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T与LCBDE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比较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至2022年间17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EST组和LCBDE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及入院主诉方面无明显差异,采用EST治疗的患者术前行MRCP进行确诊的占比例更高(69.3%对53.45%,P=0.03).EST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分别为(77.81±15.02)min、(24.95±5.64)ml、(5.32± 2.29)天、(2.92±0.65)万元,LCBDE 组相应为(111.17±14.40)min、(30.75±6.83)ml、(8.66±2.13)天、(3.69±1.23)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EST组术后发生出血患者4例,延迟性穿孔1例,胰腺炎6例,胆管炎4例;LCBDE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2例,胰腺炎4例,胆管炎3例,胆漏3例,伤口感染3例,肺炎3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残余结石率分别为2.3%和10.2%(P=0.029),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EST与LCBDE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均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当,但是EST作为更微创的手术方式,不需要全身麻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费用也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在淮南市第一人民院行ERCP及相关治疗的11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PLBD组(A组,n=54)和EST+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组(B组,n=6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A组与B组患者总结石取尽率、一次性结石取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6.2%比93.5%,92.6%比92%,均P>0.05).A组使用机械碎石的可能性较B组小(16.6%比2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比25.8%,P>0.05).两组患者出血(7.4%比11.3%,P>0.05)、急性胰腺炎(9.3%比6.6%,P>0.05)、胆管炎(5.6%比8.1%,P>0.05)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PLBD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式.尤其在患者不适合行EST治疗时,EPLBD可以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替代方式.EPLBD在减少机械碎石的应用上可能优于EST联合EPB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胆胰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胆宁片治疗胆源性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肌切开(EST)取石术后胆胰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胆宁片治疗胆源性急性复发性胰腺炎(AR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胆源性AR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n=33)EST取石术后清理胆道,行胆、胰管内支架植入,观察组患者(n=32)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胆宁片.治疗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ARP再次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EST术后第1年、第2年分别有2例、1例ARP再次发生,对照组EST术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分别有9例、1例、1例ARP再次发生,观察组ARP再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胆源性ARP患者行EST取石术后给予胆胰管支架植入联合胆宁片治疗可预防ARP的复发,使患者长期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并发严重出血穿孔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