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PNB)对择期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立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首次接受择期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排除非首次进行THA或TKA患者及术后失访或拒绝随访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超声引导下PNB,将患者分为PNB组和非PNB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使潜在的混杂因素均衡,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SM后两组术后90 d和1年的全因死亡率,使用卡方检验分析PSM后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此外,建立 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周围神经阻滞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328例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197例患者接受了超声引导下PNB。通过1∶1 PSM后,成功完成197例配对。与非PNB组的患者相比,接受PNB的患者术后90 d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0% vs 2.5%,χ2=5.046,P=0.025)。此外,PNB组与肺部并发症[优势比(OR)=0.430,95%置信区间(95%CI)(0.216,0.857),P=0.033]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OR=0.103,95%CI(0.011,0.954),P=0.042]的风险降低有关。结论: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可显著降低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与较低的90 d全因死亡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限制或低限制运动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被认为是骨科最成功的外科手术之一,能极大地缓解疼痛,改善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1].预计到2030年,一期THA将增加71%,每年将完成63.5万例[2].TH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0%,其中约17%为脱位[3].多数脱位发生在恢复早期,它仍然是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占一期翻修的16.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后外侧与前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后外侧与前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研究组采用前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比2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切口长度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长,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24 h、术后72 h时的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时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1周Harris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外侧与前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可有效治疗股骨颈骨折,但前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同时还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工智能辅助全髋关节置换三维术前规划准确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三维规划系统(AI HIP)的临床应用准确性仍需进一步的验证,本文旨在研究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使用AI HIP系统进行术前规划预测假体型号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拟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80位因髋关节疾病需行初次THA的患者,且术前影像符合规划要求,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等不适合参加实验的患者。最终75例患者完成实验。实验组患者使用AI HIP进行THA术前规划,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基于X线模板测量方法。术前规划结果与术中实际使用假体型号进行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等进行统计学检验,以评价AI HIP系统规划髋臼杯以及股骨柄型号的准确性。结果:实验组3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左髋20例,右髋17例;年龄52(38,65)岁。对照组38例:男性25例、女性13例;左髋18例,右髋20例;年龄56(39,62)岁。实验组规划髋臼杯和股骨柄假体型号的完全准确率为89.19%(33/37);其中髋臼杯规格准确率为97.30%(36/37),股骨柄规格准确率为89.19%(33/37)。对照组术前计划完全准确率为2.63%(1/38);其中髋臼杯规格准确率为42.11%(16/38),股骨柄规格准确率为21.05%(8/38)。两组完全准确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12 P<0.05)。结论:与传统基于X线片模板测量方法相比,AI HIP 系统进行THA术前规划假体型号方面具有较高准确率和可重复性,能较准确地预测成人初次THA术使用的假体型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TKA)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接受RTKA组和TKA组的156例患者。纳入年龄40~80岁,膝关节骨关节炎(KOA)Kellgren-Lawrence(K-L)分级为Ⅲ~Ⅳ级的KOA并接受单侧TKA或者RTKA的患者;排除处于妊娠期、伴有严重的屈曲畸形(畸形角度>20°)及严重内外翻畸形(畸形角度>20°)、手术区域伴有其他金属植入物、存在活动性感染灶以及合并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患者。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骨关节炎病程、手术侧别以及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静息及运动评分、特种外科医院骨关节炎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的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及髋-膝-踝角(HKA)偏移等资料的差异。结果:RTKA组的手术时间(101±13)min高于TKA组(67±10)min,术中出血量RTKA组(261±49)ml较TKA组(371±81)ml低,术后住院时间RTKA组3(3,3)d较TKA组4(3,5)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51,P<0.05;t=-10.543,P<0.05;Z=-6.036,P<0.05)。RTKA组术前的功能指标[HSS评分(52.4±2.6)、KSS评分(57.3±4.5)和WOMAC评分(50.0±5.0)]对比TKA组[HSS评分(52.2±3.5)、KSS评分(56.5±4.4)和WOMAC评分(50.5±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3,P>0.05;t=1.170,P>0.05;t=-0.768,P>0.05)。RTKA组在术后6个月的功能评价指标[HSS评分(88.0±2.3)、KSS评分(83.3±6.8)和WOMAC评分(84.1±4.8)]均高于TKA组[HSS评分(85.0±3.0)、KSS评分(80.4±6.4)和WOMAC评分(8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0、2.682、4.729,均为P<0.05)。术后6个月RTKA组的影像学指标[股骨远端外角(mLDFA)(86.0±1.8)°、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87.1±2.1)°、关节线汇聚角(JLCA)(2.0±0.5)°和髋-膝-踝角(HKA)偏移程度(1.9±0.6)°]优于TKA组[mLDFA(85.2±3.2)°、MPTA(85.5±3.4)°、JLCA(2.7±0.7)°和HKA偏移程度(2.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4.163、-7.082、-9.335,均为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新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流程化手术室规范护理在股骨颈骨折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流程化手术室规范护理在股骨颈骨折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收治的采用TH A治疗的8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流程化手术室规范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手术指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呼吸频率、舒张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测定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7%(1/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28%(7/4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颈骨折THA患者行流程化手术室规范护理干预,可平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改善手术相关指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股骨截骨方式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截骨方式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年至2022年10月在本院行THR治疗的95例DDH患者,按不同股骨截骨方式分为A组[采用转子下短缩截骨(SSO)方式,n=32]、B组[采用转子延长截骨(ETO)方式,n=32]、C组(采用大转子长斜形截骨方式,n=31),比较三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B组,总出血量少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A组、B组(P<0.05).C组截骨处愈合时间、术后1年下肢长度差少于A组、B组(P<0.05);术后1周,C组疼痛程度均低于A组、B组(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患者采用不同股骨截骨方式行THR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采用大转子长斜形截骨方式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总出血量,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髋关节骨缺损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与髋关节功能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髋关节骨缺损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与髋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髋关节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方式全髋关节翻修术.在患者术前和术后清晨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和血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TH1/TH2、Treg)、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分析髋关节骨缺损患者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免疫细胞比例(CD3+、CD4+、CD8+和CD4+/CD8+)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和γ-干扰素(IFN-γ)]与Harris评分的关系.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髋关节骨缺损患者术后CD3+、CD4+、CD8+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80.93±6.56)%、(53.20±5.29)%、(26.93±2.93)%、(1.58±0.05)]明显低于术前[(72.80±5.32)%、(45.53±6.56)%、(22.73±2.12)%、(1.2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3,7.340,7.171,17.610,P<0.05).髋关节骨缺损患者术后Th1/Th2比值和NK细胞比例[1.23±0.08、(13.12±1.92)%]明显低于术前 Th1/Th2 比值和 NK 细胞比例[1.49±0.17、(17.16±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8、8.763,P<0.05).髋关节骨缺损患者术后Treg比例比例[(7.06±0.64)%]明显高于术前Treg比例[(3.53±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00,P<0.05).髋关节骨缺损患者术后IL-4和IL-10水平[(52.03±10.13)、(43.42±8.56)pg/ml]明显高于术前 IL-4 和 IL-10 水平[(35.57±6.79)、(30.27±4.8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46、7.665,P<0.05).髋关节骨缺损患者术后INF-γ水平(43.00±8.78)pg/ml明显高于术前INF-γ水平(22.30±3.7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46,P<0.05).治疗前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2.15±7.94)分明显低于治疗后患者髋关节评分(91.75±4.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40,P<0.0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CD3+、CD4+、CD8+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891、-0.778、-0.715,P<0.05).Treg 比例、IL-4 和 IL-10 水平与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521、-0.891、-0.778,P<0.05).Th1/TH2 比值、NK 细胞比例、INF-γ水平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441、0.285、0.514,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骨缺损患者免疫功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与术后髋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一侧行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对对侧股骨头塌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一侧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双下肢不等长(LLD)对对侧股骨头塌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就诊的108例患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对其有症状且已发展至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Ⅲ期的髋关节行THA手术。同时对其对侧发展至ARCOⅡ期未塌陷侧股骨头进行非手术保髋治疗,随访2年,最终纳入98例。根据双下肢不等长的大小[LLD<3 mm组( n=50),LLD≥3 mm组( n=48)]与双下肢不等长的类型[未塌陷侧较长组( n=58),未塌陷侧较短组( n=40)]观察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和行THA情况,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最终共56例未塌陷侧髋出现股骨头塌陷,其中有50例在24个月内行THA手术。LLD<3 mm组与LLD≥3 mm组,未塌陷侧较长组及未塌陷侧较短组在股骨头塌陷与TH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LD<3 mm组与LLD≥3 mm组2年无塌陷的生存率分别为52.1%和34.0%,未塌陷侧肢体较长和较短组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9%和22.5%。与中等病变范围患者相比,较大病变范围患者股骨头生存率更低( OR:4.25,95% CI:1.55~11.26; P=0.003)。LLD<3 mm组( OR:0.24,95% CI:0.06~0.50; P<0.01)或未塌陷侧较长组( OR:0.13,95% CI:0.04~0.29; P<0.01)的患者THA后对侧股骨头塌陷的风险更小。 结论:对于已塌陷侧行THA的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来说,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对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LLD<3 mm和避免未塌陷侧肢体短缩可能会降低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9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49例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固定组(26例,26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组(23例,23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致伤因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骨折分型、致伤因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Harris功能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时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 F=213.582、204.577)及VAS评分(χ 2=96.376、86.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HA组患者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高于内固定组,THA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均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对于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THA较之复位内固定手术并发症较低,并可获得早期快速康复,因而更加值得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