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CK、Mb联合血乳酸预测多发伤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血清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联合血乳酸预测多发伤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 2019 年 9 月—2022 年 9 月收治的 78 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30d后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存活,共 68 例)及预后不良组(死亡,共 10 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受伤原因、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有无急诊插管、有无急诊心脏复苏术(CPR)、急诊输血次数,检测两组CK、Mb及血乳酸水平.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通过ROC分析CK、Mb及血乳酸预测多发伤短期预后不良的价值;以一致性分析CK、Mb及血乳酸联合预测多发伤短期预后不良的准确率;将两组有差异信息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明确多发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CK、Mb、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MAP≤90 mmHg、急诊插管、急诊CPR人数明显少于预后不良组(P<0.05).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受伤部位、受伤原因、心率、急诊输血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ROC分析证实CK、Mb及血乳酸能够预测多发伤短期预后不良,曲线下面积为 0.625、0.783、0.796,均有P<0.05.联合检测采用串联试验,经一致性分析,CK、Mb及血乳酸联合预测多发伤短期预后不良的灵敏度 0.800,特异度 0.985,准确率 96.20%,Kappa=0.820.将两组有差异信息纳入 Logistic 模型,行量化赋值,证实 MAP≤90 mmHg、急诊插管、急诊CPR、CK≥729.375 μg/L、Mb≥358.260 U/L、血乳酸≥2.955 mmol/L是多发伤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K、Mb、血乳酸均可预测多发伤患者短期预后不良,且三者联合能够更好预测多发伤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复苏中的团队训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良好的团队训练显著影响新生儿复苏时医护人员的表现,进而影响新生儿的结局。2016年起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也正式纳入了关于团队培训的10个要点,归纳起来为3个核心要素:团队协作、沟通与交流、领导力。本文尝试从这3个要素在目前团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主要培训方法做阐述,为我国新生儿复苏的规范化团队培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预约跟踪式心肺复苏培训在冠心病患者家属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提高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术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其应急救护能力。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某街道冠心病患者家属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0名。对照组采用口头健康教育方法,集中讲解心肺复苏(CPR)急救知识及观摩操作视频。试验组以课堂授课的形式对家属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以模拟操作的形式对家属实行技能培训,每次培训根据患者家属时间采取预约制进行跟踪随访。比较两组培训前、后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成绩,比较试验组培训不同时间点理论、技能、操作难点得分情况。结果:两组培训前理论和操作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经过培训试验组理论操作成绩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经过培训,理论、操作技能、操作难点成绩都提高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1个月后有下降,培训后6个月复训成绩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家属实施参与预约跟踪式心肺复苏培训可显著提高患者家属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提高家属的应急救护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功救治危重烧伤并发窒息和心搏骤停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7年3月14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例30岁男性危重烧伤并发窒息、心搏骤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休克期在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下行限制性补液,行气管切开、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吸入性损伤及肺部感染,悬浮床及翻身床交替应用平衡脑水肿和肺部感染治疗需要,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多次行手术切痂植皮后,患者创面全部愈合、肺部感染痊愈,伴重度意识障碍出院。窒息、心肺复苏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系危重烧伤患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此类患者临床治疗难度大,应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气管插管释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生儿气管插管是新生儿医师最常进行的一种操作,但操作难度大,风险高,是新生儿学中最危险的操作之一。接受这一操作的新生儿可能会经历不良事件,包括心动过缓和严重的氧饱和度降低。基于临床常见困难和问题,本文回顾了新生儿气管插管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建议新生儿气管插管实践中采用新的方式,可以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于超早产儿救治的出生胎龄低限和分娩场所的建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救治技术的飞速发展,超早产儿救治存活率和预后均有很大改善。但许多超早产儿未能在设置有省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具备救治条件的医院出生,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比例较低。为提升我国超早产儿救治的水平,本文就超早产儿救治的出生胎龄低限和分娩场所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亚低温治疗对猪心肺复苏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猪心肺复苏后肝脏的影响。方法:选取实验用雄性五指山猪33头,体重(28±2)kg,建立心室纤颤模型,心肺复苏到达基础生命支持后存活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与亚低温治疗组(M组)各15头,观察24 h;复苏前、复苏成功后0.5、1、2、4、6、12、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同时应用ELASA法检测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方差齐时用LSD检验,不齐时用Tamhane T2检验。结果:复苏成功后24 h时M组存活11头(73.3%)、C组存活8头(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29, P=0.225)。复苏后两组转氨酶均有升高,M组AST、ALT较C组升高幅度低(均 P<0.05)。成功复苏后血液中TFN-α、IL-6的水平升高,4 h时达到高峰,之后下降,M组TNF-α水平在复苏后0.5、2、4、6 h较C组低( t=0.01、0.01、0.87、0.86,均 P<0.05),M组IL-6浓度在复苏后0.5、1、2、4 h较C组低( t=0.23、0.78、0.11、0.80,均 P<0.05)。 结论:复苏成功后,肝脏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TNF-α、IL-6等炎症介质的释放相关,亚低温治疗可抑制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复苏后肝脏的损伤程度,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遵循规范的新生儿复苏流程,实现高效复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有效的新生儿复苏有助于大幅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发病率。本文通过对新生儿复苏方案从经验到证据的转变、复苏流程的主线板块维持不变和把"争分夺秒"落到实处这3个方面内容的阐述,强调应规范执行新生儿复苏流程,以真正实现高效复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七氟烷后处理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时METTL3介导的m6A甲基化修饰与SIRT1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后处理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HSR)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时甲基转移酶样3(METTL3)介导的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修饰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0只,8~10周龄,体质量22~26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HSR组、七氟烷后处理+HSR组(SP+HSR组)、过表达METTL3基因rAAV+七氟烷后处理+HSR组(METTL3+SP+HSR组)和过表达METTL3基因rAAV阴性对照+七氟烷后处理+HSR组(NC+SP+HSR组)。经右颈总动脉在30 min内将小鼠体内总血容量40%的血液匀速抽出,1 h后在30 min内将抽出的血液原路回输,建立HSR模型。SP+HSR组先HSR模型,在输血即刻吸入七氟烷(呼气末浓度2.4%)30 min。Sham组和HSR组于相应时点吸入70%O 2-30%CO 2混合气体30 min。METTL3+SP+HSR组和NC+SP+HSR组于造模前4周时向小鼠双侧海马注射相应病毒450 nl。于造模后72 h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METTL3和SIRT1表达,采用q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SIRT1 mRNA表达,采用Dot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RNA m6A甲基化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HSR组第1~6天时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新物体识别指数降低,海马组织METTL3表达上调,RNA m6A甲基化水平升高,SIRT1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与HSR组相比,SP+HSR组第1~6天时逃避潜伏期缩短,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新物体识别指数升高,海马组织METTL3表达下调,RNA m6A甲基化水平下降,SIRT1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与SP+HSR组相比,METTL3+SP+HSR组第2~6天时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新物体识别指数降低,海马组织METTL3表达上调,RNA m6A甲基化水平升高,SIRT1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NC+SP+HSR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减轻HSR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与下调METTL3表达,降低m6A甲基化水平,上调SIRT1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科体外心肺复苏术快速反应医护团队的建立和实施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诊科ECPR快速反应医护团队的建立和实施效果,以探索更加高效的抢救工作模式。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抢救室自2017年11月至2022年9月启动实施ECPR的4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急诊科主导的ECPR快速反应医护团队救治的14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将心外科主导的MDT模式的ECPR团队救治的2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团队ECPR启动的时间、管路预冲的时间、ECPR启动到ECMO成功上机运转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救治成功率。结果:两组结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均 P>0.05),但急诊科快速反应医护团队实施ECPR的总用时(min)更短(20.86±10.86 vs. 23.04±11.40),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救治成功率也更高(28.57 % vs. 25.93 %)。 结论:建立成熟的以急诊科医护为主导的ECPR快速反应团队有助于提高抢救配合度和工作效率,从而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全链条的应急保障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