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斑并脊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眉斑并脊天牛Glenea cantor Fabricius是我国华南地区园林绿化植物木棉树的重要蛀干害虫.本试验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南宁一年发生4代,平均世代历期为70 d,主要以4龄幼虫在受害枝干内越冬.成虫羽化后出木前期为5.97 ±1.11 d.雄虫较雌虫提早羽化2-3 d,成虫期需补充营养,且具弱趋光性和假死习性.在日节律中,09:00 -11:00和14:00 -16:00为产卵高峰期, 16:00-19:00为交配高峰期.雌虫出木后2 d开始交配,雄虫出木后4 d开始交配.雌雄虫一生可交配15.12 ± 7.02次,每次交配时长为3.23 ±0.97 h,一天内仅交配一次.成虫主要趋向长势较弱的木棉树及枝条上产卵.产卵前期为13.50 ±3.15 d,平均产卵量为117.31 ±33.25粒.雌雄寿命分别为72.34 ±15.60 d和46.22 ±14.38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时间深低温诱导"假死"对动物神经系统功能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长时间深低温诱导"假死"对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头小型巴马香猪随机分为对照组(n=3)和实验组(n=3).对照组仅进行常温体外循环,实验组进行深低温诱导"假死",比较两组停体外循环后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及MRI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停体外循环时,实验组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体外循环后1、2 d,实验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体外循环后7 d,两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和实验动物头部MRI影像学检查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时间深低温诱导"假死"相对安全,但仍可对神经系统造成可逆性损伤.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可分辨出轻微、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对评价深低温诱导"假死"后的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昆虫性冲突行为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达尔文1871年提出性选择理论后,有关性选择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报道,而近几十年开始有学者基于昆虫性冲突行为提出了性冲突理论.性冲突理论是动物某一性别的个体从异性中寻求繁殖利益而让后者付出代价的机制.目前,昆虫性冲突行为已成为生物学和进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昆虫性冲突理论的核心是昆虫两性间的拮抗作用,并由此产生的协同进化以及演变出相应的生殖策略.昆虫性冲突行为可分为两部分:交配前冲突,其部分表现为雌性应对雄性强行交配对自身造成伤害而形成生理特征上的进化,还有部分则通过跑动、摇摆和假死等拒绝行为表现;交配后冲突,主要通过精子竞争、雌性隐秘性偏好等策略表现.综述了昆虫性冲突理论及性冲突行为研究进展,为今后昆虫协同进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冠肺炎流行期心理自助方法详解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由于它的爆发性、不可预测性、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创伤应激性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将破坏人的五个基本需求:安全感、信任感、控制感、自尊、亲密关系.当以上基本需求被破坏,人们常有的改变包括:(1)急性反应.当创伤应激性事件发生,每个人都会发生的急性反应包括战斗、逃跑、僵住、屈服或假死四种方式.具体表现是,有些会表现得特别愤怒,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有些开始逃避,有些头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系列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深低温假死技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应用及对外周血冷诱导RNA结合蛋白表达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深低温假死技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THS)中应用及对外周血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10只健康成年小型巴马香猪建立THS模型,并应用我院自行研制的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联合深低温假死技术,采集不同时间点外周血样本.外周血采集的时间点包括:THS模型建立后30 min(T0)、体外循环降温结束时(T1)、停循环60 min开始恢复循环时(T2)、恢复核心温度达正常体温时(T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CI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THS模型建立及深低温假死救治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均救治成功,存活率100.0%(10/10).与T0时比较,实验动物T1时的外周血CI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实验动物T2时的外周血TNF-α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时比较,实验动物T3时的TNF-α、IL-6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生THS后,外周血CIRP首先出现表达升高,IL-6、TNF-α等炎症因子随后表达上升,在经由深低温假死救治策略救治后,表达逐渐恢复到救治前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昆虫假死行为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假死是昆虫重要的防御行为,与生存策略密切相关.昆虫受到天敌或类似天敌的外部物理刺激时,足、触角等附肢收缩,强直静止,自发进入假死状态.近年来,昆虫假死行为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进展明显,明确了多种昆虫假死的发生时间、发生频率、刺激方式和诱发因素等特征,涉及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赤拟谷盗 Tribolium castaneum、绿豆象 Callosobruchus chinensis、马铃薯甲虫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甘薯象甲 Cylas formicarius、毛健夜蛾Brithys crini、长壮蝎蝽Laccotrephes robustus等40种昆虫;但昆虫假死行为的发生机制仍未明确.随着技术的发展,从昆虫生理学(生物胺)、神经生物学甚至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昆虫假死行为机制成为可能.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昆虫假死行为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昆虫假死行为发生机制方面的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年限雨养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调查分析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种植年限(5、10、20、30和40a)人工梭梭生理生化变化(叶片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个体形态特征(叶片、枝条和茎干生物量、枯枝落叶比、株高、冠幅等)以揭示不同种植年限雨养梭梭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梭梭种植年限增加,人工梭梭林内深层100-120cm和180-200cm土壤水分变化明显,在5-20a保持在3%—4%,而在种植后期(30-40a)土壤水分下降到1%—2%左右.在5-20a,梭梭主要通过显著提高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维持叶片较低的丙二醛含量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保持新叶光合能力;同时,显著提高0-20cm根系的活力,增强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但在30-40a,梭梭叶片渗透调节物质明显减少,梭梭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同时叶绿素a,b比例失调,渗透调节作用失效,梭梭叶片老化,老叶比例明显增加,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枝条和茎干退化严重,个体生物量进一步减少,在40a梭梭叶片、枝条和茎干生物量下降到最低值.研究表明在年降水100mm左右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在种植梭梭5-20a 土壤水分为3%—4%,梭梭可以通过生理调节适应土壤干燥,但是从30a 土壤水分下降到1%—2%时,梭梭主要通过枯枝落叶降低个体蒸腾耗水量,在40a梭梭进入休眠(假死)状态,这暗示土壤水分下降到1%—2%,可能是梭梭的临界吸收土壤水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