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剂量率 60Co γ射线照射对人外周血辐射敏感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率 60Co γ射线照射对辐射诱导的基因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 方法:60Co γ射线照射3例正常人离体外周血,剂量率分别为0.2、1.0和2.0 Gy/min,照射剂量为0、1、2、4和6 Gy,照射后24 h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11个基因(CDKN1A、MDM2、PCNA、FDXR、GADD45A、PHPT1、ASTN2、TNFSF4、POLH、GDF-15和PPM1D)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检测;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剂量率基因组合表达模型。 结果:不同剂量率0.2、1和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后,辐射诱导的11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升高,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 R2=0.744~0.998, P< 0.05);0.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2 Gy后,CDKN1A、FDXR、PHPT1和TNFSF4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和2 Gy/min剂量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73、5.73、2.44、2.77、3.53、2.68、2.43、2.05, P< 0.05);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6 Gy后,PPM1D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剂量率组( t=3.82、2.54, P< 0.05);不同剂量率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由2~3个基因组成,回归方程的 R2值为0.951~0.976( P< 0.05)。 结论:在0.2~2 Gy/min剂量率范围内,不同剂量率 60Co γ射线照射可能会影响辐射诱导人外周血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亲本电离辐射暴露引起的生殖突变可能通过跨代遗传诱发子代基因组不稳定、染色体畸变、性别比改变、肿瘤易感性增加等,严重者可增加后代出生缺陷的概率,大大加重遗传性疾病的负担。迄今为止,在许多物种中都能观察到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存在,但缺乏人类证据。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对目前辐射遗传效应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述,并简要探讨遗传效应在人类中不显著的原因,为国内开展辐射遗传效应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儿童癫痫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癫痫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神经系统疾病,任何可能影响脑结构和功能的病理过程均可引起发作。它并不代表一种独特的实体,而是一组不同的病理。早发现、早诊断是控制癫痫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磁共振成像(MRI)因无电离辐射损伤、极佳的软组织分辨力及空间分辨率,是临床公认的癫痫检查方法。随着磁共振设备的升级及新型成像技术的开放应用,如综合多种磁共振序列的多模态MRI,以其多参数成像、高空间分辨率,彻底改变了检测病变的能力,使得在解剖结构、分子水平、生化代谢各个方面对癫痫的认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就多模态MRI技术在儿童癫痫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电离辐射损伤治疗相关细胞因子及递送方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急性辐射综合征(ARS)是辐射暴露后引发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包括造血系统和肠道损伤。目前应用细胞因子修复造血和恢复肠黏膜完整性是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造血相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血小板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IL-12);肠黏膜修复相关的细胞因子有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细胞因子的应用虽可改善ARS的生存率,但治疗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究其原因为细胞因子在体内易被酶解失活,半衰期短且毒性大。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各种递送系统如纳米粒、凝胶、微球等用于细胞因子的递送以增强其体内稳定性、延长半衰期并降低系统毒性。综述了近年来在ARS治疗方面细胞因子发挥的功能、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因子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心脏疾病介入诊疗的辐射防护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介入诊疗是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解剖和生理的金标准,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占重要地位。但是介入诊疗不可避免地产生电离辐射,对患儿及手术操作者的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儿童自身的特殊性,防护意识与防护技巧在减少电离辐射损害方面越来越受到手术者的重视。该文总结了近年来介入手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辐射危害、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电离辐射防护策略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用于放疗增敏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放射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癌症的手段之一,但其仍存在辐射剂量高、正常组织不良反应大,以及肿瘤细胞的放疗耐受等缺点。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放疗增敏剂以提高肿瘤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一直是放疗研究的热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s)是一类表观遗传学修饰剂,除了其固有的抗癌特性外,还能调节肿瘤细胞对电离辐射和紫外线辐射敏感性。本文在查阅文献基础上,重点阐述了HDACIs增强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不同分子机制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范围,为评价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细胞遗传学损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至6月,收集839名在岗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血样,分别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淋巴细胞微核试验,以染色体畸变分析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等,确定微核率临界值和参考值范围。结果: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2.45‰(2 056/839 000)。ROC曲线下面积0.971,灵敏度100.0%,特异度91.6%,约登指数0.916;微核率临界值为6‰,参考值范围为0~5‰。结论: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范围为0~5‰,应重点关注微核率≥6‰的放射工作人员,工作中加强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辐射诱导p62/SQSTM1介导的细胞早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细胞早衰是指细胞在非端粒信号刺激下发生的增殖能力和生理功能下降,提前进入衰老状态。电离辐射可以引起细胞DNA损伤,随后经过细胞周期永久性停滞或启动SASP来诱导细胞早衰。其信号通路较为复杂,p53、p16、p38MAPK、p62等信号分子参与该过程。本文总结了辐射诱导p62介导的细胞早衰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工作场所紫外辐射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及测量标准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适量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具有促进维生素D产生的作用,但过量紫外辐射也会对人体皮肤和眼部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皮肤光老化、皮肤癌、电光性眼炎和白内障等发生。因此紫外辐射的测量极为重要。本文主要综述工作场所紫外辐射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及测量标准的进展,并对现行标准的修订分别从纳入新型测量仪器和方法、改良现存测量仪器、规定测量次数、扩大标准应用范围和考虑太阳对人工紫外辐射测量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新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氚β粒子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对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笔者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领域开展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