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校培养模式下护理本科生应急处置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需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从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 2 个视角综合探讨护理本科生应急处置团队合作能力的培训需求分析,为进一步开发课程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对 10 名有应急处置团队合作经验的护理教育及临床专家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护理本科生应急处置合作能力的现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且提炼主题.结果 最终形成 3 个主题和 9 个亚主题,包括缺少针对性的护生应急处置团队合作培养体系(学校缺乏系统教育、临床实践和理论脱节);明确应急处置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目标(横纵向沟通能力、对场景预判能力和最大化决策能力);丰富培训内容及考核形式(理论授课,初步感受多学科思维;临床实践,形成整合性思维和专业思维;情景模拟,培养精准复盘思维;多样化考核评价,提升综合能力).结论 建议联合学校—医院—护理本科生,建立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的护理本科生应急处置团队合作培养体系.从护生本科教育阶段开始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学校课程全面覆盖应急处置的预防、准备、响应和复原各环节,"应急预备小队"强化实践技能和培养团队合作默契,医院虚拟仿真平台提供实战经验.将团队合作精神全方位融入护理本科生应急课程与实践中,为储备应急护理人才、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应急处置团队合作能力提供坚实后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实践与感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后依法采取的首要措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的关键,也是快速控制疫情的前提。本文将流调在疫情响应中的本质归结为应急处置,指出流调的根本目的是控制疫情,通过运用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案例,围绕“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现场快速处置、形成与验证假设、撰写报告加以阐述,并提出流调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本文突出强调了现场调查的作用,提出在现场不但要侦查,还要假设,更要快速处置,并应及时将现场经验与发现问题转化为疫情防控的策略措施。本文还重点强调了通过全面查摆调查证据,形成和完善“证据链”,进而服务于验证假设的思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百年不遇,总结宝贵的现场流调经验将有助于我国精准处置疫情、保持病例动态清零状态以及应对未来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于针对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皮肤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期2019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湖北省部分医院的皮肤科医护人员也参与到疫情的救治工作中。然而,在救治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皮肤科医务人员缺乏在突发事件中紧急处置、自我防护以及进行相关皮肤病调查能力等。本文从皮肤科医务人员、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教育等不同层次进行问题剖析,并对皮肤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相应建议,便于将来皮肤科医务工作者从容应对和处理突发卫生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广州市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与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以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病例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关键指标对比分析,探讨2种疾病的流行特征、相关指标异同的原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种传染病在广州市流行期间确诊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分类、活动史、接触史、家庭成员接触及发病情况,对2种疾病的时间特征、职业特征、年龄特征以及其他关键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发病数、构成比(%)、均数、中位数、粗病死率等。结果:SARS纳入研究1 072例,报告重症353例,发生率为30.13%;报告死亡43例,病死率为4.01%;平均年龄38岁;医务人员病例占26.31%;从首次报告到持续零报间隔129 d。COVID-19纳入研究346例,报告重症病例58例,发生率为16.76%;报告死亡1例,病死率为0.29%;平均年龄46岁,未发生医务人员院感事件;从首次报告到持续零报间隔35 d。结论:广州市对COVID-19的防控效果优于SARS,应急响应的措施值得评价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市重点人群应急救护知识、信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广泛接触公众、可能成为“第一响应人”带动全社会学习应急救护的重点人群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应急救护工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应急救护能力建设培训项目”的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对北京市部分重点人群培训后进行应急救护知识、信念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9 591人,10个应急救护题目中,正确率最高的为急救电话号码(98.58%),正确率最低的为中暑的判断方法(32.00%),应急救护的定义和法律免责条款正确率较低(63.61%和75.91%)。研究对象对亲人、朋友、陌生人和流浪者不同心理距离人群的施救意愿不同( χ2=822.82, P<0.001),对其他各组的施救意愿均高于流浪者( P<0.05),随着心理距离递增,施救意愿呈下降趋势( Z=-26.5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家庭年收入高和应急救护知识正确率高者,施救意愿更高。曾遇紧急情况的1 529人中,仅66人(4.32%)未采取任何施救行为。 结论:北京市重点人群培训后应急救护知识和信念水平均较高,施救行为实施率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和应急救护知识水平是影响施救意愿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设置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势在必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需要人们反思并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思考和研究人才培养问题,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即培养具有扎实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功底、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和突发应急响应能力、较强组织领导能力和宽广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并将其纳入公共卫生高等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就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对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着丝粒体半自动与人工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双着丝粒体(dicentrics, dic)半自动和人工分析估算剂量的比较,探讨dic半自动分析估算剂量的优势和应对大规模核与辐射事故临床分类诊断的可行性。方法:60Co γ射线离体照射两名健康男性的外周血样品,照射剂量为0、0.5、1、2、3、4、5和6 Gy,吸收剂量率为0.27 Gy/min,常规培养、制片;用高通量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采集染色体中期高倍图像,用DCScore软件自动分析dic,用Ikaros软件人工计数dic+环(r),拟合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的剂量-效应曲线,并用本实验室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比对的12份考核样品(0.7~4.5 Gy)估算剂量进行验证。 结果:半自动和人工分析检测到的每细胞dic或dic+r数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显示量效关系有差异( r=0.984、0.972、0.972, P<0.01);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拟合的3条剂量曲线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拟合度( R2=0.998、0.999、0.999, P<0.01)。验证结果显示,在验证样品的照射剂量>2 Gy时,人工确认前基于自动分析dic估算的剂量与实际照射剂量的相对偏差均<21%,dic经人工确认后估算的剂量均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相对偏差≤±10%),而人工分析估算的剂量除0.7 Gy剂量点相对偏差为-25.71%,其他剂量点亦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但半自动分析可将剂量估算效率提高6倍。 结论:dic半自动分析能明显提高生物剂量估算的水平和效率,可应对发生大规模核辐射事件医学应急响应临床分类诊断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期妊娠宫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的护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期妊娠宫腔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抗休克治疗过程中并发产后出血的护理经验。方法: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期妊娠宫腔感染,入院后给予严密观察病情,制订个性化应急预案,病情变化时快速响应,紧密配合积极抢救,做好术后出血的观察与护理,及时有效抗感染,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恢复良好,术后8 d康复出院。结论:针对宫腔感染患者,特别是复发性流产患者,做好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终止妊娠、有效抗感染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促进生殖健康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OVID-19传染病区域性防控辅助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暴发期区域性防控(Regional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CP)系统概念,设计基于区域现有网络架构和信息系统的应急性防疫辅助信息系统,建立远程智能医疗会诊与咨询及远程办公平台,研发区域内人群的风险评级与预警技术,提高区域性的应急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方法:以高校、附属(教学)医院及云应用为典型RCP区域单元,建立云与高校及附属(教学)医院现有局域网交互方法,实现网络环境的远程办公、远程医学影像、心理与伦理会诊与咨询互动;应用基于复杂网络的多主体传播模型,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和电子围栏技术,实现区域内单元、人员的风险分级与早期预警。结果:在RCP内采用校园网、附属(教学)医院内网以及互联网相结合的系统架构,用分布式技术、云存储方式进行动态衔接,网间中间库数据缓冲区机制,实现各单元远程医疗会诊与远程办公。依托平台,应用基于复杂网络的多主体传播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等,利用GPS、RFID和电子围栏技术,实现区域内人群暴露风险评分与预警。结论:在重大传染病流行阶段,RCP系统的建设可提高应急情况下防疫响应速度,提供基于数据的合理预警和风险评级,减少易感人群的暴露风险。RCP系统的设计开发是系统化工程,需要结合区域结构与功能特点,并且区域内前期的信息化工作基础与应急开发团队水平决定了开发进度、维护和实际应用的效果,建议建立平战结合RCP模式,纳入政府疾控体系,以提升国家和区域重大传染病防控水平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精准护理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事件救援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置成效。方法:构建精准护理应急管理体系,采用方便抽样历史对照的方法,对比该体系应用前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接诊分流时间、应急救治时间、信息书面报送时间、分诊正确率以及抢救成功率。结果:比较精准护理应急管理体系应用前后应急响应时间由(6.47 ± 1.25) min缩短至(3.56 ± 1.38) min,接诊分诊时间由(5.15 ± 0.54) min缩短至(2.84 ± 0.49) min,应急救治时间由(92.45 ± 10.49) min缩短至(72.35 ± 13.20) min,信息书面报送时间由(121.47 ± 58.41) min缩短至(65.23 ± 10.7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920~5.857, P<0.01或0.05)。分诊准确率由96.85%(277/286)提高到99.27%(271/273),抢救成功率由96.15%(275/286)提高到98.90%(270/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220、4.317, P<0.05)。 结论:突发事件中应用精准护理应急管理体系,可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响应速率及整体水平,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