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带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鱼类的许多生理过程都受到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的调节,如神经肌肉信号传递.在海洋环境中,三带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被芋螺(Conus)捕食的过程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密切相关.本研究以三带双锯鱼肌肉、脑、肠道组织的cDNA作为模板,克隆三带双锯鱼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不同亚基的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从三带双锯鱼肌肉组织中克隆得到了烟碱型胆碱能受体α1亚基(cho-linergic receptor nicotinic alpha 1 subunit,chrna1)和烟碱型胆碱能受体 e 亚基(cholinergic receptor nicotinic epsilon subunit,chrne)基因序列;从脑组织中克隆获得烟碱型胆碱能受体α10亚基(cholinergic receptor nicotinic alpha 10 subunit,chrna10)基因序列.将得到的基因序列利用Colabfold软件对其编码蛋白的3D结构进行预测,所得结果与已经解析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高度相似.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chrna1、chrne、chrna10基因在三带双锯鱼肌肉、脑、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hrna1、chrne基因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非常高,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量非常低,肠道组织中没有检测到表达.chrna10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在肌肉、肠道组织中没有检测到表达.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乙酰胆碱受体的蛋白序列高度保守,三带双锯鱼与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rerio)几乎同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剂量羟考酮对胃肠肿瘤手术患者术后致痛物质水平和组织灌注及肠道屏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胃肠肿瘤手术中应用不同剂量羟考酮麻醉对术后致痛物质水平、组织灌注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于六安市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15例.麻醉诱导过程中,A组予以0.08 mg/kg羟考酮,B组予以0.10 mg/kg羟考酮,C组予以0.12 mg/kg羟考酮.分别于麻醉诱导前(S1)、气管插管时(S2)、手术开始后30 min(S3)、术毕(S4)记录3组患者的血流灌注指数(PI),于术前1 d及术后2 d检测致痛物质[5-羟色胺(5-HT)、P物质(SP)]水平,于术前1 d及术后2、4 d评估肠道屏障功能[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ET)],记录3组患者麻醉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S2、S3、S4时3组患者的PI水平较S,均升高,且A组高于B组、C组(P<0.05);术后2d,3组患者的血清5-HT、SP水平较术前1 d均升高,且A组高于B组、C组(P<0.05);术后2、4 d,3组患者的血清DAO、D-乳酸、ET水平较术前l d均降低,且A组低于B组、C组(P<0.05).麻醉期间,A组、B组、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0%、26.67%、2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0.08 mg/kg或0.12 mg/kg的羟考酮,采用0.10 mg/kg的羟考酮进行麻醉可有效维持胃肠肿瘤手术患者术后的致痛物质、PI及肠道屏障功能的稳定性,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骨松益骨方对去卵巢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探究骨松益骨方(GusongYigu de-coction,GSYG)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ontrol)、模型组(Model)、骨松益骨方低剂量组(GSYG-L,1.25 g·kg-1)、骨松益骨方中剂量组(GSYG-M,2.5 g·kg-1),骨松益骨方高剂量组(GSYG-H,5 g·kg-1)和阿仑膦酸钠组(Al,0.89 mg·kg-1),每组10只.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变化,micro CT观察大鼠的股骨组织结构变化;取Control组、Model组、GSYG-H组大鼠结肠粪便样本,提取DNA,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骨小梁稀疏;BV/TV、Tb.Th、Tb.N 及 BMD 均明显降低(P<0.01),SMI、Tb.Sp 明显升高(P<0.01);与 Model 组比较,GSYG-L、GSYG-M、GSYG-H组和Al组骨小梁数目增加,骨微结构得到改善,且BV/TV、Tb.Th、Tb.N 及 BMD 明显增加(P<0.05),SMI、Tb.Sp 明显降低(P<0.05).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厚壁菌门丰度降低,而拟杆菌门丰度增加;与Model组比较,GSYG-H组厚壁菌门丰度增加,拟杆菌门丰度减少.结论 GSYG能够改善PMOP患者的骨微结构,增加骨密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香青兰总黄酮调控TMAO介导的JAK/STAT轴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及RAW264.7细胞炎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香青兰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Dracoceph-alum Moldavica L.,TFDM)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三甲胺氮氧化物(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加剧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法建立SD大鼠AS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15 mg·kg-1)、TFDM 组(60、30、15 mg·kg-1),建模同时进行给药处理,持续8周.生化检测方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HE染色检测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MAO、IL-1β、IL-6及肝脏组织中TNF-α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中JAK、STAT、TNF-α蛋白的表达.此外,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采用LPS+TMAO建立巨噬细胞炎症模型,TFDM(100、50、25 mg·L-1)进行干预.CCK-8测定细胞活力及增殖,RT-qPCR法检测细胞中 TNF-α、IL-6、JAK、STAT mRNA 的表达.结果 TFDM可明显下调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及血清TMAO、IL-1β、IL-6和肝脏TNF-α的水平,减少主动脉的斑块沉积,下调主动脉中TNF-α、JAK、STAT的蛋白表达.此外,TFDM干预可明显下调TNF-α、IL-6、JAK、STAT mRNA的表达及JAK、STAT蛋白的表达.结论 TFDM可降低血清中TMAO的含量,从而抑制JAK/STAT炎症信号通路,减缓炎症的发生,发挥抗AS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活性氧清除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疾病,其病因极其复杂,与过度免疫反应有关,通过组织损伤和慢性炎症导致活性氧的病理释放.靶向累积的活性氧是抑制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可行策略,相应的,活性氧的过表达也可触发新型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缓解炎症性肠病症状.然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抗氧化剂在恶劣的胃肠道环境中不稳定,为了克服这种缺陷,研究者尝试构建抗氧化剂递送系统,以此来提高抗氧化剂的治疗效果.本文作者对酶、金属、多酚、天然色素、含氮氧化物等具有良好活性氧清除能力的抗氧化剂进行介绍,希望为抗氧化剂递送系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背景: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非遗传性疾病,目前其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目的:总结中国人CCS的临床特征、治疗和转归,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2-2022年间收治的CCS病例.结果:研究共纳入9例CCS患者,男女比例为1.25∶1,确诊时平均年龄63.89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胃肠道息肉病、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以及至少一项外胚层表现,粪隐血试验均阳性,缺铁性贫血、低白蛋白血症、IgE升高常见.组织学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见.患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哮喘、膜性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腹膜后纤维化、焦虑状态等合并症.多数患者激素治疗有较好效果,但激素减量或停用后疾病可反复.1例患者尝试应用硫唑嘌呤治疗,但效果欠佳.结论:CCS是一种免疫相关疾病,感染、过敏、遗传因素、肠道微生态等在CCS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激素是目前CCS的主要治疗手段,存在激素抵抗或激素治疗禁忌的患者治疗仍面临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健脾消渴方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价健脾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健脾消渴方组及盐酸二甲双胍组,每组10只,STZ+高脂饮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相应药物,持续4周.实验结束后取材,考察大鼠空腹血糖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D-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DAO)、D-乳酸含量;考察血清血脂四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胰腺及回肠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回肠L细胞的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回肠L细胞的胰高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黏蛋白2(Muc2)蛋白相对表达.结果 健脾消渴方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下调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上调IL-10含量,抑制DAO、D-乳酸含量;同时,显著性下调TG、TC、LDL-C含量,但在提高HDL-C含量方面上仅具有趋势性;此外,健脾消渴方可改善大鼠胰腺及回肠损伤,提高GLP-1阳性表达,并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结肠occludin、ZO-1、Muc2蛋白相对表达.结论 健脾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清炎症、调节血脂,减轻肠道功能损伤,改善肠道屏障通透性与保护肠道屏障生理结构等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机械屏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小鼠肠道机械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 15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5 只和模型组 10只.采取"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稀释液+冰水法"复制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0 只小鼠随机分为自愈组和治疗组,每组5只.治疗组灌胃5.07 g/(kg·d)葛根芩连汤水煎液,正常组和自愈组给予等容积无菌水,连续灌胃4d后无菌提取各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段.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HE染色观察各组肠段形态;采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各组绒毛长度(villus height,VH)、隐窝深度(crypt depth,CD),计算VH与CD的比值(绒隐比,V/C)、杯状细胞数目和紧密连接蛋白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 density value,AOD);采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各肠段密封蛋白 1(Claudin 1)、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小鼠毛发有光泽,精神状态佳,饮水量、肛温和二便均正常;治疗组小鼠毛发洁白、精神状态良好、大便颗粒饱满、肛温恢复正常、泄泻症状消失;自愈组小鼠毛发暗淡、肛温高、大便含水量较多、挤压不成型.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黏膜结构部分受损,小肠腺出现萎缩,出现炎性症状.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肠黏膜结构较清晰,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细胞排列紧密,炎症情况明显改善.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十二指肠CD升高(P<0.01),十二指肠V/C和杯状细胞数降低(P<0.05,P<0.01);治疗组十二指肠V/C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空肠、回肠VH和V/C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十二指肠CD显著降低(P<0.01),十二指肠、回肠V/C升高(P<0.05,P<0.01).十二指肠肠段,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和治疗组Claudin 1、Occludin、ZO-1 AOD值降低(P<0.05,P<0.01);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Claudin 1、Occludin、ZO-1 AOD值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自愈组空肠、回肠肠段Occludin AOD值明显降低(P<0.01).与自愈组比较,治疗组空肠肠段Claudin 1 AOD值升高(P<0.05),回肠肠段Occludin AOD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 葛根芩连汤可改善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炎症水平、促进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 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修复肠道机械屏障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呼吸道病毒感染中宿主限制因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呼吸道病毒可引起多种严重的呼吸道感染以及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给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内在机制维持自身的复制和存活,而宿主也存在多种限制因子抑制病毒入侵、基因组转录、复制、组装和释放等环节阻断病毒感染。现将常见呼吸道病毒宿主限制因子的抗病毒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的方法学、安全性和用途探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rans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TET)作为一种全新的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和结肠给药途径的方法学、安全性及临床用途。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结肠途径TET用于FMT和(或)结肠给药的全部患者。就TET操作用时、成功率、TET管保留时间、影响TET管保留的因素、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共257例患者接受结肠TET,其中130例(50.6%)用于菌群移植,8例(3.1%)用于结肠给药,118例(45.9%)用于FMT联合结肠给药,1例(0.4%)植管后未完成治疗。植管操作用时(10.0±2.8)min,使用组织夹(3.5±1.0)枚,植管操作成功率100.0%(257/257)。以维持保留TET管为治疗目的的160例患者TET管保留时间(9.3±3.8)d。多变量分析表明组织夹类型是影响TET管保留时间的独立因素( P=0.001)。TET后9例(3.5%)诉轻度肛门不适,4例(1.6%)行动不便,3例(1.2%)肛门疼痛,2例(0.8%)轻度腹痛,2例(0.8%)轻度腹胀,1例(0.4%)少量肛门出血,无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对结肠TET满意度为97.3%(250/257)。 结论:结肠TET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患者满意度高的介入内镜新技术,可用于多种疾病的全结肠途径菌群移植和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