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监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属于蛋白质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极性强和跨膜受限等特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临床应用中存在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生物效应多样和治疗响应丢失等问题。影响单抗药物血药浓度的因素包括靶部位受体数量、抗药物抗体水平、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早期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有助于及时调整单抗药物给药剂量,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积极开展药物临床监测,提高单抗药物合理用药水平和不良反应预警能力,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多次暴发的动力学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自暴发以来,世界各国疫情形势、非药物防控措施、疫情下的民众行为模式及疫苗接种等差异巨大。我国疫情也在经历较长时间无本土病例后,由于境外输入等因素引起局部疫情暴发,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深入探讨疫情多次暴发的机制和差异性是极为必要的。方法:本研究基于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构建新颖的演化方程来融合干预措施和疫苗接种以及民众行为改变的动态过程。发展方法计算最优的干预强度和疫苗接种速率使得易感人群规模低于其阈值,从而避免疫情的二次暴发。结果:强干预或超强干预措施过早地解除,一个弱的诱因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新冠肺炎疫情的再次暴发,而且早期控制措施越强,解除后二次暴发的程度越大;民众个体行为变化对疫情的敏感性程度以及防控措施的加强与解除是诱导疫情多次暴发的关键因素;最优的早期干预措施和及时优化接种疫苗不仅能够避免后期疫情的多次暴发,更能有效地降低第一波疫情的峰值并推迟其到来的时间。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干预措施的强弱与解除、民众行为对疫情的响应切换、疫苗接种率和时效性、外界诱因和新冠病毒传播强度等因素诱导新冠肺炎疫情的多次暴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光遗传学工具Channelrhodopsin-XXM2.0和 PsCatCh2.0恢复视觉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光遗传学工具Channelrhodopsin-XXM2.0 (XXM2.0)、Channelrhodopsin- PsCatCh2.0 ( PsCatCh2.0)的光敏感性及动力学特征,分析其是否可用于光遗传学视觉功能的恢复。 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XXM2.0和 PsCatCh2.0的基因片段连接到包含抗氨苄青霉素筛选基因和报告基因的载体pCIG (c)-msFoxn3上,形成新质粒pCIG (c)-msFoxn3-XXM2.0、pCIG (c)-msFoxn3- PsCatCh2.0。将构建的新质粒转染到HEK 293T细胞上,用HEKA膜片钳系统行全细胞模式记录对光反应。在2.7×10 16、4.7× 10 15、6.4×10 14 photons/ (cm 2·s)的光强下记录电流大小;在2.7×10 16 photons/ (cm 2·s)光强下刺激XXM2.0、 PsCatCh2.0并让其充分恢复,在Clampfit 10.6软件中分析开放和关闭时间常数;在相同光强下,设置2~ 32 Hz的光脉冲刺激,记录XXM2.0、 PsCatCh2.0的响应情况,并在重复光刺激后间隔4000 ms和200 ms来分析电流衰减情况。组间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在XXM2.0、 PsCatCh2.0序列两端引入限制性内切酶位点EcoRⅠ和EcoRⅤ,酶切后通过T4 DNA连接酶成功构建新质粒pCIG (c)-msFoxn3-XXM2.0和pCIG (c)-msFoxn3- PsCatCh2.0,并转染表达在HEK 293T细胞上。XXM2.0和 PsCatCh2.0均表现出光强依赖性,光强越大电流越大。在视网膜安全阈值内的光强6.4×10 14 photons/ (cm 2·s)刺激下,XXM2.0和 PsCatCh2.0仍产生较大电流,分别为(92.8±142.0)、(13.9±5.6)pA;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4、1.24, P=0.28、0.29)。XXM2.0、 PsCatCh2.0的开放时间常数分别为(23.9±6.7)、(2.4±0.8)ms,关闭时间常数分别为(5 803.0±568.2)、(219.9±25.6)ms;两者比较,XXM2.0开放时间常数、关闭时间常数均较 PsCatCh2.0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10、31.60, P=0.00、0.00 )。在响应频率方面,XXM2.0和 PsCatCh2.0均能很好地响应32 Hz的高频率脉冲光刺激,并在较长时间(4000 ms)和较短时间(200 ms)间隔的重复光刺激后均保持较小的电流衰减率。 结论:XXM2.0和 PsCatCh2.0均可在对视网膜安全的光强条件下被激活,并都能以较低的电流衰减来响应高频率(至少32 Hz)的脉冲光刺激,均满足利用光遗传学来恢复视觉功能所需的光敏蛋白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线粒体动力学与肺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线粒体动力学是指线粒体通过分裂和融合的过程不断地改变其在细胞内的位置及结构,通过重塑自身形态来自主整合并响应细胞的信号和需求。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动力学失调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线粒体动力学在肺纤维化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国产ECMO的急诊ECPR成功救治STEMI合并反复室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导致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及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发生率约占6%~8%,由此引发的心原性休克是STEMI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1],全球注册统计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30 d病死率高达40%~45% [2]。为能安全转运至导管室且保证远期良好神经功能预后、降低病死率,急诊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成为了该类患者目前的最佳选择。由于目前ECMO市场主要由发达国家厂商所占据,且费用昂贵,为响应国家鼓励自主研发与创新的号召、降低ECMO费用、改善民生,国产ECMO的兴起势在必行。2022年8月16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成功应用基于国产ECMO的ECPR技术救治1例STEMI合并反复室颤的患者,为打破发达国家对ECMO的垄断和保障患者健康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策略和措施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应急响应策略和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明确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强的超大城市新冠肺炎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方法:绘制新冠肺炎流行曲线,划分流行期和防控阶段,观察防控措施效果。制作双层阶发病标点地图,明确不同时点传染源的分布和传播风险。建立传播动力学模型,预期发病数与实际发病数对比。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反映人群风险水平。借助深圳市人群新冠肺炎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估计人群防护和响应能力。结果:深圳市新冠肺炎流行经历了上升期、平台期和下降期,疫情上升快,但高峰期持续时间短,而发病降低的速度快和幅度大;流行曲线虽然呈现人传人现象,但"拖尾"现象不明显。从发病标点地图看,在新冠肺炎防控干预期,传染源分布广泛;人口密度越高的区域,病例数越多;而防控干预措施见效后,传染源减少。从预期发病数对比可见,实际病例数大幅减少。高危险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2月16日之后未能检出。市民新冠肺炎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较高,防护能力和应急响应度较高。结论:深圳市早期由部门主导的防控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足以阻断新冠肺炎流行;一级响应策略和措施效果明显,确保了春节后复工复产的启动;对超大城市,采取综合性阻断策略和措施,同样可以控制新冠肺炎的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全国血流感染耐药监测联盟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对替加环素的蒙特卡洛模拟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评估不同剂量替加环素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疗效。方法:借助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平台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626株CRE及317株CRAB,CRE中包括517株CRKP。根据替加环素的三种给药方案(50 mg次/12 h、75 mg次/12 h及100 mg次/12 h)及CRE、CRKP和C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设置10 000次的蒙特卡洛模拟计算,计算在每个MIC值的目标获得概率(PTA)及每种给药方案下的累积响应分数(CFR),设定90%为达标PTA值及目标CFR值。结果:对于CRE,当MIC≤0.5 mg/L时,三种给药方案对CRE的模拟结果为PTA均>99%;当MIC=1 mg/L时,75 mg次/12 h和100 mg次/12 h两种方案对应的PTA分别为94.42%和99.65%,50 mg次/12 h给药方案对应的PTA为71.02%;当MIC≥2 mg/L时,三种给药方案对CRE的PTA均不达标。对于CRKP,当MIC≤0.5 mg/L时,三种给药方案对CRKP的模拟结果PTA均>99%;当MIC=1 mg/L时,75 mg次/12 h和100 mg次/12 h两种方案对应的PTA分别为94.27%和99.19%,50 mg次/12 h给药方案未达到目标PTA值;当MIC≥2 mg/L时,三种给药方案对CRKP的PTA均不达标。对于CRAB,当MIC≤0.5 mg/L时,三种给药方案对CRAB的模拟结果PTA均>98%;当MIC=1 mg/L时,75 mg次/12 h和100 mg次/12 h两种方案对应的PTA分别为94.45%和99.00%,50 mg次/12 h给药方案未达到目标PTA值;当MIC≥2 mg/L时,三种给药方案对CRKP的PTA均不达标。替加环素对CRE具有较高的CFR, 75 mg次/12 h和100 mg次/12 h替加环素用药方案所对应的CFR分别为92.62%和97.62%。对于CRKP,替加环素50 mg次/12 h、75 mg次/12 h和100 mg次/12 h给药方案下的CFR分别为86.53%、94.40%和97.16%。对于CRAB,三种给药方案对应的CFR分别为41.76%、60.73%和72.21%。结论:当MIC≥1 mg/L时,推荐剂量(50 mg次/12 h)的替加环素对CRE、CRKP和CRAB均无效,对于CRE或CRKP,75 mg次/12 h和100 mg次/12 h的剂量可能是更优给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热脂肪细胞中线粒体代谢适应的调节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各种代谢功能紊乱疾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产热脂肪细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以及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可通过消耗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并以非颤抖性产热的方式来维持哺乳动物核心体温,鉴于产热过程增加体内能量消耗,因此,激活产热脂肪成为防治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的重要研究方向.线粒体作为产热脂肪细胞中功能高度保守的细胞器,在产热激活和失活过程中出现代谢适应性的改变以响应产热能力的变化,而产热脂肪细胞中线粒体代谢适应的失调则可能造成产热能力损伤,甚至全身代谢紊乱.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报道的产热脂肪细胞线粒体多方面的灵活重塑,包括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磷脂和嵴的重塑以及线粒体活性氧水平和氧化应激等方面,全面地总结了相关的调控因子,最后对脂肪细胞产热能力的维持提供了深入的见解,展望了未来有关产热脂肪细胞线粒体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开发靶向新药以激活脂肪产热来对抗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人体脊柱动力学数值仿真分析模型建立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T2~L5胸腰椎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为探究脊柱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及损伤机制提供数值模型支撑.方法 基于CT扫描图像数据建立T2~L5胸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施加不同力矩下(屈伸、旋转和侧弯工况)T12~L1段载荷-转角曲线,并与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对比;对T2~6、T7~11和T12~L53段脊柱有限元模型施加不同高度下的自由落体载荷并进行仿真分析,获得轴向力峰值和弯矩,并与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12~L1段脊柱有限元模型受不同方向力矩发生最大转角在-2.24°~1.55°,与文献数据吻合良好.在不同跌落高度下,T2~6、T7~11和T12~L5 3段脊柱有限元模型的轴向峰值力分别为1.7~5.3、1.3~5.5、1.3~7.5kN,均处于文献数据误差范围内;脊柱与椎间盘应力云图显示,椎体由外缘最先受力,椎间盘由髓核承受主要载荷,符合实际脊柱损伤发生机制.结论 所建立的T2~L5脊柱模型能够正确模拟不同工况下脊柱的生物力学行为特性,分析结果具有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免疫细胞在糖尿病肾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世界范围内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我国至少有 2430 万DN患者[1]. DN以往不被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而是一种由代谢和血流动力学因素介导的疾病.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免疫细胞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核心作用,包括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细胞[2].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是DN中主要的先天免疫细胞,在各个阶段的DN实验模型和临床试验中,常在肾小球和间质中观察到[3].适应性免疫系统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组成.DN的进展与血液中T细胞的激活和肾脏中CD4+T细胞数量的升高相关[4].DN的免疫致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分子的相互作用.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和高血脂水平,包括氧化应激、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氧化脂质均损伤肾细胞,导致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MAPs)的释放,进而触发促炎信号通路[5].此外,糖化蛋白,如晚期糖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可以直接激活补体系统并触发促炎信号[6].为了响应连续的先天免疫损伤的激活,肾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足细胞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这些因子会激活和招募免疫细胞,导致进一步炎症级联反应[7].持续的慢性炎症最终推动肾结构重塑和小管间质纤维化.本文综述免疫细胞对DN发病机制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