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底栖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己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分属73科144属207种,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至本研究为止,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热带性暖水种占26.2%;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热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雷州半岛风水林灌木层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探讨人居环境周边存留碎片化森林林下物种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广东雷州半岛风水林灌木层中重要值位列前三的粗糠柴、皂帽花、九节为对象,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这3个优势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关联性.结果表明:粗糠柴、九节、皂帽花种群在0~25m的空间尺度内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以幼树最为显著,随着龄级的增长,聚集程度逐渐减弱.影响3种植物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有生境异质性、负密度制约和扩散限制.各龄级间多呈现为正关联关系,尤在幼树与中龄树、幼树与成年树之间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在雷州半岛的生态修复过程中,0~25 m的空间尺度内粗糠柴、九节、皂帽花在小范围内应聚集栽培,聚集程度视植物形态而定,大范围内则应分散栽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雷州半岛红树林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3/2
水产养殖、城镇建设等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使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是红树林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了解雷州半岛红树林鱼类群落结构,探究人类活动强度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红树林鱼类资源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21-2022年雷州半岛7片红树林共21条潮沟的鱼类数据,结合周边土地利用数据,研究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采集鉴定鱼类49种,隶属于8 目25科,鲈形目鱼类最多,共33种占总种类数的75.5%,其中,虾虎鱼科种数最多,共15种占30.6%;食性上,主要为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分别为53.06%和44.90%;各红树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秋冬春三季的变化范围均为0-2.5,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为0-0.9;各红树林鱼类个体数、物种数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秋季北潭与流沙湾的鱼类群落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红树林间的鱼类群落在三个季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人类活动强度、红树林面积和东西岸对鱼类多样性指数、个体数、物种数和生物量均有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P<0.05);青斑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等杂食性鱼类丰度与城镇用地、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占比呈正相关,眶棘双边鱼Ambassis gymnocephalus等肉食性鱼类丰度呈负相关,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hh等鱼类丰度与养殖塘面积占比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鱼类群落结构已产生负面影响,对红树林周边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可作为鱼类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蟹类(十足目: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潮间带蟹类是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类群之一.我国南海北部潮间带底栖蟹类丰富,但不同区域的研究进展差异显著.相较于粤东、北部湾和海南岛,目前对粤西岸段潮间带蟹类区系的了解相对欠缺.东海岛与硇洲岛地处雷州半岛东侧,其潮间带蟹类区系是揭示粤西及南海北部近岸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对东海岛与硇洲岛22个采样点的潮间带采样调查,结合对硇洲岛历史记录种的整理和订正,编目更新了两岛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并梳理了各物种在中国海区沿岸的地理分布.本次调查共采集蟹类标本325号,分属26科62属91种,其中52种为两岛潮间带的新记录.至本研究止,东海岛与硇洲岛共记录潮间带蟹类33科91属150种.其中72.0%的种类为南海-台湾海峡或南海-东海分布的热带/亚热带种,28.0%为南海-黄渤海广布种.研究区域在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上与南海周边地区关系密切,90.7%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在海南岛有分布,82.7%在北部湾有分布,82.0%在台湾岛有分布,72.7%在东南亚有分布.结果表明,雷州半岛东侧在生物地理区划上与海南岛北部同属于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潮间带底栖生物扩散的地理屏障效应不甚明显.本研究可为中国近岸底栖生物区系区划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数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基于植物区系的雷州半岛天然林群落树种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涉及植物区系和重要值的研究思路通常先分析该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然后再分析该区域某个区系中某个优势种的重要值.该种思路存在未能完全同时反映不同区系不同植物物种参与群落构建和其在群落中的地位等缺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物种群落指数,以雷州半岛天然季雨林的木本植物为对象开展研究.基于雷州半岛8个区域的80个20 m×20 m固定样地的实测数据,通过植物区系+重要值的方式构建物种群落指数开展研究.(1)湛江云脚村群落、湛江湖光岩、雷州鹰峰岭、雷州足荣村、徐闻双洋村、廉江高桥和廉江谢鞋山皆以热带区系分布为主导,数值皆大于0.8以上.廉江根竹嶂地理位置特殊,以9区系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为主,数值接近0.5.(2)第2区系树种在雷州半岛群落树种组成和构建中处于优势地位,最高值为0.4261,朴树和鹅掌柴为优势种;第3区系树种和第6区系树种处于劣势地位;第4区系树种处于优势地位,最高值为0.3339,橄榄为优势种;第5区系树种处于优势地位,最高为0.3787,阴香和樟树为优势种;第7区系树种在雷州半岛地区群落内分布较为均衡,普遍适应各个样地.本研究表明,雷州半岛地区带有明显的热带性区系特征;物种群落指数能够较好的体现雷州半岛样地各个区系树种在植物群落组成的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胺培南治疗类鼻疽肺炎并心包炎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BP) 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1] ,主要分布在我国海南省环岛周边地带、广东省雷州半岛[2]、澳大利亚北部及泰国东北部[3]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常出现肺部感染、严重脓毒症和脏器脓肿等临床表现,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和复发率极高[4] ,类鼻疽肺炎在疫区较为常见,但类鼻疽肺炎合并心包炎在国内尚未见个案报告,国外已有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印度等地7篇文献报道. 类鼻疽病强化期应静脉使用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中的一种[3]. 碳青霉烯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有多项研究表明持续静脉输注碳青霉烯类药物能提高细菌清除率[5] ,但持续静脉输注治疗类鼻疽病尚未见报道. 现对我院一例类鼻疽肺炎合并心包炎患者强化期持续静脉输注亚胺培南的治疗经过作一简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发现背条跳树蛙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10月,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采集到6只成年雄性背条跳树蛙(Chirixalus doriae,标本号XW171001~XW171006),为广东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背条跳树蛙此前仅报道发现于云南省和海南省,此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背条跳树蛙的地理分布格局及演化历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雷州半岛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雷州半岛北部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曲线型变化趋势,2016年5月和翌年2月分别达到最高值[(3.17±0.12)μmolm-2s-1]和最低值[(1.18±0.16) μmol m-2s-1],年均值为(2.34±0.70) μmol m2s-1.根据相关系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因子以土壤温度>气温>气压>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土壤湿度.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光合有效辐射等引起的热能量变异和土壤湿度等引起的水分变异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回归分析表明,气象因子综合模型能解释土壤呼吸速率94.0%的变异情况,模型可靠性较高.尾巨桉林土壤表面全年CO2通量为893.31 g C m-2a-1.气象因子的综合作用能更全面地解释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异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雷州半岛尾叶桉和湿加松人工林的蒸腾耗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正确认识大径材桉树及湿加松耗水规律,为地区人工林树种选择、栽培及抚育提供指导,应用TDP热扩散探针技术,对10年生尾叶桉和湿加松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测定各气象因子,分析了雷州半岛地区尾叶桉和湿加松蒸腾耗水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并与气象因子建立了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尾叶桉和湿加松边材液流均表现出典型的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各月平均液流速率不同,且旱雨季差异显著;其中峰值尾叶桉雨季(0.127 cm/min)和旱季(0.096 cm/min)分别是湿加松雨季和旱季的1.30倍和1.57倍;日平均液流速率尾叶桉雨季(0.045 cm/min)和旱季(0.033 cm/min)分别是湿加松雨季和旱季的1.27倍和1.54倍;启动时间和迅速下降时间雨季两树种间差异不大,但旱季尾叶桉要提前湿加松约1-1.5 h启动,并晚0.5-1h迅速下降.影响两树种边材液流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同.尾叶桉人工林年平均单株日耗水量为12.79L/d,是湿加松的1.33倍,林分蒸腾耗水量尾叶桉(582.16 mm)和湿加松(483.24 mm),分别占同期年降雨量的34.2%和28.4%,且两树种旱雨季蒸腾耗水量均雨季显著大于旱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岛宽额鳢(Channa gachua)群体遗传变异与生物地理过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海南岛宽额鳢(Channa gachua)的群体遗传分化和亲缘生物地理过程,采集了云南元江和海南岛5个水系(昌化江、陵水河、藤桥河、万泉河及南渡江)共6个种群168个宽额鳢个体,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全序列(1142 bp)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进行了评估,并探讨了地质和气候等因素如何塑造了这一物种的亲缘地理结构及演化历史.基于Cyt b序列构建的系统树结果将所有个体分成两个主要谱系(A和B),谱系A包括海南岛所有种群,其中,部分昌化江个体形成独立的亚支(A2),其余个体聚为另一亚支(A1),谱系B为云南元江的全部个体,各谱系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均较高.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各谱系均没有发生种群扩张,但A1亚支与谱系B曾在约1万年前发生过有效种群数量减小的事件.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更新世冰期期间,北部湾因海平面下降而暴露,大陆和海南岛的水系发生接触,越南北部水系(包括元江/红河)通过一条联系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古河道流入南海,因而冰期期间宽额鳢有机会从元江(红河)扩散至海南岛西南部,随后在海南岛内部,宽额鳢进一步扩散,并以五指山为种群间基因交流的重要地理障碍,各水系间种群发生基因交流和遗传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