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特点及分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胫骨平台Hoffa骨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冠状面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所占比例较高,容易漏诊、延误诊治。目前的研究均为个案报道,未能就其发病率、诊断要点、损伤特点、受伤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且常用的分型如AO分型、Schatzker分型、三柱分型和胫骨平台综合分型等均不能涵盖此类型。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3 0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13例胫骨平台Hoffa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占23%。该骨折的受伤机制:膝关节屈曲状态下,经股骨的暴力集中作用于胫骨平台的后半部,膝关节存在瞬间内翻内旋,导致后侧冠状位劈裂骨折。根据累及关节面的位置及骨折移位程度,将该骨折分为三型:Ⅰ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Ⅱ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且<1/2,Ⅲ型骨折累及关节面≥1/2。每型骨折均分为三个亚型,其中A型是无移位骨折,B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C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根据分型特点,笔者提出了治疗原则。笔者首次系统总结了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特点和骨折分型,有助于避免漏诊并提高治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行设计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在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在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利用新鲜猪跖骨制作斜形、螺旋形、横形、纵形劈裂骨折,粉碎性骨折,掌骨头颈部骨折等6种常见掌骨骨折模型,应用自行设计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进行复位和克氏针固定,行X线检查各骨折端复位情况。自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58例掌骨骨折需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患者,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术后行X线检查骨折复位情况,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各掌骨骨折模型及58例掌骨骨折术后摄X线片示骨折端均复位良好,内固定牢靠。58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10.6个月,各骨折端均骨性愈合,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手功能恢复情况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56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自行设计的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辅助掌骨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12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53.5岁。肩胛盂骨折按照Ideberg分型:Ⅰa型2例,Ⅱ型9例,Ⅴa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腋窝入路治疗,2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均于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2例IdebergⅠa型患者使用锚钉固定,余10例患者使用腋窝入路专用接骨板固定,3例合并大结节骨折患者均经肩外侧劈三角肌入路使用大结节专用接骨板固定。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Hawkins分级分别对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疼痛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9~20个月(平均14.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为55~110 min,平均76.3 min;术中出血量为60~160 mL,平均103.8 mL;住院时间为8~14 d,平均11.1 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6个月肩胛盂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不稳、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9.2°±26.1°,外展156.7°±29.6°,外旋(中立位)48.3°±15.3°,内旋(中立位)73.3°±12.3°;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0±5.3)分。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10.8°±11.6°、7.5°±11.4°、5.8°±10.0°、42.5°±16.0°、(4.9±4.0)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0分11例,2分1例。 结论: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美观,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新型接骨板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劈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用1例32岁健康男性志愿者CT图像,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胫骨生理状态有限元模型。在胫骨模型上建立后外侧胫骨平台劈裂骨折,分别用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固定。在后外侧劈裂骨折块上施加250、500、750 N 3种轴向压缩载荷,观察各组模型和内固定钢板上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比较各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在750 N轴向负荷下,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上最大位移分别为1.17、1.23、1.35、1.47 mm。而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上最大应力小于后外侧支撑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上应力分布较为合理,未出现超出钢板屈服刚度的应力集中区域。在750 N轴向负荷下,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上最大应力分别为381.21、448.98、471.87、526.35 MPa。结论: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可靠,并且可以经前外侧入路放置,操作较为简单,减少了临近重要结构的损伤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的设计与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自制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与传统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比较,为其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腓骨头上方区域的数据测量及三维CT分区,设计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选取12具新鲜冰冻下的成人尸体24侧膝关节,制作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模型,分3组( n=8):A组模拟腓骨头上方入路自体髂骨植骨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固定,B组模拟胫骨平台后侧入路自体髂骨植骨后小T型钢板固定,C组模拟腓骨头上方入路自体髂骨植骨后普通L型平台钢板固定。3组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记录500、1 000、1 500 N垂直压缩力载荷下劈裂骨块的垂直位移以及内固定物失效时(压缩位移达3 mm时)的最大压缩力。 结果:500、1 000、1 500 N垂直压缩力载荷下,A组、B组、C组劈裂骨块的垂直位移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劈裂骨块的垂直位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略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C组骨块位移达3 mm时内固定物的失效载荷分别为(2 576±126)、(2 545±127)、(2 067±146) N,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内固定物失效载荷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可对后外侧髁骨折块起到坚强的固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0月四川省骨科医院上肢科采用关节镜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26例(27例肩关节)肩关节初次前脱位合并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22~71岁,平均49.1岁。肩胛盂骨折Goss-Ideberg分型:Ⅰa型21例,Ⅱ型6例;大结节骨折Mutch分型:压缩型3例,撕脱型6例,劈裂型18例。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评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采用Rowe肩关节稳定性评分系统评估患肩稳定性。结果:本组劈裂型骨折占肱骨大结节骨折的66.7%(18/27),前盂缘骨折占肩胛盂骨折的77.8%(21/27)。26例患者(27例肩关节)术后获12~47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6~17周,平均11.6周。末次随访时患肩活动范围:前屈上举平均155.6°,体侧外旋平均43.6°,内旋拇指触及棘突水平L 4至T 8。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89.2分,ASES评分平均88.9分,Rowe评分平均94.5分,VAS评分平均0.3分。 结论:肩关节前脱位伴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中,肱骨大结节骨折以劈裂型骨折为主,肩胛盂骨折以前盂缘骨折为主。采用关节镜下或切开复位内固定,修复肩袖,可恢复肩关节稳定性,并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前侧入路的两种不同显露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肩关节前侧入路的两种不同显露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47例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资料.采用肩关节前侧入路,一种手术方式经胸大肌三角肌间隙进入26例(胸三角肌间隙组),平均年龄(62.5±2.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4例,三部分9例,四部分13例;另一种于三角肌前缘外0.5~1.0 cm,经三角肌间隙进入21例(三角肌间隙组),平均年龄(61.3±2.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4例,三部分7例,四部分10例.比较两种不同显露方式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5.6±4.7)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一期愈合.胸三角肌间隙组与三角肌间隙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胸三角肌间隙组为(81.2±1.5)分,三角肌间隙组为(79.4±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三角肌间隙组肩关节功能优于三角肌间隙组.末次随访VAS评分,胸三角肌间隙组与三角肌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三角肌间隙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三角肌间隙组发生并发症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肌间隙组有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影响手术疗效.胸三角肌间隙组显露满意,不损伤三角肌,三角肌间隙组在需要较好显露肩胛盂时有一定困难,牵拉过程中可能造成三角肌前部断裂,影响肩关节前屈上举功能.结论 胸三角肌间隙显露方式较劈三角肌显露方式暴露更充分,对三角肌的损伤更小,肩关节功能恢复更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3D打印模型及模拟手术在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观察3D打印模型及模拟手术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0年8月至2022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骨一科收治的60例D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30例.A组按照常规操作完成THA术,B组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患髋实体模型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和模拟手术.A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6~69岁,平均(54.81±7.03)岁.B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5~70岁,平均(52.09±7.44)岁.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前及术后假体匹配率、术中股骨劈裂骨折发生率、术后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4周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短(P<0.05);B组术前、术后假体匹配率(90.00%)较A组(30.00%)高,术中股骨劈裂骨折发生率(0.00%)较A组(50.00%)低(P<0.05);术后4周,两组HHS评分均较术前上升(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及脱位、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关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模型及模拟手术应用于DDH患者THA术中效果确切,能提高假体匹配率,降低术中股骨劈裂骨折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前Pilon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前Pilon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10月宜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前Pilon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22~74岁,平均(46.4±13.2)岁.患者术前CT检查均为胫骨远端前侧关节面劈裂压缩,10例伴有距骨向前半脱位.骨折按照AO/OTA分型,43B2型11例,43B3型7例;按照Rammelt分型均为Ⅲ型.18例均采取前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干骺端植骨和解剖型锁定钢板排钉技术支撑固定.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踝关节功能,采取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估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果 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78.9±17.3)min;术中失血量50~150 mL,平均(80.0±27.9)mL.患者均获得随访3~60个月,平均(17.9± 12.1)个月.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评价标准:解剖复位17例,复位差1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20周,平均(14.0±3.6)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21~100分,平均(86.1±16.7)分;其中优1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VAS评分0~7分,平均(1.2±1.7)分.3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内固定失效.结论 前Pilon骨折为由足背伸位垂直暴力引起的胫骨远端前侧关节面劈裂压缩为主的骨折,经前方人路切开复位、干骺端植骨结合解剖型锁定钢板排钉技术固定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恢复矢状面力线和关节面平整对于预防创伤性关节炎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内侧和外侧锁定钢板固定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外侧锁定钢板固定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点,探讨内侧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将志愿者双下肢CT扫描图像资料导入NX 9.0软件,制作左侧胫骨平台外侧劈裂及干骺端斜形骨折以模拟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对内、外侧固定模型的钢板及螺钉进行虚拟三维模型重建后,进行装配.利用Abaqus软件,设定边界条件,加载500 N纵向静态载荷模拟60 kg成人正常行走时单侧胫骨平台受力以分析胫骨平台骨折块、内固定物的受力分布及位移大小. 结果 内侧固定模型整体最大应力值为81.7 MPa,位于上胫腓关节面;外侧固定模型的整体最大应力值为487.4 MPa,位于近端螺钉与钢板接触处.内侧固定模型中钢板及螺钉的应力分布均匀且应力明显小于外侧固定模型,而腓骨应力大于外侧固定模型.内侧固定模型整体最大位移为1.15 mm,内、外侧胫骨平台位移量均等;外侧固定模型整体最大位移为3.44 mm,以内侧平台位移为主,内侧平台位移明显大于外侧. 结论 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行平台内侧固定较外侧固定具有更佳的生物力学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