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腽肭脐溯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腽肭脐为一味传统的补肾壮阳药,通过本草考证、香港及内地市场及生产厂家的调查,南极半岛及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的实地考察,提出以下结论:腽肭脐(海狗肾)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主要指源自海狗、海豹类几种海洋动物的外肾。腽肭脐一词,属于古代的外来语,其读音贴近海狗肾来源之一的海象Walrus一词。因为海象的肥耎,汉语中出现了一个音译词"腽肭"。最初宋代的《本草图经》与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描述的原动物为海豹类。《本草纲目》(金陵版)所绘者与有鬃毛的海狗(毛皮海狮)的特征比较符合。《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及此后本草书中,加入了主观臆想成分,进而以讹传讹。通过在南极周边海域的实地考察,了解到历史上腽肭脐可能源自海狗(毛皮海狮)及海豹类,这与现今药材市场海狗与海豹两大种群基本吻合。经对现今中国内地与香港市场品种实地考察,以海狗肾之名售卖者,包括海狗、海象、海豹类外生殖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海军首次印度洋海域潜水训练的医学保障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大部分在南半球,面积7 491万km2,为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平均深度3 897 m,最大深度8047 m.全年平均气温15~18℃,属于热带海洋.2017年5月11日开始,我国海军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印度洋海域潜水训练,潜水训练采用KMB-77潜水装具进入潜水吊笼,潜水员随吊笼下潜至指定深度进行悬浮潜水,本次潜水训练取得了在大洋中组织指挥潜水训练的医学保障的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南极斯科舍海南极大磷虾种群结构的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斯科舍海是南极大磷虾资源分布最为密集的海域,也是磷虾的传统渔场,但该海域磷虾种群结构存在较为显著的年际、季节性与区域性差异.为了解该海域磷虾种群动态,本研究利用2016年1-9月由渔业调查随机收集的样本,对该海域磷虾种群结构的时空变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月磷虾性比存在显著的差异,1-5月雌性明显占优,而6-9月则呈现相反的趋势.1-9月期间,仅1月出现幼体,且雌性成体的比例与2月相当,占比超过了40%;3-5月,雌性未成体的比例均超过了50%,而雌性成体的比例开始逐月下降;6-8月,雄性未成体的比例达到峰值;9月,雌性未成体的比例显著增加,而雄性成体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2-5月,雌性未成体的比例超过一半;1月,乔治王岛东北水域已排卵个体的比例(25.6%)显著高于其他个体,雌性临产个体的比例也较高;6-9月,南乔治亚岛东北水域雄性成体的比例约占一半,雌性成体的比例极低.性成熟度组成显示,1-2月为磷虾产卵盛期,而产卵场出现在乔治王岛东北水域以及布兰斯菲尔德海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近百年来南极磷虾分布冷热点的时空变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分析南极磷虾分布时空格局的长期变动,利用1926-2016年南极磷虾密度数据,通过Getis-Ord Gi*统计法和不规则三角网方法对该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热点分析,并比较了10年际热(冷)点的磷虾丰度、磷虾丰度占比以及热(冷)点区的面积,分析了热(冷)点区的时空变化.结果 表明:1926-1935年、1936-1945年均各存在1个核心热点区、次热点区和边缘热点区;1976-1985年各存在1个核心热点区、次热点区和边缘热(冷)点区;1986-1995年各存在2个核心热点区、次热点区、边缘热点区和1个次冷点区、边缘冷点区;1996-2005年各存在2个核心热点区、次热(冷)点区和边缘热(冷)点区;2006-2016年各存在2个次热点区、边缘热点区和1个次冷点区、边缘冷点区.这些热(冷)点多出现在南桑威奇群岛、南极半岛和普里兹湾西侧等周边海域.各年代热(冷)点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期间(1926-2016年)热点区内磷虾丰度、磷虾丰度占比以及面积总体上呈降低趋势,而冷点区内磷虾丰度、磷虾丰度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冷点区面积呈现下降趋势.通过构建不规则三角网测度热(冷)点范围大小,并采用95%置信度的热点分析是进行南极磷虾资源时空格局变动研究的可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极磷虾渔场(48渔区)CPUE的年、月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根据2010-2015年南极磷虾渔汛期(1-6月)的渔获量和海洋遥感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产量重心法等对南极磷虾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渔场时空变动特征作了分析.结果 表明:南极磷虾年平均CPUE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南极磷虾CPUE达到峰值(18.6 t· h-1);从月变化来看,1月南极磷虾CPUE较低(9.2t· h-1),5月CPUE最高(20.9 t·h-1),近60%的捕捞作业频次位于南设得兰群岛的夏季时段(1-3月);南极磷虾渔场集中在60°S-64°S、46°W-62°W范围内的海域;从渔场重心变动来看,每年1-6月渔场重心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向东北方向偏移,大部分重心主要集中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作业渔场48.1、48.2、48.3亚区渔场适宜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分别为-1.8~1.9、-1.8 ~0.8、1.1~1.4℃,1-3月CPUE高值区的适宜SST为-0.8~ 1.2℃,4-6月CPUE高值区的适宜SST为-1.8~-0.4℃;48.1、48.2、48.3亚区叶绿素浓度适宜范围分别为0.09~1.21、0.14~ 0.52、0.32~0.39 mg·m-3,CPUE高值区(>20 t·h-1)海域的叶绿素浓度为0.13~0.83 mg·m-3;总体来说,南极磷虾渔场年平均CPUE值呈逐渐增长趋势,主捕区位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中心渔场最适SST为-1.8~1.2℃,叶绿素浓度为0.13~0.83 mg·m-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南极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南大洋生态系统的特异性极为显著,栖息在该海域的鱼类资源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本地特征以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耳石微化学记录了鱼类完整生活史过程,可以揭示鱼类生活史过程中经历的时空变化.利用耳石中微化学元素,可以解决鱼类生态学中,如产卵场和洄游路径推测、生活史过程重建、种群划分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随着耳石微化学技术的不断完善,耳石微化学研究在海洋鱼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其他海区,目前南大洋鱼类耳石微量元素研究相对较少,仅涉及3科11种鱼类,约占南极鱼类总数的5%,且主要研究集中于商业性价值较高的鱼类,包括小鳞犬牙南极鱼(Dissostichus eleginoides)、鳞头犬齿南极鱼(D.mawsoni)、次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carlsbergi)、南极电灯鱼(E.antarctica)、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和侧纹南极鱼(Pleuragramma antarcticum)等11种南极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鱼类栖息环境重塑、种群划分以及生活史过程重建等三个方面.今后,更为先进的技术,如微计算断层扫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将为南极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考虑到南大洋鱼类多数具有典型的环南极分布特征,可通过耳石微化学技术进一步探究鱼类产卵场推定以及环极连通性等,并进一步阐释南极鱼类的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关工作也将为南大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有效管理提供支撑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