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ncRNA-MEG3及Rac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母系表达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及Rac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q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并确诊为HD的30例患儿HD狭窄段、30例移行段组织和14例正常肠管组织中MEG3和Rac1/Limk1/Cofilin表达情况,并通过建立MEG3过表达组、溶剂组、对照组及Rac1、Limk1、Cofilin抑制组细胞模型,观察Rac1、Limk1及Cofilin蛋白表达情况及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结果:狭窄段、移行段MEG3、Limk1和Cofilin的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肠管组织低( P<0.05),而移行段与狭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c1的相对表达量比较:正常肠管>移行段>狭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狭窄段、移行段Rac1、Limk1和Cofilin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肠管组织比较均明显降低( P<0.05),而移行段与狭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EG3过表达组MEG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溶剂组( P<0.05);MEG3过表达组Rac1、Limk1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溶剂组( P<0.05);MEG3过表达组Cofilin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溶剂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MEG3过表达组Rac1和Cofil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溶剂组和对照组( P<0.05),MEG3过表达组Limk1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25);MEG3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溶剂组( P<0.05)。对照组Rac1、Limk1、Cofilin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Rac1、Limk1和Cofilin抑制组( P<0.05),对照组细胞的迁移数量明显高于Rac1、Limk1、Cofilin抑制组( P<0.05)。 结论:MEG3可通过促进Rac1、Limk1和Cofilin基因表达影响神经嵴细胞的迁移,进而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是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常见且危及生命的一项并发症。虽然关于HAEC发病的确切原因我们尚不清楚,但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该病的各项研究,且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因而,本文将对HAE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辅助与单纯经肛门Soave术治疗4岁以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腹腔镜辅助与单纯经肛门Soave术治疗4岁以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28例HSCR且资料完整的患儿纳入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及年龄的不同分为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0~2岁组(A组, n=37)、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2~4岁组(B组, n=28)、单纯经肛门Soave术0~2岁组(C组, n=38)、单纯经肛门Soave术2~4岁组(D组, n=25),比较各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并发症情况及随访并发症情况。 结果:A组和C组比较,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并发症情况及随访并发症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8.78±14.26)min和(95.13±11.18)min,肛门操作时间分别为(36.46±5.32)min和(79.08±10.96)min,切除病变肠管长度分别为(27.11±4.92)cm和(23.16±3.3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和D组比较,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饮食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D组的肛门操作时间分别为(45.54±6.98)min和(110.20±14.61)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14±1.43)d和(9.60±1.78)d,切除病变肠管长度分别为(31.61±6.81)cm和(27.40±7.38)cm,术后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28)和16.0%(4/25),随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4(6/28)%和48.0%(1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0~2岁HSCR患儿,腹腔镜辅助与单纯经肛门Soave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使用。但若肠管拖出困难或游离困难时,应使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对于2~4岁HSCR患儿,单纯经肛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腹腔镜手术,推荐应用腹腔镜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巨结肠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干细胞治疗已在器官修复和组织再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某些重大疾病及临床上疑难杂症的治疗和缓解具有重要意义,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干细胞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行性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焦亡在小儿外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细胞焦亡是一种伴随着炎症反应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主要通过炎症小体或脂多糖介导半胱天冬氨酸酶-1/4/5/11活化,造成包括Gasdermin D在内的多种Gasdermin家族成员发生剪切,细胞焦亡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促炎因子的释放,从而引起各种疾病中的炎症反应。目前,细胞焦亡在小儿外科疾病中的研究尚少。现总结细胞焦亡在小儿外科疾病(先天性巨结肠、胆道闭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肿瘤等)中的研究进展,发现部分小儿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有细胞焦亡的参与,对于细胞焦亡中具体发生机制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将有助于这些小儿外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面神激酶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信号通路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两面神激酶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19年2月至11月选择21 d龄内皮素受体B(Ednrb)基因敲除小鼠(先天性巨结肠模型鼠)作为实验组(12只),相应日龄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12只)。基因敲除小鼠(背景B6:129)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全国儿童医院捐赠,并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培育、繁殖。收集结肠标本,依据形态将实验组小鼠结肠分为狭窄段及扩张段,对照组小鼠肠管相应分为结肠远、近段。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判断肠管炎症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定量分析各组结肠标本中白细胞介素(IL)-10的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结肠标本磷酸化两面神激酶2(p-JAK2)、JAK2、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STAT3)、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JAK2、STAT3的mRNA水平。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Western blot结果发现先天性巨结肠模型鼠(Ednrb -/-小鼠)狭窄段肠管JAK2、p-JAK2、STAT3、p-STAT3表达水平较扩张段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狭窄段:0.791±0.108、0.438±0.059、0.327±0.028、0.858±0.091,扩张段:0.479±0.109、0.206±0.024、0.297±0.013、0.579±0.102, t=7.074、12.679、3.428、7.096, P值均<0.05)。RT-qPCR检测显示Ednrb -/-小鼠结肠狭窄段JAK2、STAT3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扩张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狭窄段:0.427±0.042、0.272±0.044,扩张段:0.234±0.031、0.127±0.014, t=12.820、10.836, P值均<0.05)。ELISA显示Ednrb -/-小鼠扩张段肠管的IL-10的表达量下降,而狭窄段肠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狭窄段:2.540±0.710,扩张段:1.330±0.350, t=5.284, P<0.05)。 结论:先天性巨结肠小鼠模型扩张段炎症重,而狭窄段炎症较轻,其机制与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被抑制和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平滑肌蛋白抗体、组织蛋白酶D、S-100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肠道组织内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平滑肌蛋白抗体(Smoothelin)、组织蛋白酶D(CAD)、S-100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肠道组织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在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132例,分别取患儿术中切除的病变肠段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比较各病变肠断的Smoothelin RNA和蛋白的表达、CAD、S-100蛋白阳性表达及肌间神经丛、成熟神经节细胞数量。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其差异性。 结果:患儿扩张段的Smoothelin mRNA(27.15±16.46)及蛋白灰度值(43.13±12.46)显著高于狭窄段(21.62±10.03、36.82±9.44)及移行段(19.64±9.91、23.65±4.96, t=4.491、3.296、16.688、4.638, P值均<0.05),且移行段的Smoothelin蛋白灰度值显著高于狭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189, P<0.05)。患儿扩张段的CAD阳性表达的占比(82.58%)显著高于移行段、狭窄段(31.82%、0.00%, χ2=185.652、69.454, P值均<0.05),且移行段CAD阳性表达的占比显著高于狭窄段( χ2=49.946, P<0.05),扩张段S-100蛋白阳性表达的占比(29.55%)显著低于移行段、狭窄段(51.52%、90.15%, χ2=100.884、13.217, P值均<0.05),且移行段S-100蛋白阳性表达的占比显著低于狭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688, P<0.05)。患儿扩张段的肌间神经丛[(3.80±0.54)个]及成熟神经节细胞数量[(3.12±0.22)个]显著高于移行段[(3.12±0.37)、(2.41±0.38)个]、狭窄段[(2.13±0.32)、(0±0)个, t=11.935、30.566、18.578、162.937, P值均<0.05],且移行段的肌间神经丛及成熟神经节细胞数量显著高于狭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51、72.865, P<0.05)。 结论:Smoothelin、CAD、S-100蛋白的表达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节及神经纤维细胞数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结肠型巨结肠误治的再手术诊疗经验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既往误治的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TCA)病例的误治原因、再手术流程及预后,以提高对TCA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TCA的71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首诊是否接受合适的手术方案,将患儿分为误治组与无误治组。误治组17例,无误治组45例,确诊后放弃治疗9例。误治组首诊均在三级甲等医院(综合医院9例,儿科专科医院8例)。术前误诊10例,无误诊7例。分析误治组患儿首诊信息、再手术原因及诊疗流程。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患儿预后,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生长发育和排便功能。排便功能评估采用Rintala评分,评估时患儿年龄需≥4岁。结果:术前误诊患儿均未接受巨结肠手术,无误诊患儿6例行巨结肠手术,1例行升结肠造瘘,手术年龄为26(4,240)d。首次术后出现腹胀16例(16/17,94.1%)、排便困难14例(14/17,82.4%)、呕吐13例(13/17,76.5%)、小肠结肠炎10例(10/17,58.8%)。无误诊患儿再手术原因主要为痉挛段残留(5/7,71.4%)。除2例首次术后明确痉挛段残留以及1例吻合口漏患儿外,其余均再次接受术中多点冰冻病理检查(14/17,82.4%)。误治组17例患儿均再次接受巨结肠根治手术。与无误治组(41例已完成根治手术)相比,误治组平均手术次数、造瘘比例和最终根治手术年龄均明显高于无误治组[手术次数,3(3,5)次比1(1,2)次, P<0.001;造瘘比例,12/17比16/41, P=0.028;根治手术年龄,525(197,1971)d比164(29,464)d, P=0.007]。随访到误治组15例,无误治组31例,随访时间为5.4(2.1,8.0)年。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生长发育情况和Rintala评分无显著差异。 结论:TCA误治原因主要为术前误诊、手术经验不可靠和术中病理结果偏差。最终根治术前建议再次行多点冰冻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先行造瘘。首诊误治的TCA患儿的诊疗时间明显延长,但总体预后尚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大便失禁生物反馈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后大便失禁生物反馈治疗(biofeedback treatment,BFT)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BFT的72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按治疗后每周大便失禁发作频次较治疗前减少程度分为"优、中、差"3个等级。运用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BFT疗效的相关因素,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建立累积log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巨结肠分型、家庭辅助锻炼、疗程间隔、治疗前vaizey评分、直肠感觉容量阈值、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肛门收缩协调性对BFT疗效有影响( 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建立累积logit模型,结果显示:疗程间隔( OR=9.271,95% CI:1.914~54.850)、直肠感觉容量阈值( OR=8.795,95% CI:1.247~73.225)、直肠静息压( OR=8.795,95% CI:1.247~73.225)、肛管静息压( OR=0.142,95% CI:0.021~0.830)、肛管最长收缩时间( OR=0.147,95% CI:0.020~0.980)是BFT疗效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862,95% CI:0.771~0.953, P<0.001)。 结论: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是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大便失禁患儿BFT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BFT疗程间隔1周可使患儿获得更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巨结肠再手术原因及预后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先天性巨结肠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后预后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Coe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1998年8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所有关于先天性巨结肠再手术及预后的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再手术"。英文检索词包括:"Hirschsprung disease"、"congenital megacolon"and"redo"。将所有文献阅读后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并进行合并率的统计。结果:本研究纳入了7篇文献,将便秘、吻合口狭窄、各种直肠瘘、闸门综合征、拖出肠管扭转、反复难治性巨结肠相关性肠炎(Hirschsprung's disease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等作为再手术原因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相应效应模型,纳入患儿总数为188例。便秘导致再手术占比为61%(95% CI:43%~79%);吻合口狭窄导致再手术占比为11%(95% CI:5%~16%);各种直肠瘘导致再手术占比为28%(95% CI:3%~59%);闸门综合征导致再手术占比为12%(95% CI:5%~20%);拖出肠管扭转导致再手术占比为4%(95% CI:1%~8%);反复难治性HAEC导致再手术占比为4%(95% CI:1%~9%);而再手术后仍然存在失禁、便秘、污粪等并发症可能,其发生率约为20%(95% CI:5%~35%)。污粪发生率为8%(95% CI:3%~13%)。 结论:巨结肠患儿首次手术后有少数需再手术,便秘是再手术的主要原因,预后效果大多良好,再手术后便秘发生率下降,并发症以污粪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