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在骨科术中导航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科手术复杂而精细。骨科导航系统的开发旨在通过分析术前、术中和术后数据,提供增强现实的三维可视化环境,提高治疗效果。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临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被引入到骨科术中导航系统中。人工智能与器械设备、成像技术相结合,增强了骨科医生的可视化能力,使他们在手术过程中获得实时反馈和指导,进而提供最佳临床决策。人工智能在骨科术中导航的应用还能提高手术的可重复性,降低了人为错误的发生率。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在骨科术中导航的应用现状,并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配准、实时跟踪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对目前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手术的结果比较:一项双中心对照回顾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窗技术在显微根尖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窗技术是指在病变表面完整的骨板上进行切割以形成骨窗和游离骨块,从而获得手术入路,并在手术最后阶段将脱位的骨块重新放置到原位的手术方法。在显微根尖手术中应用此技术有改善手术视野和可操作性、减少术后骨缺损、促进病变区域骨愈合、维持颌骨轮廓完整性等优势。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和制备骨窗是进行后续操作的重要前提,但在术区位置靠后或病变表面骨皮质厚而完整等情况下完成此步骤较困难,同时游离骨块复位后能否稳定在原位也与手术预后密切相关,数字化导航技术和骨腔填塞材料的辅助应用可能有助于改进骨窗技术,为疑难病例患牙的保留提供更多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定位技术比较及Hartel穿刺法学习曲线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同定位技术的疗效,探讨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3名神经外科医生进行3个阶段的手术培训,第一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Hartel穿刺组)、立体定向辅助穿刺法(立体定向组)及神经导航辅助穿刺法(神经导航组)各治疗20例患者,第二、三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各治疗20例患者。比较第一阶段3种不同穿刺法的疗效,比较培训3个阶段Hartel穿刺法的手术疗效,并根据手术时间和穿刺次数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手术疗效的评价指标包括:穿刺次数、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第一阶段:3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手术穿刺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Hartel穿刺组的穿刺次数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但住院费用最少。Hartel穿刺法培训3个阶段,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有效率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随着培训阶段增加,手术穿刺次数越来越少,操作时间越来越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均 P<0.05)。通过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发现,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医生的的操作水平逐渐趋于平稳。 结论:对于手术初学者采用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的方式进行卵圆孔穿刺会显著降低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会增加医疗费用。采用Hartel穿刺法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术者的手术操作水平可趋于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4年AUA年会结石相关热点及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2024年美国泌尿外科年会(AUA)中,泌尿系结石领域涉及了基础研究、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众多方向,多个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也在大会上揭晓,影像导航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在结石诊疗领域进一步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引导支气管镜儿童肺外周病变活检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男,10岁,以“确诊横纹肌肉瘤5年余,咳嗽13 d”于2021年7月入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既往规律放疗、化疗。门诊查胸部CT发现左下肺野内团状高密度影,为明确诊断于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行肺外周病变活检术留取样本,病理诊断横纹肌肉瘤(左下)肺转移,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确诊后转儿童肿瘤内科调整化疗方案继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机器人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研究,机器人辅助下的外科手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因其具备微创、精确、并发症少的特点,在临床中应用愈加广泛。而颅颌面外科手术机器人尚处于研究阶段,与之相结合的手术导航系统、混合现实系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仍有不足之处。该文就颅颌面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加以综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数据与精准医学时代的智能神经外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十余年来,智能神经外科已逐步进入轨道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手术导航与机器人等多个研发版块已初步发展成熟,相关应用已覆盖神经外科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辅助、预后评估、模拟教学等多种场景,但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脑计划的开局之年,全面、理性、客观地回顾智能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审视相关成果的应用现状及风险,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多模态影像的混合现实导航技术在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影像的混合现实导航(MRN)技术用于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脑功能区病变患者的资料,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50±16)岁(范围:16~70岁);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脑膜瘤7例,转移癌3例,海绵状血管瘤、胶质瘤、室管膜瘤、动脉瘤样改变及淋巴瘤各1例。术前通过开源软件构建术前影像的三维可视化图像,采用自主研发的MRN系统进行多模态图像的融合与交互,制定手术计划,避免损伤病变周围重要白质纤维束。结合传统导航、术中超声及荧光素钠造影确定病变切除范围。分析MRN辅助手术的术中情况,并测量MRN系统配置用时和定位误差,记录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实现基于多模态影像的MRN。MRN系统配置耗时[ M(IQR)]36(12)min(范围:20~44 min),定位误差为3.2(2.0)mm(范围:2.6~6.7 mm)。11例患者重要白质纤维束定位的可靠性分级为“优”,3例为“中”,1例为“差”。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运动、语言或视觉功能术后新发损害。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2周内恢复至术前状态。 结论:基于多模态影像的MRN系统用于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可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