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复苏单元的特征及建设要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严重创伤多为高能量损伤,多发伤发生率高。院内早期合理的评估和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创伤复苏单元(TRB)是院内早期评估和复苏严重创伤的主要区域,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快速抢救。目前,对于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大多集中在急诊抢救室进行,但存在很多弊端,如空间有限创伤救治团队难以有效施救、床旁影像学检查难以展开、救命性操作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内科急症患者的救治等,均导致创伤早期救治质量下降。随着创伤中心建设的深入和拓展,专门用于严重创伤早期评估和复苏处置的TRB应运而生。笔者根据我国创伤救治体系的特点,对TRB的特征和优势、功能和运行要求,不同级别创伤中心TRB组成要素及中国TRB建设现状进行探讨,为各级创伤中心建设TRB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舰船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损伤控制性手术(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DCO)作为创伤外科中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新型手术理念,强调以快捷简单的手术操作,控制伤情不再恶化,待伤者病情平稳再行择期手术[1]. 随着各型海战高爆性武器不断被研发列装,海战伤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高爆性武器大量投入使用,导致海战伤致死致残率高;二是舰船航行时间长、航行海域远,海战伤的及时后送十分困难[2]. 对于后送困难的严重海战伤伤员,及时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海战伤员的致死致残率. 舰船外科救治体系经历了从前沿复苏外科系统(forward resuscitation surgical system ,FRESS)、舰船外科医疗队( navy fleet surgical team ,NFST)到移动舰船外科系统单元(moblie ship-board surgical suite,MESS)的发展,能够在舰船狭小舱室环境下为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对于挽救海战伤员的生命有重要意义,是海上作战卫勤保障的重要力量[3]. 笔者就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舰船外科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国创伤救治培训(主任版)首期学员的创伤救治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主任版(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Leader,CTCT?-L)"课程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与课前、课后测试,对学员所在医院创伤救治现状与条件进行分析.方法 2019年4月18—19日参加CTCT?-L首期培训学员4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来自不同地区学员的一般信息(性别、职称、职务、科室),所在医院的创伤救治情况(创伤中心建设及影响因素、创伤救治模式、严重创伤患者收治学科、创伤复苏室的条件及CT室/DSA室空间布局、创伤小组的启动与协调、院前院内联络方式、创伤数据库的设置与质控).采用电子问卷测试的方式、相同的内容对学员进行课前、课后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围绕严重创伤救治的流程设置),通过学员反馈以评价课程的培训效果.结果 (1)14人(35.0%)院前、院内联系的方式主要为120平台发布信息;(2)31人(77.5%)所在医院目前的创伤模式主要为"急诊+会诊+分诊";34人(85.0%)院内有创伤小组;(3)27人(67.5%)推荐严重创伤组织协调学科主要为急诊科;(4)33人(82.5%)具备创伤复苏单元;37人(92.5%)具备24h增强CT条件;34人(85.0%)具备24h DSA检查与止血条件;(5)18人(45.0%)在复苏单元内可开展床旁手术;(6)18人(45.0%)有创伤数据库;(7)34人(85.0%)目前已经启动创伤中心建设;(8)二级甲等医院的课前、课后成绩均较高;床位数为1000~2000张的医院课前测试成绩最高,床位数为2000~3000张的医院课后测试成绩最高;急诊/急诊外科课前测试成绩最高,急诊/急诊外科和创伤外科的课后测试成绩最高;教学医院学员的课前、课后成绩均较高.结论 本次调查范围所涉及医院的创伤救治主要采取"急诊+会诊+分诊"的模式;学员所在医院的教学医院属性、医院等级以及床位数影响创伤救治的基础水平;医院对于创伤救治流程管理影响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CTCT?-L作为创伤救治培训的高级课程,致力于统一创伤救治的理念,并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推动不同模式的创伤中心建设,最终不断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规范建设创伤复苏单元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创伤复苏单元(TRU)是创伤中心内部专门用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评估和救治的场所,是创伤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多学科创伤团队在最短时间内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场所,具备保障获得最佳救治效果的必要设施.在TRU就地能完成创伤诊治的多数操作,主要包括快速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和外科气道建立、深静脉导管插置、胸腔闭式引流、安置导尿管、诊断性腹腔灌洗、超声检查及X线检查、夹板固定骨折、安置骨盆等外固定装置及急诊头颅钻孔等.入室标准通常包括生命体征标准、院前干预措施、致伤机制标准和急诊科医师认为需要的情况.多学科创伤团队第一梯队的成员通常包括急诊科医师、普通外科医师、骨科医师、麻醉科医师、ICU医师、急诊科护士和放射科技术员.TRU应配备数字化通讯、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设备,已经被证明可以改进创伤救治的效率和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