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髋关节骨缺损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与炎性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缺损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与炎性因子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39例髋关节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采用后外侧入路手术方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术前术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和视觉模拟评分法分析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和主观疼痛情况。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TNF-α、IL-1β和IL-6表达水平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的相关性。计量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治疗前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83.28±12.40)、(63.77±11.82)、(101.23±17.35) ng/ml]明显高于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33.59±9.20)、(23.43±5.51)、(30.89±8.2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100、19.310、22.850, P<0.05)。治疗前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1.64±7.73)分]明显低于治疗后患者髋关节评分[(91.64±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060, P<0.05)。治疗前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5.97±1.14)分]明显低于治疗后患者髋关节评分[(2.97±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920, P<0.0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呈负相关( r=-0.547、-0.716、-0.563, P<0.05)。视觉模拟评分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呈正相关( r=0.287、0.346、0.415, 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骨缺损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下降,患者髋关节功能和视觉模拟评分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与术后髋关节功能呈负相关,与视觉模拟评分呈反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球面填充块在髋臼骨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双球面填充块重建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接受髋关节翻修术,并采用双球面填充块重建髋臼骨缺损的119例(124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7例(58髋),女性62例(66髋);年龄(65.0±11.8)岁(范围:40~102岁);体重指数(23.9±3.5)kg/m 2(范围:16.1~32.2 kg/m 2)。髋臼周围骨缺损Paprosky分型 ⅡA型2髋,ⅡB型29髋,ⅡC型34髋,ⅢA型31髋,ⅢB型28髋。9例(9髋)合并骨盆不连续。手术前后拍摄X线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观察假体影像学稳定性,记录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双下肢长度差异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7.0±53.4)min(范围:90~380 min)。术中出血量(345.3±124.2)ml(范围:100~1 200 ml)。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的(39.7±13.0)mm降至术后的(21.8±7.1)mm,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由术前的(34.0±10.6)mm提高至术后的(38.5±5.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859, P<0.01; t=5.266, P<0.01)。随访时间(26.1±15.4)个月(范围:6~60个月)。末次随访时,HHS由术前的(35.2±10.0)分提高至(85.5±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23, P<0.01)。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的(2.1±1.1)cm降至(0.5±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67, P<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髋臼组件在影像学上均稳定、无移位。3例患者出现髋关节脱位,经闭合复位后随访期间假体在位良好。其他患者无脱位、松动、骨折、感染复发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双球面填充块可有效重建髋臼骨缺损,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改善髋关节功能,近中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3D打印多孔金属髋臼双动头重建系统重建严重髋臼结构性骨缺损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多孔金属髋臼双动头重建系统(hip dual-mobility revision,HDR)治疗髋臼严重结构性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接受髋关节翻修术的严重髋臼结构性骨缺损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67.3±9.3)岁(范围42~80岁);体质指数(22.2±3.8) kg/m 2(范围17.7~33.3 kg/m 2)。髋臼骨缺损Allan-Gross分型:4型15例、5型2例;Paprosky分型:2B型2例、3A型4例、3B型11例。术前下肢长度差为(42.9±31.1) mm(范围10~160 mm),1例患者Trendelenburg征阳性。术后随访时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下肢长度差、影像学上髋臼假体的位置。 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3.0)个月(范围6~16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31.2±11.3)分,术后第3天为(63.5±10.0)分,术后第7天为(68.7±10.4)分,术后1个月为(70.2±10.1)分,末次随访时提高至(81.6±7.0)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42, P<0.001)。术后即刻外杯外展角为48.1°±10.6°、前倾角为10.8°±6.0°,内杯外展角为45.0°±6.2°、前倾角为10.8°±3.7°,臼杯均处于Lewinnek安全区范围内。术后下肢长度差下降至(11.1±3.8)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27, P<0.001)。Trendelenburg征阳性患者术后即刻症状显著改善。随访期间所有髋臼组件在影像学上均稳定、无移位,未发现骨溶解或吸收,无感染、松动及神经损伤病例。 结论:3D打印多孔金属HDR可有效修复严重髋臼结构性骨缺损,翻修重建的假体初始稳定性高,能够提升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臼杯及组件重建Paprosky Ⅱ、Ⅲ型髋臼骨缺损的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Paprosky Ⅱ型和Ⅲ型髋臼缺损是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常见的缺损。在髋臼侧翻修手术中重建骨丢失时,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组件包括金属臼杯和各种组件是一种选择。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使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臼杯和组件修复Paprosky Ⅱ型和Ⅲ型髋臼缺损的中期结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对23例患者(23髋)使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臼杯及组件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其中Paprosky Ⅱ型缺损19例,Paprosky Ⅲ型缺损4例。随访期间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23例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66.3岁(58~79岁),平均随访60.1个月(40~78个月)。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8.3分(68.5~89.0分)。X线片显示,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与对侧髋关节比较,平均垂直差异为上移1.9 mm(下移4 mm~上移15 mm,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与对侧髋关节比较,平均水平差异为外移1.4 mm(外移4 mm~内移4 mm,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影像学松动病例,均无需进行翻修手术。 结论: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髋臼及组件重建治疗Paprosky Ⅱ型和Ⅲ型髋臼骨缺损的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建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重建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太原长城骨伤手外科医院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5例男性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资料。年龄(30.0±13.5)岁;骨折按Seinsheimer类型:ⅢA型1例,ⅢB型1例,Ⅳ型2例,Ⅴ型1例;原内固定方式:髓内系统固定4例,钢板固定1例;Cierny-Mader分型均为Ⅳ型(弥散型)。采用一期彻底清创后,先于股骨外侧分别在骨折两端各置入2~3枚羟基磷灰石(HA)涂层螺钉,行单边重建外固定支架固定;然后4例近端加装组配1/3环于矢状位再辅以1~2枚HA涂层螺钉构成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1例于股骨前侧矢状位分别在骨折两端各置入2枚HA涂层螺钉,2个单边重建外固定支架固定。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骨缺损长度为(3.8±1.8)cm。清创术后6~8周感染无复发,行抗生素骨水泥取出,3例患者行自体髂骨植骨术,2例患者行截骨运输术。记录患者的感染控制情况、骨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并发症、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评分及Paley等的骨性评分等。结果:5例患者术后获(23.4±8.1)个月随访。3例经1次清创、2例经2次清创后骨折端感染获得控制。1例因近端钉道感染松动,2次更换HA涂层螺钉,对合端行自体髂骨植骨术;其余4例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的延长段和骨折端均达骨性愈合。患者骨重建术后影像学愈合时间为(10.2±3.4)个月,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为(18.0±4.5)个月。均无感染复发或遗留感染。末次随访时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1例;根据Paley等的骨性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均为优。结论:应用重建外固定支架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技术一期控制感染,二期行骨重建术能成功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性骨不连,且保留髋关节功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动全髋髋臼假体的优劣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多种股骨髋骨疾病的终末期诊疗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传统骨水泥假体带来的脱位风险一直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Bousquet在股骨头和髋臼之间增加了高分子内衬,使得内衬与髋臼之间活动分离,形成的双动全髋髋臼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第一代双动全髋髋臼系统以聚乙烯作为内衬,随着现代材料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形成了光滑表面、仿生涂层和高交联聚乙烯衬垫的新型双动全髋髋臼系统,性能有所提高。双动全髋髋臼系统由于内衬的存在,股骨头与髋臼距离较大,能够容许更大的活动度,稳定性较高不易脱位,相同时间的假体磨损程度也较低。因此,双动全髋髋臼系统在临床应用中越发广泛,特别适用于具有高脱位风险的老年人群、翻修手术或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患者。但是在另一方面,基于双动全髋关节假体的设计原理,多种因素造成的假体内脱位以及缺乏固定孔等缺点导致双动全髋系统在针对严重骨缺损等患者时容易引发髋臼松动,因此制约了其进一步使用。双动全髋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临床应用情况,如针对不同特点的人群,以及针对初次手术的不同方法,采用不同的应用策略,从而降低术后翻修的发生率。以双动全髋髋臼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为核心,系统的阐述双动全髋髋臼系统的原理,与传统骨材料相对比,介绍其优点及缺点,并揭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策略,为未来双动全髋髋臼系统的在骨科的应用做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性化3D打印补块修复髋臼大范围骨缺损在髋臼骨折延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定制3D打印髋臼补块修复髋臼大范围骨缺损在髋臼骨折延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个性化定制3D打印补块重建髋臼骨缺损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例髋臼骨折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失败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1.3±15.0)岁;Paprosky分型:Ⅱ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3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差等。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22.5±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 100(1 000, 2 625)mL,住院时间为(9.0±4.5)d,随访时间为(11.8±7.9)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5±1.0)分]较术前[(6.2±0.8)分]显著降低,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13.2±2.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67.8±15.3)分]较术前[(6.7±0.8)、(34.2±8.4)分]显著升高,髋关节旋转中心至双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22.5±5.2)mm]和水平距离[(40.7±2.6)mm]较术前[(38.1±14.2)、(53.1±10.0)mm]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双下肢长度差为(6.2±3.6)mm,与术前[(18.7±1.7)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未见髋臼假体、补块与骨界面之间存在透亮线,以及可能的假体松动、移位表现。 结论:对于髋臼骨折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失败患者,应用个性化定制3D打印补块修复髋臼大范围骨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重建正常的髋关节旋转中心,为臼杯假体稳定提供可靠保证,使患者髋关节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髋关节翻修手术中髋臼缺损的重建方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髋关节翻修手术量呈增长趋势,髋臼缺损重建是关节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髋臼缺损重建的原则是实现假体和宿主骨间的初始稳定及长期稳定。随着手术技术、假体材料和翻修理念的更新,亟需新的髋臼缺损评估系统以满足临床需求。多孔表面非骨水泥半球形臼杯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的主流假体,金属垫块逐渐取代了结构性植骨,臼杯和垫块结合的组配式重建已展现良好的临床效果,结合牵张技术可用于髋臼离断等严重髋臼缺损的重建。打压植骨、超大臼杯、金属垫块、髋臼加强环罩、定制关节(包括定制三翼髋臼假体)、骨牵张技术等重建技术各有利弊,临床效果仍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翻修的重建技术和临床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3种髋臼骨缺损重建技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行髋臼骨缺损重建的109例(109髋)患者资料。采用术前模拟手术选择适合的骨缺损重建技术,根据重建技术不同,分为多孔金属涂层生物型臼杯(包括超大臼杯)填补髋臼骨缺损组(普通臼杯组)、多孔金属涂层生物型臼杯联合三维打印金属垫块填补髋臼骨缺损组(垫块组)及定制式生物型三翼杯填补髋臼骨缺损组(三翼杯组)。普通臼杯组54例,男性23例,女性31例,年龄(59.6±9.9)岁(范围:32~76岁);垫块组44例,男性18例,女性26例,年龄为(52.8±13.6)岁(范围:17~76 岁);三翼杯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为(59.4±11.2)岁(范围:43~78 岁)。患者常规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于门诊复查,记录患者的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偏距和双下肢长度差异(LLD),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截至2024年3月。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翻修手术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普通臼杯组随访时间为(6.5±1.7)年(范围:2.8~9.3年),垫块组随访时间为(6.0±1.3)年(范围:3.5~9.0年);三翼杯组随访时间为(2.8±0.6)年(范围:2.0~3.8年)。末次随访时,普通臼杯组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偏距和LLD分别为(24.2±5.6)mm、(29.1±5.5)mm、(4.6±3.3)mm,其中旋转中心高度和LLD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671, P<0.01; t=6.073, P<0.01);垫块组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偏距和LLD分别为(22.4±9.0)mm、(25.4±5.5)mm、(6.0±4.0)mm,均较术前减小( t=9.071, P<0.01; t=11.345, P<0.01; t=4.927, P<0.01);三翼杯组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偏距和LLD分别为(22.7±6.0)mm、(30.9±8.0)mm、(5.3±2.2)mm,其中旋转中心高度和LLD较术前下降( t=2.716, P=0.022; t=6.226, P<0.01)。三组患者术后HHS和VAS均明显改善( P值均<0.01)。截至末次随访,普通臼杯组3例患者发生骨折,1例患者发生髋关节脱位,分别予以骨折复位内固定和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垫块组1例患者发生脱位,行全身麻醉下切开复位;三翼杯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假体与垫块均稳定在位,未发现假体松动和垫块移位。 结论:对于THA翻修中髋臼骨缺损患者,术前模拟手术可帮助外科医师有针对性地选择重建方法,使用超大臼杯、三维打印个性化金属垫块和定制式三翼杯等技术均能够获得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髋关节翻修中骨盆不连续的评估与重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及术后假体生存期不断延长,各种原因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固定失败翻修病例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失败者接受翻修时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其中慢性骨盆不连续是髋臼翻修中最复杂、最严重的骨缺损,也是髋臼翻修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难题。髋臼残余骨量、髋臼骨床成骨能力、骨盆不连续的愈合是决定治疗成功的三大要素。对慢性骨盆不连续患者进行精确的术前评估和计划,根据不同的骨缺损特点选择同种异体骨植骨结合非骨水泥半球形臼杯、髋臼植骨结合防内突髋臼重建杯、半球形非骨水泥臼杯结合多孔金属垫块、Cup-cage技术、定制型三翼髋臼假体重建技术或骨盆牵引结合多孔钽金属杯重建等技术,是目前骨盆不连续重建的常用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