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Argo数据和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数据,绘制了温跃层和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空间叠加图,分析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对温跃层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全年中心渔场纬向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低纬度区域.在赤道以南有季节性中心渔场的出现和消失,与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温跃层厚度的积极性变化有关.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上界较深(70~100 m)和厚度较大(>60 m)的海域,厚度小于40 m的区域难以形成中心渔场;适宜分布的上界温度区间在26 ~ 29℃,在此区间外CPUE多小于中心渔场阈值(Q3).中心渔场的空间分布随上界深度和跃层厚度的季节性变动而变动,当赤道以南海域的上界深度变浅以及厚度变薄时,中心渔场消失.温跃层下界温度、深度和温跃层强度季节性变化不显著,但与中心渔场出现有显著关系.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下界深度两条高值带之间的区域,温度低于13℃以及强度大的区域;在温跃层下界深度超过300 m和小于150 m区域,下界温度超过17℃的区域,或者强度小的区域难以形成中心渔场.利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适宜温跃层特征参数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眼金枪鱼适宜分布的上界温度、深度和下界温度、深度分别是26 ~ 29℃、70~110 m、11~13℃和200~ 280 m;适宜分布的温跃层厚度和强度分别是50~ 90 m和0.1 ~0.16℃·m-1.本研究初步得出研究区域大眼金枪鱼CPUE空间分布和温跃层的关系,为我国远洋金枪鱼捕捞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壮体沙鳅早期发育及红水河来宾江段资源补充量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4月中旬至8月底于红水河来宾江段进行鱼卵、鱼苗监测,发现壮体沙鳅Botia robusta(Wu,1939)为所采集鱼卵中的主要优势种.研究对壮体沙鳅卵进行培育、观察并详细记录了14个重要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卵膜无黏性,卵膜径平均为6.8 mm;鳔一室期,鱼苗体长为7.1 mm,身体肌节数为33对.孵出后第20日,鳍条完全形成、体表色素整体形成,进入稚鱼阶段.该江段壮体沙鳅的产卵繁殖主要集中在5—6月,当年补充群体总量估计达2.23×108颗,然而伴随下游大藤峡水利枢纽的建成其年际补充量将受到严重威胁;将壮体沙鰍卵的单位捕捞努力量与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仅水温变动与其产卵动态呈显著性相关(P<0.05),现场水温记录表明:水温达到20℃时开始产卵,水温超过28℃时产卵量明显减少,且最适产卵温度为2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地理加权模型的南设得兰群岛北部南极磷虾渔场空间分布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结合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渔业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本研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具有空间属性的虾群深度和离岸距离两个因子,以及海水表温对南设得兰群岛北侧水域南极磷虾渔场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年南极磷虾渔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在空间上的分布无显著的集聚性;2010和2013年,3个因子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正相关),而2012和2016年则无自相关性.GWR模型结果显示,3个因子对CPUE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虾群深度>离岸距离>温度.拟合结果发现,南设得兰群岛东、西两侧水域中表温对CPUE空间分布的影响与其他两个因子具有相反的趋势.虾群深度和离岸距离对CPUE的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负相关,但存在着年际和区域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海北部近海竹荚鱼栖息地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的8个航次数据, 结合遥感影像数据, 包括海表温、盐度、叶绿素, 对近海竹荚鱼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进行分析.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作为适宜性指数 (suitability index, SI), 分别采用最大值法、最小值法、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按季度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 模型, 并对各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SI模型拟合准确, 均呈单峰分布;几何平均法更适用各季HSI建模, 模型平均准确度达到92%, CPUE高的渔场主要分布于HSI大于0.6的海域, 其他HSI高值海域为潜在渔场.对各季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 发现海表温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表明,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可较好分析南海北部近海竹荚鱼资源丰度及空间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GAM模型的阿拉伯海鲐鱼渔场分布与环境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2016-2017年中国印度洋围拖网生产数据以及同期的海表温度、叶绿素、表层海流和海面高度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建立了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对海洋环境的非线性响应模型,分析了阿拉伯海鲐鱼(Scomber australasicus)渔场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结果 表明: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对阿拉伯海鲐鱼渔场有显著影响,GAM模型的方差解释率为30.1%;印度洋季风对鲐鱼CPUE影响大,鲐鱼CPUE在印度洋东北季风高,在夏季季风低;全年阿拉伯海鲐鱼围网渔场主要分布在60°E、13°N-15°N斜向椭圆区域;模型表明,鲐鱼渔场适宜海表温度为26~28℃,叶绿素浓度0.2~0.5 mg·m-3,海面高度0.2~ 0.4 m;影响鲐鱼渔场的因子按重要性依次为海面高度、经纬度、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极磷虾渔场(48渔区)CPUE的年、月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根据2010-2015年南极磷虾渔汛期(1-6月)的渔获量和海洋遥感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产量重心法等对南极磷虾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渔场时空变动特征作了分析.结果 表明:南极磷虾年平均CPUE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南极磷虾CPUE达到峰值(18.6 t· h-1);从月变化来看,1月南极磷虾CPUE较低(9.2t· h-1),5月CPUE最高(20.9 t·h-1),近60%的捕捞作业频次位于南设得兰群岛的夏季时段(1-3月);南极磷虾渔场集中在60°S-64°S、46°W-62°W范围内的海域;从渔场重心变动来看,每年1-6月渔场重心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向东北方向偏移,大部分重心主要集中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作业渔场48.1、48.2、48.3亚区渔场适宜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分别为-1.8~1.9、-1.8 ~0.8、1.1~1.4℃,1-3月CPUE高值区的适宜SST为-0.8~ 1.2℃,4-6月CPUE高值区的适宜SST为-1.8~-0.4℃;48.1、48.2、48.3亚区叶绿素浓度适宜范围分别为0.09~1.21、0.14~ 0.52、0.32~0.39 mg·m-3,CPUE高值区(>20 t·h-1)海域的叶绿素浓度为0.13~0.83 mg·m-3;总体来说,南极磷虾渔场年平均CPUE值呈逐渐增长趋势,主捕区位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中心渔场最适SST为-1.8~1.2℃,叶绿素浓度为0.13~0.83 mg·m-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嘉陵江中游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及资源量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于2017年7-11月和2018年7-11月在嘉陵江中游开展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根据渔获物信息确定水域主要经济鱼类种类,运用FiSAT Ⅱ软件分析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蛇鮈(Saurogobio dabryi)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参数和生长特性;通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尾/(船×天)]计算每种鱼的年捕捞量,利用FiSAT Ⅱ软件初步估算其资源量,并以此推算嘉陵江中游鱼类的总资源量.结果显示,7种鱼的生长指数b在2.86-3.03之间,均为匀速生长;7种鱼的生长系数K皆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ψ'在4.40-5.30之间;仅蛇鮈的E值小于Emax,资源利用不足,其余鱼种E值皆大于Emax,资源过度开发;黄颡鱼的拐点年龄ti最大(4.26龄),蛇鮈最小(1.58龄),其余大多在3龄以内;鲤、鲫、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黄颡鱼和蛇鮈的年资源质量依次为3 883 t、9246 t、2 469 t、1 259 t、862 t、376 t、1 391 t,嘉陵江中游鱼类的年总资源质量为37 400 t.本研究表明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因遭到过度捕捞而同时存在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层面的小型化;结果可为长江禁渔成效评估提供数据参考,为制定嘉陵江中游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