎关节突内缘至后正中线的水平间距均大于俯卧中立位(P<0.05或<0.01).俯卧中立位下C2 ~ C7针刀后侧人路安全区间为距离后正中线13.4~20.7 mm,充分前屈位下C2 ~ C7针刀后侧入路安全区间为距离后正中线15.7 ~20.9 mm.结论 以后正中线或颈椎棘突中垂线为基线衡定颈型颈椎病患者针刀后侧入路的安全间距无差异,患者俯卧中立位与充分前屈位下C2 ~C7针刀后侧人路安全区间分别为距离后正中线13.4 ~20.7 mm、15.7~20.9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人工气腹造影CT成像在腹腔内粘连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人工气腹造影CT操作方法及技术要点,为临床规范化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01至2019-11行人工气腹CT造影检查的患者331例,均行规范化人工气腹造影后对患者腹部进行平卧位,左、右侧卧位及俯卧位CT薄层扫描并三维重建.结果 331例患者均能较好地显示腹腔内脏器与腹膜之间的关系,其中影像诊断结果中正常43例,异常288例,术后结果中正常28例,异常303例,经Kappa一致性检验,气腹造影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0.765,P<0.05).结论 人工气腹造影CT技术方法安全可靠,实用性高,熟练掌握可获得较好的显影效果,为腹腔内疾病诊断尤其是腹腔内粘连提供了很好的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