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初石家庄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2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SPSS 21.0 软件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此次疫情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R 4.0.4中rstan 进行潜伏期的统计分析。结果:截止至2021年2月14日,河北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942例,石家庄869例(其中847例可获病例资料)。此次暴发主要以农村地区为主,以小果庄村确诊人数最多,为249例(29.4%);其次是南桥寨村,有128例(15.1%);刘家佐村85例(10.0%)。疫情集中发生在2021年1月2日至2月14日,以农民及学生为主,传播形式以聚餐聚会及家庭接触为主,表现为明显的时间、职业集中趋势。分析有具体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的石家庄市本土确诊病例116例,其潜伏期为6(3.3,10.0)d;有具体暴露时间窗和发病时间的石家庄市本土确诊病例264例,其中位数为8.5(95% CI 1.8~18.8)d。 结论:此次疫情暴发以农村地区为主,与聚会、聚餐及家庭聚集有关,应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自我防护隔离,避免密切接触等措施,以减少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根据此次疫情潜伏期结果,建议隔离时间应该延长至3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农村集体聚餐餐具消毒监测与厨师卫生行为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农村餐具消毒监测,对比流动厨师与帮工卫生安全行为现状,为管理部门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GB 14934-1994的标准方法,用纸片法检测大肠菌群;以面对面谈话的形式填写厨师们卫生行为的调查表.结果 大肠菌群的结果呈现出就餐的规模越大,合格率越低;在餐具的种类上以汤碗和菜盘的合格率最低,分别是34.8%和43.6%;在卫生安全行为上流动厨师与帮工在是否戴口罩衣帽、是否留长指甲、怎样对餐具用具进行消毒、是否每年进行体检和培训4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4.94、21.68、24.11、62.01,P<0.01).结论 餐具消毒是保证集体聚餐安全、切断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宣传《食品安全法》的力度,加强对农村餐饮的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沙市2015-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2015-2017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发生场所、事件原因和致病因子等因素,描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7年,长沙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73起,发病1 174人,死亡20人.6---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高峰,事件发生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5.14%和65.67%;事件发生较多的地区是浏阳市和宁乡市,事件报告数占总数的27.17%和17.34%;事件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事件总数的67.05%,其次是农村聚餐;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主要是毒蘑菇,占事件总数的58.96%.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死亡病例90%由毒蘑菇中毒所致.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长沙市危害严重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针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做好毒蘑菇相关科普宣传,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关毒蘑菇中毒知识和救治措施的培训,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起由B群沙门菌污染聚餐食品所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一起农村婚宴聚餐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蔓延,预防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制定病例定义并主动搜索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事件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个案调查访谈,对参加聚餐的108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能的致病食品.现场勘查和访谈厨师,了解婚宴菜品的制作过程、原料来源和所用水源等,并采集病例肛拭子、婚宴剩余食品、饮用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本次食物中毒罹患率为21.6% (138/640),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94.4% (51/54)的病例和66.7%(36/54)的对照食用过由灌肚、里脊肉片、炸排骨、萝卜丝四种食品组成的凉菜拼盘,食用凉菜拼盘增加发病风险(比值比=8.50,95%置信区间:2.32~31.02).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同时食用拼盘中两种以上凉菜将增加发病风险(比值比=9.25,95%置信区间:2.46~34.82).4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凉菜拼盘中灌肚均检出B群沙门菌.5株检出的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指纹图谱为同一带型,提示病例和食品分离株在分子水平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为同一暴露源.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B群沙门菌污染聚餐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凉菜拼盘是主要的致病食品,食品加工卫生环境与制作过程不规范操作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前农村自办宴席仍存在诸多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环节,应加强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起农村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和感染来源.方法 现场搜索可能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对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病例粪便、剩余食物和环境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访谈厨师和厨工,了解食物制作流程.结果 共搜索到29例病例,罹患率为18.12%(29/160),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和呕吐等;13例病例白细胞数升高.病例组10月1日中餐的暴露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2.56% (P< 0.05),判定10月1日中餐为可疑餐次.10月1日中餐食用盐焗猪肝与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OR=22.62,95%CI:2.84~ 180.28).卫生学调查显示厨工在清洗完生鲜海产品后未能彻底清洁手和刀具,继续切猪肝.病例粪便标本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5.71% (5/14),2份餐具涂抹标本菌落总数多不可计并检出大肠菌群.结论 本次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可疑食物是盐焗猪肝,感染来源可能是带有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鲜海产品交叉污染了盐焗猪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5170名小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行为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小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采取的防护行为.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电子问卷,于2020年4月对学生家长开展调查.按31个省份城乡在校小学生数计算其分层权重,使用SPSS 27.0估算小学生近一周防护行为的加权比例及95%CI,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城乡、应急响应级别地区间防护行为的差异.结果 25170名小学生中,依从性最好的防护行为是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96.1%(95%CI:92.8%~97.9%)]和不参加聚会聚餐[90.9%(95%CI:87.3%~93.6%)].但仅64.4%(95%CI:59.1%~69.5%)遵循呼吸卫生礼仪,36.8%(95%CI:31.8%~42.0%)洗手时长≥20 s,16.8% (95%CI:13.1%~21.2%)1 d体育锻炼时间≥1h.男、女生防护行为无统计学差异,低年级学生较少能够做到不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76.8%vs.85.4%;x2=293.89,P<0.05).农村地区学生外出佩戴医用或N95口罩(72.1%vs.83.3%;x2=131.24,P<0.05)、回家后总是马上洗手(77.9%vs.90.2%;x2=228.27,P<0.01)的比例较低.不同应急响应地区间学生外出时总是携带免洗手部消毒物品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x2=244.16,P<0.01).结论 小学生对新冠肺炎防护行为的依从性较好,但仍需针对呼吸卫生礼仪、手卫生和体育锻炼等加强健康教育,设计行为干预项目.不同年级、城乡间小学生防护行为存在差异,应采取特异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省2004-2019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云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云南省报告的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对云南省2004-2019年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云南省2004-2019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014起,中毒27 965例,死亡864例,病死率为3.09%.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峰时段为6-8月,共发生458起,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45.17%;该时段也是野生毒蕈中毒的高发期,野生毒蕈中毒是造成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死亡数为488例,占食物中毒死亡总数的56.48%.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居于前5位的地区中,文山州、红河州和楚雄州为少数民族自治州,报告起数分别为143、100和97起.农村家庭和学校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为520起(51.28%)和181起(17.85%);农村聚餐的中毒人数最多,为11 168例(39.94%);农村家庭的死亡数最多,为733例(85.42%).结论 云南省2004-2019年食物中毒事件在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州(市)发生率较高,发病高峰为6-8月,中毒死亡数最多的为野生毒蕈中毒,农村家庭和学校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和学校加强精准化的健康卫生饮食宣教并积极预防野生毒蕈中毒是云南省需长期坚持防控的工作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西昌市一起农村聚餐引起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1/6/26
目的 通过对一起农村聚餐引起的沙门氏菌病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采取防控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2019-05-20西昌市某村发生一起农村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对事件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采集剩余食品9份、调味品8份、碗、盘子、筷子各2份及患者肛拭子5份进行致病菌指标、理化指标检测,对调查数据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此次事件共搜索到28例病例,均有一次共同聚餐史,在剩余食品、调味品、餐具及患者肛拭子中检测出沙门氏菌E群、伦敦沙门氏菌2种沙门氏菌.结论 此次事件是一起同时由2种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提示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对农村家宴的管理等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6/26
-
农村家宴一起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调查与防控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农村家宴一起食物中毒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方法 对某村民欧某家邻里聚餐后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参加聚餐者24人中有14例(58.3%)符合病例定义,2019年5月27日6:00至7:00发病的占28.6%00;主要症状发生率:腹痛85.7%、腹泻和发热71.4%、呕吐64.3%、头痛50.0%、恶心42.9%;潜伏期3~23 h;对进餐者进食的12种食物进行病例对照分析显示,12种食物均无相关危险性,采集8份肛拭子检测出4份肠炎沙门菌(50.0%);综合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患者有共同进餐史,有类似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肠炎沙门菌交叉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 建议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农村食品安全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大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