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曲靖下泥盆统"曲靖东方鱼"的分类学厘定
编辑人员丨2024/7/6
"曲靖东方鱼"('Dongfangaspis qujingensis')的归属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其最初被归入东方鱼属(Dongfangaspis),之后被归人宽甲鱼属(Laxaspis).然而,由于宽甲鱼属模式种为曲靖宽甲鱼(Laxaspis qujingensis),这一分类学厘定又引起异物同名的问题.描述了来自云南曲靖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西山村组的"曲靖东方鱼"和变异坝鱼(Damaspis vartus)的新材料."曲靖东方鱼"在头甲长略大于宽,侧横管末端呈二分叉,V字型后眶上管不汇合,以及至少7条侧横管从侧背管发出等方面与变异坝鱼高度相似.这些相似之处表明,相较于宽甲鱼属和东方鱼属,"曲靖东方鱼"更接近坝鱼属.因此提出将"曲靖东方鱼"从宽甲鱼属中移除,归入坝鱼属.新标本表明变异坝鱼多出来第5对长的侧横管是该种的一个鉴别特征,而正型标本所呈现的非对称感觉管系统应为种内变异所造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石松类卷柏科地史时期和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4/2/3
卷柏科仅含1属,全球分布,具有宽幅生态适应性,属于维管植物基部类群石松类植物,现生约700种.卷柏科起源于泥盆纪,化石记录遍布自石炭纪至今的各地质时期.目前,现代卷柏属亚属的分类方案基本稳定,但对化石卷柏的亚属分类、以及地质历史时期的时空分布问题缺乏相关研究.本文全面总结了卷柏科化石记录的时代和地理分布,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探讨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化,为该科植物的分类与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根据现有研究基础,结合最新的卷柏科系统分类研究成果和化石记录,对该类群化石的系统分类进行归纳和厘定,并对化石类群的卷柏亚属Selaginella、Hexaphyllum亚属及rhizophoric clade物种的分化和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进行讨论.研究认为,卷柏科起源于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不晚于二叠纪,其后伴随着泛大陆解体扩散至华夏植物区及冈瓦纳植物区.化石亚属Hexaphyllum是rhizophoric clade的基部类群,在石炭纪末灭绝.化石证据表明,从古生代末期起,rhizophoric clade已成为卷柏科的优势类群,并在中生代形成了全球分布的格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我国巢鼠属分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本研究对2018至2021年采集的9号巢鼠(Micromys minutus)标本、22号红耳巢鼠(M.erythrotis)标本和19号待厘定的巢鼠属标本,进行形态分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巢鼠属的分类和系统分化问题.待厘定的巢鼠属标本形态特征为:标本体背毛黑棕,体腹毛基灰色,毛尖灰白,体侧毛色具明显区分,尾背部毛色黑棕,尾腹部毛色灰棕色;尾长长于头体长的120%;头骨背面观可见颧弓明显弯曲;颅全长[(18.59±0.48)mm]和颅基长[(17.43±0.48 mm)]较长,腭长[(9.35±0.11)mm]较长,脑颅高[(7.43±0.06)mm]较高.待厘定的巢鼠属标本形态特征与巢鼠和红耳巢鼠均存在差异.待厘定巢鼠属标本与巢鼠和红耳巢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15和0.136,接近于巢鼠与红耳巢鼠之间的遗传距离(0.126).利用Cyt b基因全序列和核基因IRBP1、RAG1和RAG2序列分别构建的巢鼠属系统发生树均以较高的置信度分化成3个进化支,即巢鼠、红耳巢鼠和待厘定的巢鼠属样本的进化支.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均支持待厘定的巢鼠属标本为独立物种分类单元,对应于文献记载的巢鼠川西亚种(M.m.pygmaeus).根据产地、遗传距离和形态分化,建议将巢鼠川西亚种提升为种,命名为川西巢鼠(M.pygmaeuscomb.nov.).利用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巢鼠系统发生树分化成6个进化谱系:日韩谱系、欧洲谱系、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谱系、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谱系、中国安徽谱系和中国台湾谱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两代学人的不懈求索 二十余位专家的智慧结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经两代、二十余位兽类学专家的不懈努力,《四川兽类志》于2023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可喜可贺!该志书分上下两册,由刘少英任主编,石红艳、李松、陈顺德、徐怀亮、胡杰、刘洋、余文华、孙治宇和李晟任副主编.专家们在编写过程中,追随四川兽类学百年的研究历程,查阅了历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尽可能检视了各博物馆收藏的从四川采集的兽类标本,对每个物种的来源、凭证进行了甄别和梳理,对疑难物种开展了深入研究,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对四川兽类进行了详细厘定和编目,删除了经证实在四川没有分布的物种,增加了四川采集到的新种和新分布记录种,还对部分物种分类地位进行了调整,最终确认四川省分布兽类235种,分属10目37科121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湖南省发现云开脊蛇兼记棕脊蛇新地模标本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云开脊蛇(Achalinus yunkaiensis)之前仅在广东和广西有分布报道.本文基于形态比较及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关系分析结果,确定采集于湖南省新宁县的1号雌性脊蛇标本(CIB 119041)为云开脊蛇,为湖南省新记录种.该标本鼻间鳞沟约等于前额鳞沟,上颔齿24枚;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0枚,尾下鳞55枚;尾长与体长之比为0.203.至此共有4种脊蛇分布于湖南省.此外,本文还报道了棕脊蛇(A.rufescens)1号雄性地模标本(CIB 119042),该标本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3枚,尾下鳞62枚;尾长与体长之比0.201.分子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棕脊蛇种组各支系的系统地位还需进一步研究厘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及地理区划更新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基于此前辽宁省爬行动物调查资料和分类学研究,结合近年来野外调查进展,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和区系进行修订,并报道辽宁省蛇类新记录二种——乌梢蛇(Ptyas dhumnades)和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根据从辽宁省凌源市野外获得的影像资料进一步确认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在辽宁省的分布.另依据采集自葫芦岛市的1号王锦蛇(E.carinata)标本对该种在辽宁省的分布予以补充描述.截至2023年5月,辽宁省记录爬行动物2目11科21属37种,其中,龟鳖目3科4属5种,有鳞目蜥蜴亚目3科5属10种,蛇亚目5科12属22种.爬行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此外,有15个物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爬行动物》评估为受威胁物种.根据辽宁省爬行动物最新分布信息,将辽宁省划分为6个动物地理省,分别为辽东山地丘陵省、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辽河平原省、努鲁儿虎山北麓丘陵台地及西辽河沙地省、辽西山地丘陵省和冀辽山地省,其中,冀辽山地省为本研究中新增动物地理省.扩大原辽东半岛丘陵省涵盖范围,并将其名称修订为"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陕南张家沟剖面寒武纪早期微体化石Hexaconularia sichuanensis的材料
编辑人员丨2023/8/6
陕南西乡张家沟剖面的寒武系下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原始锥石类,根据整体形态特征和原始锥石类化石分类方案将其归属到六方锥石属Hexaconularia.前人对于六方锥石分类方案众多,本文对其进行重新厘定.本文报道的六方锥石新材料在中央锥面上具有两条不连续的角沟,这不仅丰富了种内特征,而且为六方锥石的壳体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前人发现的该类化石与本文描记的化石类型相同,产地不同,因而具有地层对比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剑河寒武纪凯里生物群中峨眉虫(Emeiella Lee,1975)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贵州剑河寒武纪凯里生物群的高肌虫风雅峨眉虫(相似种)Emeiella cf.venusta和峨眉虫(未定种)Emeiella sp.化石,曾被描述为梁山虫(未定种)Liangshanella sp.,作者认为这些化石发育有细长的背脊,不符合Liangshanella的属征,厘定为峨眉虫Emeiella Lee,1975的1个相似种和1个未定种.相似种以具半圆形的壳、细长而平直的背脊且与背边平行的特点,区别于峨眉虫属的其它种;未定种壳受压扁长,呈半椭圆形,背脊细而长,暂作未定种处理.凯里生物群中Emeiella的产出,不仅增加了该属新的种群、地理分布由扬子区扩大至扬子-江南之间的过渡区、时代从寒武纪第二世延伸至苗岭世,也为寒武纪高肌虫的分类、地理分布、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的古盘虫类三叶虫
编辑人员丨2023/8/6
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产出大量古盘虫类三叶虫化石,包括分离头盖、尾部和完整背甲.依据标本中具分类鉴定意义的构造特征的测量数据比值并线性拟合,结合形态学特征、个体发育趋势等特点分析,认为Tsunyidiscus armatus和Tsunyidiscus niutitangensis两个三叶虫种是有效的,支持以尾部肋区分节差异作为两个种种征判别标志.本项研究可为厘定贵州金沙地区三叶虫Tsunyidiscus序列提供可靠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五种重要吉丁虫学名订正及再描述(鞘翅目:吉丁甲科)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吉丁甲类昆虫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害虫,但多年来国内文献资料包括一些高校教科书中存在诸多学名问题,如国际上已修订的学名国内长期未更新、错误鉴定、同物异名、种名误记等.本文对我国5种重要吉丁虫进行学名修订.[方法]本研究基于多年来积累的吉丁虫标本,通过比对文献以及与国内外同行讨论、标本检视、解剖生殖器、生物学危害特征观察等方法,对我国5种重要吉丁虫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重新描述了5种重要吉丁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并记述了其分布范围、寄主植物、危害习性等,明确了金缘吉丁、杨十斑吉丁、杨五星吉丁、核桃缘吉丁和柳窄吉丁的正确学名分别为Lamprodila limbata (Gebler),Trachypteris picta picta (Pallas),Capnodis miliaris metallica Ballion,Meliboeus ohbayashii primoriensis (Alexeev)和Agrilus pekinensis pekinensis Obenberger.[结论]本研究厘订了我国吉丁甲文献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学名错误,对解决我国部分吉丁甲类昆虫在研究和防治应用中的学名混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