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海绵Dactylospongia elegans的二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利用溶剂分步萃取、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ODS柱层析和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中国南海海绵Dactylo-spongia elegans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手段并结合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 8 个化合物:dactylospene F(1)、scalarin(2)、honulactone A(3)、honulactone B(4)、honulactone E(5)、honulactone F(6)、honulactone I(7)、honulactone J(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海绵中分离得到.对8个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3、4在10 μmoVL时对脂多糖诱导的一氧化氮生成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5.5%、48.5%、46.0%,且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无细胞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中国西沙海绵Dactylospongia elegans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绵Dactylospongia elega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MPLC、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方法,并结合文献理化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西沙海绵Dactylospongia elegans的甲醇粗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dactyloquinonesA-D(1~4),neodactyloquinone (5),cyclospongiaquinone-1 (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Cinachyrella sp.海绵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紫外等解析化合物结构并结合文献中的数据对比鉴定所得化合物,并且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茵活性测试.结果 从Cinachyrella sp.海绵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喹啉-4-甲醛肟(1)、环(L-脯氨酸-L-缬氨酸)二肽(2)、环(L-脯氨酸-L-亮氨酸)二肽(3)、环(L-脯氨酸-L-异亮氨酸)二肽(4)、苯甲酸(5)、苯乙酸(6)、苯乙酰胺(7)、胸腺嘧啶(8)、尿嘧啶(9)、腺嘌呤核苷(10)、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1)、尿嘧啶苷(12))、3-吲哚甲醛(13)、吲哚乙酰胺(14)、吲哚-3-甲酸(15).结论 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抗茵活性测试中化合物2~4对6种细菌MIC值均大于64μg/mL,提示其抑菌活性较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南海海绵Luf fariella sp.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海绵Luffariellasp.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C18反相柱色谱, 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海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紫外、红外等波谱学技术, 并结合文献理化数据, 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NF-κB抑制活性评价实验.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含α、β-不饱和γ–内酯环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 结构确定为Hippolide H (1) 、Hippolide F (2) 、Hippolide G (3) 、Hippolide E (4) 、6Z-neomanoalide (5) 、6E-neomanoalide (6) .在NF-κB抑制活性评价实验中, 化合物1、4、6具有较好的NF-κB抑制活性.结论 南海海绵Luffariellasp.可代谢具有NF-κB抑制活性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金属离子对海洋微生物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南海海绵Dysidea avara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产弱碱性脲酶菌株Bacillus atrophaeus C89,为探究其在海洋环境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在人工海水体系中研究Hg2+、Cu2+、pb2+和Cd2+四种重金属离子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四种重金属离子的浓度与脲酶抑制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当仅有单一重金属离子存在时,各重金属离子对脲酶活性的抑制效应顺次为Hg2+>Cu2+>Cd2+>pb2+;当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同时存在时,联合抑制效应与抑制率较高的重金属离子接近,且不同组合存在不同的协同或拮抗效应,Hg2+、Cu2+、Cd2+呈现协同效应,而Pb2+表现出一定的拮抗效应.与刀豆脲酶对比发现,海洋微生物脲酶在pH和盐度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耐受性,更适用于海洋环境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株南海指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通过采用6种不同的培养基对南海指海绵上的共附生真菌进行平板涂布法分离培养,结合ITS-rDNA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来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共分离培养出55株(21种)真菌菌株,优势菌属为木霉菌属Trichoderma sp.(31株),其中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22株作为优势菌种,占真菌菌株总数的40%.其余真菌则属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迈耶氏酵母属Meyerozyma、茎点霉属Phoma、红酵母属Rhodotorula、青霉菌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等10个属,还有两株未鉴定到种的子囊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7种病原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21种真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其中有3种真菌至少对一种指示菌表现出抑菌效果,占菌株种类总数的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南海海绵Plakortis sp.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海绵Plakortis sp.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海洋动物Plakortis sp.海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旋光等光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抗菌和抗HBV活性测试.结果 共分离得到4个聚酮类化合物,结构确定为化合物1 6-desmethyl-6-ethyl-spongosoritin A、化合物2 6-desmethyl-6-ethyl-9,10-dihydro-spongosoritin A、化合物3 methyl(2Z,6R,8S)-4,6-diethyl-3,6-3poxy-8-methyldodeca-2,4-dienoate、化合物4 spongosoritin A.结论 化合物1~4为该海绵特征聚酮类代谢产物,细胞毒、抗菌和抗HBV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无生长抑制作用,对HCT-8、MCF-7、SMMC-7和HepG-2这4种癌细胞基本无生长抑制作用,化合物1~3基本无抗HBV活性,但化合物4表现出强烈的抗HBV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南海海绵Ircinia sp.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采自广西涠洲岛海域海绵Ircinia sp.进行化学研究以获得结构新颖的新化合物.方法:运用高速逆流色谱、凝胶渗透色谱、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技术分离纯化,再通过氢谱、碳谱和质谱等谱学解析方法鉴定出单体成分的结构.结果:从海绵Ircinia sp.中分离鉴定出5个化合物,分别命名为cholest-7-en-6R-methoxy-3S,5R-diol(1),cholest-7-en-3S,5R,6R-triol(2),cholest-7,22-dien-6R-methoxy-3S,5R-diol(3),鲨肝醇(4)和邻苯二甲酸正丁酯(5).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宽泛底物谱色氨酸脱羧酶体外合成卤代色胺衍生物和血清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色氨酸脱羧酶在自然界有高度特异性,行使催化色氨酸为色胺的功能.一个色氨酸脱羧酶BaTDC参与南海海绵共生菌Bacillus atrophaeus C89次级代谢产物Bacillamides的生物合成过程.[目的]探究BaTDC酶学特征和底物谱,建立体外合成色胺衍生物的方法.[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揭示BaTDC在进化中的地位.在温度梯度和pH梯度下进行酶反应,利用不同的色氨酸衍生物为底物,通过HPLC和UPLC-MS检测酶反应过程,表征BaTDC活性.[结果]系统发育分析显示BaTDC与肠道菌Ruminococcus gnavus亲缘关系相近.纯化重组BaTDC的最适温度为40-45℃,最适pH值为8.0.BaTDC可以催化羟代色氨酸和卤代色氨酸包括4-氟色氨酸和5,6,7-氯色氨酸及4-溴色氨酸,得到相应的卤代色胺衍生物和血清素.[结论]本研究分析了BaTDC的特性,发现BaTDC表现出宽泛的底物耐受性,可为前体喂养或定向生物合成新型药用色胺衍生物和下游复杂天然产物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海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空间分布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生物硅是海洋硅循环及古海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由硅藻、放射虫、硅鞭藻和海绵骨针等硅质生物壳体组成.由于硅藻是海洋硅质生物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群,故生物硅常被用作判断硅藻生产力甚至整个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相对于硅藻的鉴定和统计分析,生物硅含量分析有其便利快捷的明显优势,然而生物硅组成的复杂性使其在现代海洋学及古海洋学的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目前有关生物硅含量与硅藻生产力的相关性及其对现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已发表的我国边缘海表层沉积物生物硅与硅藻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边缘海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的空间分布及其耦合性,及其对海洋生产力研究的指示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东中国海,主要包括东海和黄海,以及南海陆架浅海区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均无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而南海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均表现为由陆架向海盆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水深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整个中国边缘海沉积生物硅含量和硅藻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现代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差异明显,陆源输入的稀释作用对此起到了重要影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对生物硅的贡献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变化,表现为在陆坡及其邻近海盆区硅藻对沉积生物硅的贡献较大,而在深海海盆区放射虫及其他硅质生物对生物硅的贡献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利用生物硅、硅藻及其他相关参数研究边缘海硅循环及古海洋环境演变,未来需要更多地关注除硅藻以外的硅质生物,如硅鞭藻、海绵骨针等,对生物硅的贡献及其对海洋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