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组织衰老与肥胖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脂肪组织在生物体内主要发挥调节代谢的作用,可以通过感知和储存多余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但年龄的增加和肥胖的发生会削弱脂肪组织对代谢的调节功能。肥胖动物脂肪组织中衰老细胞的发现提示细胞衰老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脂肪组织包括前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类型,其中,成熟的脂肪细胞最易衰老。脂肪组织衰老表现为脂肪组织新生障碍、分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进而诱发炎性反应以及全身胰岛素抵抗,加剧肥胖的发生发展。目前研发的抗衰老药物主要是清除衰老细胞和抑制分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通过抗脂肪组织衰老改善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成为治疗肥胖的途径。反之,减重亦可以改善脂肪组织的衰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衰老在青光眼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细胞衰老是细胞在缺血、缺氧、氧化应激、DNA损伤、活性氧沉积等刺激下被激活的一种应答程序。衰老细胞的特征包括: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活性升高、P16INK4a高表达、衰老相关易染色质(SAHF)聚集、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产生、端粒缩短等。介导细胞衰老的经典信号通路包括P16INK4a/Rb途径和P19 ARF/P53/P21 Cip1途径,这2条通路既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近年来,青光眼被认为是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的致盲眼病。细胞衰老在青光眼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梁网和Schlemm管内皮细胞衰老引起房水流出通路阻力增加,以及细胞衰老在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研究。细胞衰老作为细胞死亡前的不可逆阶段,深入研究其在青光眼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特异性阻断细胞衰老信号传递,有助于为降低房水流出阻力和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本文就细胞衰老的特征、诱因、分子信号通路以及其在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性溃疡中细胞衰老的特征及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放射性溃疡是一种严重的皮肤损伤,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常呈进行性进展,且皮损易向非照射区域扩展、迁延难愈。然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充分解释放射性溃疡的进展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不同类型的慢性创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衰老细胞的积累可能与放射性溃疡相关。陆军军医大学史春梦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 in radiation ulcer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该研究团队首先采用40 Gy X线照射大鼠局部皮肤,建立了具有临床患者特征的放射性溃疡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连续超过260 d的观察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辐照组织中不断积累,并在后期保持较高的衰老水平。其中,衰老的巨噬细胞主要出现在放射性溃疡的早期阶段,而衰老的真皮Fb和内皮细胞则在辐射后呈持续增加。此外,该研究证实向放射性溃疡中注射外源性衰老细胞,会显著加重皮损的进展。接着,该研究团队通过体外研究观察到,辐照诱导的原发性衰老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CM)诱导的继发性衰老细胞均可通过旁分泌功能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衰老。最后,该研究团队将标准化制备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M(uMSC?CM)以2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至放射性溃疡大鼠模型中,观察到经uMSC?CM处理后,皮损部位的渗出、结痂和溃疡等病理变化得到改善,血清中IL?1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管生成素?1水平显著恢复(P<0.05),衰老相关基因(p16、p21 和p53)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uMSC?CM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衰老,有效缓解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放射性溃疡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或许是治疗放射性溃疡的一个有效靶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因子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中存在巨大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K(Ca)通道对衰老小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周细胞迁移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BK(Ca)]是否参与衰老小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周细胞(pericytes,PC)的迁移。方法:将C57BL/6J小鼠分为3月龄( n=10)组和12月龄组( n=10),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各组听力阈值;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PC上β-BK(Ca)通道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变化;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各组耳蜗血管纹PC的形态改变。细胞实验:原代培养耳蜗血管纹PC并鉴定;D-半乳糖(D-gal)制备细胞衰老模型,CCK8确定D-gal干预浓度;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评估细胞衰老水平;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PC上BK(Ca)通道激活电流变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C上β-BK(Ca)通道蛋白表达变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2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技术检测β-BK(Ca)通道和OPN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动物实验:12月龄组小鼠较3月龄组ABR阈值升高( t=12.66, P<0.01);12月龄组小鼠耳蜗血管纹PC上β-BK(Ca)通道表达水平较3月龄组降低( t=14.64, P<0.01),OPN表达升高( t=20.73, P<0.01);TEM中3月龄组PC与内皮细胞紧密相连,12月龄组PC与内皮细胞连接疏松或PC胞体从毛细血管壁分离。细胞实验:耳蜗血管纹原代培养的耳蜗血管纹PC阳性率在95%以上,15 mg/ml D-gal干预的PC较对照组的SA-β-gal染色细胞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90, P<0.01)。与对照组PC相比,D-gal干预组全细胞膜片钳BK(Ca)通道电流减小( t=12.18, P<0.05),β-BK(Ca)通道蛋白和荧光表达水平降低( t=11.98, P<0.01; t=15.72, P<0.05),OPN蛋白表达升高( t=18.53, P<0.01),PC迁移能力增加( t=7.91, P<0.01; t=7.59, P<0.01)。D-gal干预后给予BK(C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Iberiotoxin(IBTX)可使OPN表达明显升高( t=4.26, P<0.05),PC迁移能力增加( t=5.88, P<0.01; t=21.97, P<0.01)。 结论:衰老小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PC迁移能力增加,β-BK(Ca)通道表达降低,给予BK(C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IBTX可使迁移能力增加,提示BK(Ca)通道可能参与衰老小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PC的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衰老和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道菌群是构成人体微生态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增龄肠道菌群的相对含量及多样性也随之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发现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衰老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平滑肌细胞改变及斑块破损,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许多研究致力于探讨肠道菌群与老年人疾病和健康的潜在关系,本文将从衰老、肠道菌群及动脉粥样硬化3个方面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引起的早衰在电离辐射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辐射诱发的血管内皮损伤是放疗的主要并发症,也是事故受照人群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电离辐射诱导的细胞衰老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理解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导致早衰的机制及其在电离辐射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对预防及治疗电离辐射诱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离辐射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电离辐射诱导细胞早衰以及SASP相关早衰在电离辐射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潜在靶点3个方面进行综述,探讨SASP相关早衰与电离辐射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4-脱氢胆固醇还原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相关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4-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24)在多柔比星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相关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0.05 μM多柔比星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48 h建立应激性衰老模型。使用慢病毒转染技术过表达HUVECs中DHCR24。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衰老相关分子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P21)、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SIRT1)表达评估细胞衰老。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细胞衰老过程中DHCR24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NO荧光探针(DAF-FM DA)用于一氧化氮(NO)定量检测。结果:在多柔比星诱导HUVECs建立的应激性衰老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衰老标志物P21表达上调( t=19.44, P<0.01),SIRT1表达下调( t=10.10, P<0.01),DHCR24表达下调( t=5.946, P<0.01),同时eNOS表达下调,NO表达量下降( t=11.26, P<0.01; t=10.83, P<0.01)。过表达DHCR24后,与对照刺激组相比,过表达刺激组可见DHCR24( F=72.10, P<0.01)上调,同时eNOS表达显著增加,NO表达量增高( F=5.797, P<0.05; F=45.12, P<0.01)。 结论:DHCR24可能通过调节eNOS/NO信号通路改善多柔比星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相关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糖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SIRT1与STAT3乙酰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高糖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与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乙酰化的关系。方法:培养SD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取正常对数期生长的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4):对照组(C组)、高糖组(HG组)和高糖+SIRT1激动剂SRT1720组(HG+SRT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以每孔2×10 5个/ml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或96孔板中培养,当细胞密度达50%时,将HG组和HG+SRT组更换为含1%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葡萄糖浓度为33 mmol/L的高糖培养基,同时HG+SRT组加入20 μmol/L SRT1720,置于37 ℃、5%CO 2培养箱中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测定细胞SOD活性,ELISA法检测上清液LDH、IL-6和TNF-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乙酰化STAT3(ac-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HG组和HG+SRT组细胞活力和SOD活性降低,上清液LDH、IL-6和TNF-β水平升高,细胞SIRT1表达下调,ac-STAT3和p-STAT3表达上调( P<0.05);与HG组比较,HG+SRT组细胞活力和SOD活性升高,上清液LDH、IL-6和TNF-β水平降低,细胞SIRT1表达上调,ac-STAT3和p-STAT3表达下调( P<0.05)。 结论:SIRT1可通过促进STAT3脱乙酰化,减轻高糖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离辐射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管内皮细胞(VEC)是位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层的单层扁平细胞,对电离辐射(IR)非常敏感。IR不仅可以诱导VEC凋亡还可以诱导其衰老。衰老的VEC表现出多种表型,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笔者对IR诱导VEC衰老的特征及其相关作用机制和IR诱导衰老VEC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细胞RNA测序解析普通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CD34 +细胞的类型与功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单细胞RNA测序解析普通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CD34 +细胞的类型与功能。 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构建CD34 +细胞谱系追踪小鼠,实现CD34 +细胞在荧光条件下可视化。取6只7~8周龄雄性CD34 +细胞谱系追踪小鼠(设为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模型,于小鼠13周龄时在其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另取6只13周龄雄性CD34 +细胞谱系追踪小鼠(设为对照组),在其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4 d,分别收集对照组3只小鼠和糖尿病组2只小鼠创面组织,消化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法筛选出CD34 +细胞后进行单细胞RNA测序,采用R语言的Seurat 4.0.2程序通过降维可视化和细胞聚类分析CD34 +细胞类型并筛选注释各CD34 +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对2组小鼠创面组织间CD34 +成纤维细胞(Fb)、平滑肌细胞、角质形成细胞(KC)、类软骨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探索细胞功能。 结果:伤后4 d,2组小鼠创面组织中CD34 +细胞均包含7种细胞类型,具体为内皮细胞、Fb、KC、巨噬细胞、T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其中Fb细分为5个亚群。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创面组织中的CD34 +内皮细胞、Fb亚群1、Fb亚群4、KC、类软骨细胞占比升高,CD34 +Fb亚群2、Fb亚群3和平滑肌细胞占比下降。注释CD34 +类软骨细胞、内皮细胞、Fb亚群1、Fb亚群2、Fb亚群3、Fb亚群4、Fb亚群5、KC、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T细胞的标记基因分别为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脂肪酸结合蛋白4、Gremlin 1、补体成分4B、H19印记母源表达转录本、Dickkopf Wnt信号通路抑制剂2、纤维调节蛋白、角蛋白5、CD74分子、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可诱导T细胞共刺激分子。KEGG和GO富集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伤后4 d创面组织中CD34 +Fb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ECM)组装、细胞增殖调控、衰老相关条目( P值均<0.05),CD34 +平滑肌细胞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细胞迁移、凋亡过程、转录的正调控、吞噬体等条目( P值均<0.05),CD34 +KC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线粒体功能、转录、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条目( P值均<0.05),CD34 +类软骨细胞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节律调控、ECM、病毒感染等相关条目( P值均<0.05)。 结论:CD34 +细胞在普通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均存在高异质性,2种小鼠创面间CD34 +细胞亚群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的相关功能与创面愈合过程紧密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