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一步扩大防治队伍,实现高血压管理全覆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病的第一大病因,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将其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对于预防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意义重大。过去20年,让高血压管理从专科走进社区,让社区成为主战场,是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迈出的最重要一步,但目前的效果还不足以对抗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加导致的额外风险。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卫生系统防治队伍人力明显不足,必须进一步扩大防治队伍,才能实现高血压管理全覆盖。落实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建议,通过内部挖潜和向外延伸,扩大防治队伍,建立更加广泛的“专科医生?社区医生?社区工作者?患者”联盟,对社区人群中的所有高血压患者实现检出和治疗全覆盖,是有效提升我国人群高血压控制率的根本手段,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学模拟中心现状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学模拟中心(以下简称模拟中心)的现状,以期为制定模拟中心标准、规范模拟培训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0月,在中国医师协会组织下,对开设专业较多的综合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展了关于模拟中心现状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有符合条件的448所住培基地参与了调查。其中,600 m 2以上的模拟中心占比95.5%(428/448);专职人员0~1人的模拟中心占比24.1%(108/448);模拟教师人数不足20人的模拟中心占比29.7%(133/448),无核心模拟教师的模拟中心占比58.9%(264/448);以必修课程方式开展基础技能培训课程、专科技能培训课程和综合技能培训课程的模拟中心占比分别为83.7%(375/448)、31.0%(139/448)和11.4%(51/448);未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模拟中心占比25.0%(112/448)。 结论:模拟中心已渐成规模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医学模拟中心差异性较大,在专科技能课程和综合技能课程开发、师资培养、人员配备、质量控制等方面尚需不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6月—2021年2月,在文献检索和内部咨询的基础上,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初步形成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后确立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内容。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1和0.910,各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61~5.00分,变异系数为0~0.13,认同程度为88.30%~100.00%,最终形成17项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结论:构建的风湿免疫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涵盖了专科疾病护理的关键内容,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能指导临床护理质量控制和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云南省综合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二级及以上综合西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调查,了解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现状,为推进云南省各级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科学、规范、标准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确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评价指标,拟定调查问卷对全省二级及以上综合西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现状进行调查。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79.1%(72/91)的云南省二级及以上综合西医院已建成规模不一的临床技能中心,但84.6%(77/91)的中心每年参与临床技能教学的师资人数小于50人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且各级医院师资队伍差异较大( P<0.05);64.6%(84/130)的中心开展的模拟教学课程仅为单项基础技能课程,培训内容较单一,模拟教学课程开设现状差异较大( P<0.05);仅有33.0%(30/91)的中心初步建立了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的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 结论:建立体系完整、专业且有梯度的师资团队和阶梯式的临床技能培训课程体系是临床技能中心内涵建设的根本,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是临床技能中心发展的生命力,科学研究是中心持续发展的源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运用该指标体系对Z医院进行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构建的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单位层面和政府采购内部控制业务层面2个一级指标以及11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涵盖了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全流程各环节。运用该指标体系评价Z医院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得分为81.37分,属于控制比较有效等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可量化评价公立医院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各环节的有效性,能够满足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综合评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探索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方法,作者在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6个维度31个指标,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值,并构建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同时,选择苏州某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验证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实现了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分析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质量管理常见问题及提升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initiated clinical trials,IIT)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探讨解决和提升策略.方法:通过归纳IIT的质量管理要点,分析IIT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结果:IIT的质量控制要点主要包括流程规范性、受试者保护、数据管理和数据溯源、实施质量、样本管理等方面,通过汇总笔者所在医疗机构管理实践和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可知,常见问题可分为研究者实施执行和主观认知2 个层面.结合质量管理要点和常见问题,笔者建议通过设置科学统一的质控标准、落实分级质控、院内审查严格把关、建立完善培训体系等方法提高IIT管理质量.结论:质量控制对于提高IIT质量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医疗机构可结合质量管理要点和常见共性问题建立并优化内部质控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提升IIT规范化和质量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公立医院财会监督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公立医院财会监督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定位不明确、手段单一、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意识薄弱等问题,亟需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监督体系,制定重点问题清单,注重手段创新,明确激励和问责机制,加强清廉文化建设,提升财会监督效能,进而提高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卫生财会监督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国宫颈癌筛查服务政策量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中国宫颈癌筛查服务政策的内容与不足,为后续优化宫颈癌筛查服务政策体系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官网以及北大法宝数据库等平台2006年1月1日-2023年5月31日发布的宫颈癌筛查服务相关政策文件,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力度"三维框架对国家层面颁布的宫颈癌筛查服务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7份宫颈癌筛查服务相关政策文件,政策工具维度编码174条,其中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多(50.57%),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少(14.95%),无政府采购和医保支付等子工具;政策目标维度编码149条,其中健全筛查长效工作机制占比最大(52.34%);政策力度平均分数为2.54分,我国现行宫颈癌筛查服务相关政策文件基本以"通知"等非立法性文件形式发布,≥4分的政策文件仅占21.62%且条款较少涉及宫颈癌筛查服务.政策工具、目标和力度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在政策工具维度中,环境型政策工具政策力度最大(2.83分),需求型和供给型政策工具分别为2.47分和2.33分;在政策目标维度中,除推动信息化管理的政策力度最低(2.00分)外,其他目标的政策力度分布相对均衡,均在2.59分上下浮动.结论 中国宫颈癌筛查服务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不均衡,政策目标结构有待优化,不同政策主体对宫颈癌筛查服务政策使用工具和关注点侧重不同,部门间协作不足,应进一步加强政策顶层设计以推进我国宫颈癌筛查服务政策的落地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创伤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4/7/6
创伤是全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45岁以下人群第1位的死亡原因,也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五大死因之一.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能够确保患者迅速得到专业医疗救助,创伤中心的建设能够改善创伤救治效果.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创伤救治质量大不相同,对创伤救治的医疗过程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和对创伤的现场救援、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进行标准化控制,是提高创伤救治能力水平和创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作为医疗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其可以引领创伤中心发展的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创伤救治的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医疗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结合国内创伤救治现状,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中创伤中心医疗质量的16项控制指标进行了细化和更新,制定了新版19项质量控制指标,包含名称、定义、计算方式、意义、质量控制对象等,供各级创伤中心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使用,为创伤中心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可循路径.实施这些质量控制指标能够引导医疗机构对创伤救治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评估,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这些指标可以提升机构内部协作效率,加强相关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从而提高创伤救治的效率与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