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底栖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己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分属73科144属207种,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至本研究为止,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热带性暖水种占26.2%;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热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蝉科昆虫区系及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作为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蝉科昆虫长期在地下营固定生活,成虫发生期短、体型硕大、飞行能力弱而难以扩散,因此适合多尺度的生物地理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区系一直缺乏研究.本研究在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分布蝉科昆虫3亚科46属100种(包括2个新纪录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属、种数量的59.7%和29.1%;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73种,7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成分次之(21种,21.0%),特有成分比例较高(19种,19.0%).该地区的10个亚区可被分为南、北2个大区,大致以秦岭及甘南山地为界.北段的黄土高原过渡区(MX+HB)、藏北过渡区(QZ)属于古北界,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的主要是体型较小的姬蝉亚科物种.南段的东洋界各亚区由秦岭西段山地过渡区(HZⅠ+XNⅠ)、川西盆地及滇北过渡区(HZⅡ+XNⅣ)、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区(XNⅡ+XNⅢ)及滇西山地过渡区(HN)组成.各亚区的物种多样性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四川盆地西部和横断山南部为多样性中心.在南段的各亚区中,西南亚区Ⅰ(XNⅠ)和华中亚区Ⅰ(HZⅠ)区系相似性最高,华中亚区Ⅱ(HZⅡ)和西南亚区Ⅳ(XNⅣ)区系相似性最高,它们分别聚合后再与"西南亚区Ⅱ+西南亚区Ⅲ(XNⅡ+XNⅢ)"聚合,最后与滇西的华南亚区(HN)聚合,表明滇西的华南亚区(HN)及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带(XNⅡ、XNⅢ)区系相对独特.蝉科同一类群的不同物种在该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生态位分化,分别向"低山-峡谷-丘陵"生境和"亚高山-高山"生境发展."低山-峡谷-丘陵"分布的适热物种分布区比较广泛,均在相邻的东部、南部地区有所分布;"亚高山-高山"的适冷种类则多局限分布于高海拔地带(许多都是特有种),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基本都呈现为小范围的斑块或点状分布,即"天空岛"分布格局.整体而言,青藏高原东缘南段的高大山体、相关地带的急剧下降地形及气候差异等对蝉科物种的扩散和分布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邻近地区的动物地理区划及生物多样性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湖北兴山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生物多样性调查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为确定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的物种数量,通过对湖北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本底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和资料,对兴山地区陆生脊椎动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和汇总.实地调查主要采用样线法、访问调查法等针对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分布进行调查.同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陆生脊椎动物类群分类系统的研究结果,确定了各物种有效性和分类归属.湖北兴山县共有陆生脊椎动物 27 目 105 科 477 种,分别占湖北省和全国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 66.71%和 16.37%.其中,灰腹绿蛇(Rhadinophis frenatus)、火冠雀(Cephalopyrus flammiceps)、黄额鸦雀(Suthora fulvifrons)、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kake)、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和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我们近期调查中发现的6 种湖北省新记录物种.从动物地理区划分布上来看,兴山县境内东洋区动物占有主导优势,古北界与东洋界物种在此区域汇集交融,其中东洋界分布的物种数(62.55%)约为古北界物种数(30.99%)的 2 倍,广域分布的物种仅占 7.36%.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物种中,中国特有种较为丰富,共 47 种,占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 9.85%,全国特有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 7.33%.对湖北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的汇总分析,表明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种类较为丰富,以期为兴山县以及其他县域进一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蟹类(十足目: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蟹类是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重要代表,也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典型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在东亚海洋生物地理区划上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该区域潮间带蟹类物种丰富度的了解有限,其区系特点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对该保护区内16个样点的采样调查,结合东寨港历史分布记录种的整理和校对,更新了东寨港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并对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野外共采集蟹类标本207号,分属17科39属64种.其中23种为东寨港新记录,包括海南省新记录的突额薄板蟹(Elamena rostrata)和细爪拟相手蟹(Parasesarma ungulatum).至本研究止,东寨港共记录潮间带蟹类22科63属115种,包括7种历史记录存疑种.研究结果表明,东寨港潮间带蟹类区系具典型的东亚暖水性性质,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且和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沿海区系的关系较密切,与两广、福建等地沿海同属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本研究可为保护区的物种编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南海北部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蟹类(十足目: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潮间带蟹类是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类群之一.我国南海北部潮间带底栖蟹类丰富,但不同区域的研究进展差异显著.相较于粤东、北部湾和海南岛,目前对粤西岸段潮间带蟹类区系的了解相对欠缺.东海岛与硇洲岛地处雷州半岛东侧,其潮间带蟹类区系是揭示粤西及南海北部近岸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对东海岛与硇洲岛22个采样点的潮间带采样调查,结合对硇洲岛历史记录种的整理和订正,编目更新了两岛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并梳理了各物种在中国海区沿岸的地理分布.本次调查共采集蟹类标本325号,分属26科62属91种,其中52种为两岛潮间带的新记录.至本研究止,东海岛与硇洲岛共记录潮间带蟹类33科91属150种.其中72.0%的种类为南海-台湾海峡或南海-东海分布的热带/亚热带种,28.0%为南海-黄渤海广布种.研究区域在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上与南海周边地区关系密切,90.7%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在海南岛有分布,82.7%在北部湾有分布,82.0%在台湾岛有分布,72.7%在东南亚有分布.结果表明,雷州半岛东侧在生物地理区划上与海南岛北部同属于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潮间带底栖生物扩散的地理屏障效应不甚明显.本研究可为中国近岸底栖生物区系区划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数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及地理区划更新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基于此前辽宁省爬行动物调查资料和分类学研究,结合近年来野外调查进展,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和区系进行修订,并报道辽宁省蛇类新记录二种——乌梢蛇(Ptyas dhumnades)和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根据从辽宁省凌源市野外获得的影像资料进一步确认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在辽宁省的分布.另依据采集自葫芦岛市的1号王锦蛇(E.carinata)标本对该种在辽宁省的分布予以补充描述.截至2023年5月,辽宁省记录爬行动物2目11科21属37种,其中,龟鳖目3科4属5种,有鳞目蜥蜴亚目3科5属10种,蛇亚目5科12属22种.爬行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此外,有15个物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爬行动物》评估为受威胁物种.根据辽宁省爬行动物最新分布信息,将辽宁省划分为6个动物地理省,分别为辽东山地丘陵省、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辽河平原省、努鲁儿虎山北麓丘陵台地及西辽河沙地省、辽西山地丘陵省和冀辽山地省,其中,冀辽山地省为本研究中新增动物地理省.扩大原辽东半岛丘陵省涵盖范围,并将其名称修订为"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三峡库区2004~2016鼠疫预防性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单元区划方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早期的动物地理区划主要依靠专家知识和经验,缺乏系统的定量分析,而且部分基本区划单元内的动物生态成分差异仍然较大,使其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为满足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需要,尤其为满足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需要,我们在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国野生动物调查单元区划.将全国陆地区域划分为5km×5km的网格,基于1,784种陆栖脊椎动物(262种两栖动物、358种爬行动物、814种鸟类、350种兽类)的分布数据,对各网格内的动物分布型比例及自然环境因子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并结合指示物种的分布情况以及省级行政区划界线,将全国划分为2界7区19亚区54个动物地理省239个生态地理单元310个调查单元.与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方案相比,界、区、亚区、动物地理省的数量一致,边界走向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界线不同,而且增加了“生态地理单元”和“调查单元”2级区划单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华东武夷山-仙霞岭地区淡水鱼类区系特征及其动物地理区划
编辑人员丨2023/8/6
武夷山脉-仙霞岭是长江鄱阳湖水系与我国东部独流入海的钱塘江、瓯江、闽江和韩江等水系的分水岭,是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本文对武夷山-仙霞岭地区5个水系的111个上游江段鱼类进行了采集,获得标本13,000余号,并结合文献资料对该地区的鱼类区系作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共分布有鱼类282种,其中纯淡水土著鱼类239种,隶属于6目23科101属.鲤形目、鲈形目、鲇形目各有181种、29种和22种,分别占纯淡水鱼类的75.73%、12.13%和9.21%,是本地区鱼类组成的主体.东亚特有的江河平原鱼类和南亚暖水性鱼类各有109种和51种,分别占纯淡水鱼类的45.61%和21.34%.5个水系之间鱼类的共有种较多,平均相似度均在50%以上.但东部4条独流入海河流,自北往南江河平原鱼类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南亚暖水性鱼类则逐渐增加.鱼类区系的聚类分析显示,鄱阳湖、钱塘江、瓯江和闽江聚为一类,韩江单独构成另一类.分析表明,武夷山脉-仙霞岭并没有对淡水鱼类形成很强的阻隔作用,整个区域都是东洋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已经出现的一些南北差异,本文认为可以将东南部的韩江水系划归南东亚亚区的华南小区,鄱阳湖水系与钱塘江、瓯江和闽江水系划归华东小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珠穆朗玛峰动物考察(1958-1959)纪实(1)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当年亲身经历及考察日记,真实记录了我国科考队动物组于1958年第1次攀登并考察珠穆朗玛峰情况,介绍了所发现的我国鸟类和哺乳动物新纪录和新亚种,以及首次证实并确认的卡玛河谷等地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上的具体区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