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用冰箱冷藏室卫生现状调查及清洗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调查居民家用冰箱冷藏室微生物污染状况,并评价专业冰箱清洗对冰箱内微生物污染的改善效果.方法 在清洗前后,分别对成都市15台社区居民家用冰箱冷藏室的食物隔板、蔬菜框和门封条无菌采样,获得样品90份;检测样品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以反映冰箱内卫生状况,同时进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分离培养以反映致病菌污染状况;依据清洗前后微生物检出情况和清除率综合分析冰箱清洗效果.结果 清洗前,冰箱内细菌总数范围为2.4×103~1.4×105 CFU/cm2,清洗后细菌总数范围为0~230 CFU/cm2;食物隔板、蔬菜框和门封条的细菌清除率分别达到99.90%、99.89%、99.81%.清洗前,冰箱内真菌总数范围为0~750 CFU/cm2,清洗后真菌总数范围为0~58 CFU/cm2;食物隔板、蔬菜框和门封条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9.40%、96.99%、99.41%.清洗前,冰箱冷藏室内大肠菌群平均检出率为64.44%,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检出率为13.33%,沙门菌平均检出率为2.22%,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清洗后,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33%,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结论 本研究的家用冰箱冷藏室清洗前细菌和真菌数量较大,且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污染,专业清洗后冰箱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极大地降低了食品安全隐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一例患者的病因溯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一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的致病因素进行调查和溯源分析.方法 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患者、患者家庭食品、厨房用具等进行样本采集并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菌株分离鉴定.对分离菌株的6个毒力基因(prfA、plcB、hly、actA、iap、inlA)进行检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9份样本中共分离出6株单增李斯特菌,1株来自患者,2株来自厨房环境用具样本(冰箱冷藏室内壁涂抹1份和小号菜板涂抹1份),3株来自患者家庭中食物(分别是猪肝1份、甜玉米粒罐头1份和红焖牛肉罐头1份).除冰箱冷藏室内壁涂抹和甜玉米粒罐头2个样本检出的菌株plcB毒力基因阴性外,另外5个毒力及其他菌株的所有毒力基因全部为阳性.分离菌株均为ST121型,PFGE带型100%一致.结论 患者家庭厨房食用食物和环境皆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引起交叉感染,致使患者感染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代煎中药汤剂微生物限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不同贮藏条件对代煎中药汤剂微生物限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已经过微生物限度方法验证的32个制剂处方,在经过环境检测的中药煎药室内,使用中药煎药机煎煮、包装机密封包装,每个处方为一组,将每组中一半数量汤剂置冰箱冷藏室(2~8℃)、另一半置室温避光(20±5℃)储存,分别于第0,1,3,7,14,21天观察汤剂性状,随机抽取不同储存条件下的各组汤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进行微生物限度检验.结果 各组代煎中药汤剂未见明显性状改变.清热类代煎汤剂与补益类代煎汤剂各时间点微生物限度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冰箱冷藏室(2~8℃)储存代煎汤剂微生物限度检验合格;室温避光(20±5℃)储存代煎汤剂14 d内微生物限度检验合格,第21天有5组霉菌和酵母菌含量>20 cfu·mL-1,微生物限度不合格.结论 在煎药操作和环境可控条件下,将密封包装代煎中药汤剂置低温、避光贮藏条件下,更有利于抑制代煎中药汤剂微生物滋生,保证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某三甲医院病区风冷式冰箱冷藏室温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监测分析某三甲医院风冷式冰箱的冷藏室不同位置温度,为病区护士正确使用风冷式冰箱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6—7月,采用便利抽样选取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的3台风冷式冰箱,对每台冰箱的冷藏室3层的前、后、左、右、中及储物盒、送风口、回风口、面板温度、冰箱的实时温度等23个不同位置采点的温度进行监测、对比、分析.结果?(1)风冷式冰箱冷藏室箱体3层各层前、后、左、右温度比较,各层左、右温度,上层的前、后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层、下层的前、后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冰箱门和冰箱体中间监测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送风口、回风口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冰箱箱内检测到的实时温度与体中层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护士掌握风冷式冰箱冷藏室温度特点、不同空间位置的温度差、修改温度后温度变化的时间差,并正确使用,才能使风冷式冰箱满足用于病区药品保管温度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北京市359户社区居民冰箱使用习惯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居民冰箱使用习惯,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北京市3个城区和2个郊区,每个区随机选择2~3个社区作为调查点,在选中的社区内随机抽取30户家庭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家庭冰箱使用的卫生习惯,现场评估冰箱冷藏室内食物储存空间、实际温度以及是否存在异味,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获得359户家庭的有效数据,有效率99.72%.水果、鸡蛋和熟食在冷藏室保存的做法正确的比例分别为75.21%、90.81%和93.59%.冰箱冷藏室清洗频率≥1次/月的家庭占57.10%,能够正确进行冰箱内部清洗的家庭占80.22%;现场评估发现冷藏室存放食物超过容积3/4的占80.22%,冰箱中存在异味的占10.86%,冷藏室温度>8℃的家庭占17.27%.不同地区、家庭人口数和家庭月收入分别在清洗冰箱的频次、食物摆放方式、食品储存空间和是否存在异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家庭冰箱冷藏室中食物保存习惯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生熟食物混放的情况,大多数居民家庭冰箱内存放食物过满,冷藏室温度高,应加强冰箱使用卫生知识的宣教,正确储存食品,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例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溯源调查及发病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针对一例孕产妇李斯特菌病开展病例调查和溯源分析,探讨感染来源和单增李斯特菌病的发病机制,为防控李斯特菌病提供依据.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信息,采集病例血液标本、家庭冰箱内食品及厨房环境样本、家庭附近农贸市场的食品样本,针对不同来源样本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经常食用从农贸市场购买的中式凉拌菜(5~7次/周),在家自制或二次加工中式凉拌菜.其家庭冰箱冷藏室储存食物生熟不分,且生食水果在冰箱中出现腐烂现象.厨房的两块菜板生熟不分、清洗消毒不及时,厨房操作面存在交叉污染.检测结果显示,11份样本中共分离出3株单增李斯特菌,1株来自该病例的血液标本,2株来自厨房冰箱内食品涂抹和菜板涂抹.提示该病例由于食用污染食品导致感染并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结论 本起事件是丰台区首次在食品和环境中尝试溯源单增李斯特菌病的感染来源.病例家庭冰箱内生肉和胡萝卜、厨房环境涂抹样本中均检出单增李斯特菌,明确了食品与环境交叉污染导致病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发病;医院的早期识别及处置是避免新生儿不良结局出现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