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牛乳外泌体与脂质体的杂化外泌体制备及其负载青藤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研究乳源性外泌体与脂质体进行膜融合得到的杂化外泌体装载青藤碱(sinomenine,SIN)后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效果.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鲜牛乳中提取外泌体,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脂质体,共孵育法进行膜融合后对杂化外泌体进行表征:透射电镜检测形貌,纳米粒度电位仪检测粒径与电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膜融合前后外泌体膜表面特征蛋白CD63和TSG101的表达.超声法装载青藤碱后,酶标仪检测其载药量与包封率.胶原抗体诱导法建立CIA大鼠模型,药效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SIN组、SIN-脂质体组、SIN-乳外泌体组、SIN-杂化外泌体组及阳性药(地塞米松)组.记录给药期间大鼠体质量变化,以足肿胀度、免疫器官指数、关节炎指数、微循环指标变化、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为指标进行药效学研究.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杂化外泌体与乳外泌体外观均呈茶托状,共孵育后外泌体粒径由(97.92±3.42)nm 增长到(132.70±4.07)nm,Zeta 电位由(-2.01±0.33)mV 变为(-17.90±2.13)mV,WB结果显示CD63与TSG101蛋白在乳外泌体及杂化外泌体中均正常表达.酶标仪测定乳外泌体包封率31.64%±2.48%、载药量2.35%±0.52%,杂化外泌体包封率48.21%±3.12%、载药量3.17%±0.36%.药效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一般情况及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及免疫器官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P<0.01),微血管综合评分及血管阻力显著下降(P<0.05,P<0.01),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1),滑膜组织的病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与SIN组、SIN-脂质体组及SIN-乳外泌体组相比,SIN-杂化外泌体组具备更平稳持久的药效.该研究将乳源性外泌体与脂质体共孵育得到的杂化外泌体成功改善了外泌体载药量小与脂质体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负载青藤碱的杂化外泌体对CIA大鼠有着良好的疗效,可有效解决青风藤等疗效佳但生物半衰期短的问题,为传统中药的新发展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骨免疫学论中医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炎、软骨与骨破坏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较高.RA免疫及炎症反应与骨细胞代谢互为影响,其核心环节为破坏机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骨保护素(RANKL/RANK/OPG)信号通路的平衡,导致成骨细胞减少,以及破骨细胞凋亡减退及异常活化.西药目前以抑制炎症反应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减缓疾病进展,但长期使用其不良反应难以忽视.中医药在防治骨破坏中研究逐步深入,但在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独活寄生汤对TNF-α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凋亡和炎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凋亡和炎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MH7A细胞分为正常组(10%空白血清)、模型组(10μg·L-1 TNF-α+10%空白血清)、独活寄生汤低(10 μg·L-1 TNF-α+2.5%含药血清+7.5%空白血清)、中(10 μg·L-1 TNF-α+5%含药血清+5%空白血清)、高(10μg.L-1 TNF-α+10%含药血清)剂量组共5组;MTT法筛选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给药浓度;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增殖标志物Ki67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中IFN-γ、IL-4、IL-6和IL-10的含量;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Bax、Bcl-2、caspase-3 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上升,凋亡水平明显减弱,IFN-γ和IL-6的含量升高,IL-4和IL-10的含量减少,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经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干预后,均能有效改善细胞异常增殖情况,增强细胞凋亡,抑制炎性反应和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 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RA-FLS异常增殖和促炎因子的分泌,增强细胞凋亡和抗炎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评估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心肌应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身免疫性风湿病(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ARDs)是一类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引起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的炎症反应,造成多系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心血管系统常受累及,长期的炎症反应引起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影像学检查可为ARDs患者心脏受累提供可靠依据,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能够定量评估心肌应变,在识别心肌损害、评估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阐述了CMR-FT技术的原理以及在评估各类ARDs患者心血管受累中的应用价值,并对现有研究的进展、局限性以及未来的改进措施进行总结,旨在将CMR-FT技术投入临床实际应用中,为ARDs患者提供更可靠的影像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RPR及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平均发病年龄44±13.1岁,男 59 例(51.8%),女 55 例(48.2%),单眼 90 例(78.9%),双眼24例(21.1%),其性别、婚姻以及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盘充血以及后极部视网膜灰黄色混浊;FFA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黄斑周围点样弱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染色、视网膜RPE荧光积存以及视盘染色或强荧光;ICGA以及OCT特征主要表现为晚期后极部鳞状弱荧光,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对称一致,OCT显示玻璃体高反射点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凸起.结论: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4岁,单眼发病多见,患者性别、婚姻、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有关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已得到证实,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相关性研究也逐步深入.然而,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影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文献,阐述了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靶向肠道菌群的方法辅助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像评估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评估带来了新突破.本文首先阐述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随后主要基于人工智能在X光、CT、MRI和其他成像模式中的应用,对骨骼病变、滑膜病变、软骨病变等进行综述,最后总结出目前人工智能及其在RA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例EhlersDanlos综合征的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9岁,职员,因"反复咯血1年余,加重2个月"于2022年6月2日入院.患者1年余来常于熬夜、进食辛辣食物后出现咯血,为鲜红色,量共约5~10mL,伴有轻微胸痛,程度轻,无咳嗽、咳痰、发热、皮疹、皮肤溃疡、鼻衄、血尿、下肢水肿等症状,曾行胸部CT提示左下肺磨玻璃影(图1A)、以及左下叶背段不规则后壁偏心空洞(图1B),咯血可自行消失或在使用抗菌药物后消失.7d前患者家中火灾,皮肤轻微烧伤,吸入浓烟后再次咯血,量约15mL.复查胸部CT(图1C~D),与之前CT比较,左肺下叶背段空洞及周围磨玻璃影吸收、消失,见残存条索影.左肺下叶内前基底段磨玻璃影范围增大,其内见新发空洞,部分空洞内见结节影.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体力未有明显改变.否认流行病学史及疫区接触史,否认血管炎、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病史,无长期服用药物史.入院查体:HR 115 次/min,BP 142/73mmHg(1mmHg=0.133kPa),SPO297.3%(未吸氧),RR 22次/min.神清,皮肤菲薄柔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查体无异常,掌指关节多处过伸(图2),双下肢无水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36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风险预测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CD36水平在RA患者心血管风险中的表达及预测价值,为临床识别及预测RA患者中的中、高心血管风险患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84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34名作为对照。所有纳入对象根据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分为低心血管风险组和中高心血管风险组,同时于入院时接受血清CD36水平及其他血清学指标检测,且病例资料完整。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单因素分析中 P<0.05的变量进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人数明显增多[8例(23.5%)与38例(45.2%), χ2=4.80, P=0.029],并和血清CD36呈负相关( r=-0.27,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值(95% CI)=1.654(1.157,2.365), P=0.029]、舒张压[ OR值(95% CI)=1.225(1.040,1.442), P=0.015]可能是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D36水平[ OR值(95% CI)=0.569(0.352,0.922), P=0.022]升高可能是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的保护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血清CD36水平诊断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0.691,截断值为4.27 p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41.0%,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结论:血清CD36水平在RA患者中随着心血管风险增高而降低,提示血清CD36水平升高是RA心血管风险的保护因素,且血清CD36水平对RA患者心血管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是潜在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饮食对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调节及在类风湿关节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饮食营养可影响和重塑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并调节机体代谢和免疫。RA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和维持机体免疫稳态,可影响RA的发生发展。本文对饮食营养调控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了解饮食和RA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对RA易感人群和患者提出营养建议,降低RA的发生风险或疾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