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P情景下长江中下游麦稻二熟制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BCC_CSM 1.1全球气候模式RCP气候情景输出的2021-2050年和基准年(1961-1990)逐日气候资料,采用机制法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并利用Theil-Sen斜率估计、MK检验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稻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明影响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对评价未来的作物潜在生产能力和制定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基准气候时段下(1961-199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介于10000-12000 kg/hm2和8000-10500 kg/hm2之间,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小麦呈现下降趋势.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在空间上表现为自研究区域中部向南北逐渐增加,冬小麦则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RCP 8.5和RCP 4.5),稻麦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均呈现显著线性增加趋势,表现为RCP 8.5情景大于RCP 4.5.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速率较冬小麦大两倍左右,且年际波动较小,稳定性强.RCP 4.5气候情景下,研究区域内稻麦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与基准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500-5000 kg/hm2和5000-6500 kg/hm2.东部沿海地区、两湖平原地区和江西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域.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与基准时段相反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趋势,南昌和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80 kg hm-2 a-1),水稻则表现为自中西部向东南部沿海逐渐增加.在RCP 8.5情景下,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较基准年增加了4000-6000 kg/hm2;从地域分布特征看,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南阳盆地和两湖平原为高值区,庐山周边区域(近鄱湖阳湖)变化率高达80 kg hm-2 a-1(P<0.05).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与基准年相似,仅较基准年增加1000 kg/hm2左右,两湖平原和庐山周边地区和江苏中部大于11000 kg/hm2,较基准年高值区面积有所扩大.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受气候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双重影响.作物生育期内≥10℃积温为主导因子,其次为太阳总辐射,而降水量的影响较小.平原地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较同一纬度地区大.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在保证足够数量的同时相互协调更是获得高气候生产潜力重要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南省炭疽流行特征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和分析河南省炭疽疫情概况及流行特征,为炭疽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1956~2018年炭疽疫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6~2018年河南省共报告人间炭疽6558例,均为皮肤炭疽,年均发病率0.21/10万;死亡258例,病死率3.93%.流行高峰出现在1957年,1960年代初和年代末又各有一次流行高峰,之后疫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炭疽病例主要分布在南阳、新乡、洛阳、许昌、开封5个地区,占全省病例的89.60%.乡村发病率高于城市,盆地和山区炭疽发病率较高.炭疽病例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集中在6~9月,其中8月是流行高峰.牛、羊、猪、马等家畜是人间炭疽的传染源.病例潜伏期2~9 d,平均5 d.结论:河南省1950~1980年代是炭疽流行期,盆地及山区的农村地区是主要流行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河南省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资料和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应用ArcGIS 10.3软件探讨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消除历程可分为摸底调查和重点防治、控制流行和降低发病率、实现基本消灭和巩固成果、实现消除疟疾4个阶段.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经历了由淮河以南地区和黄河、太行山间的平原地区向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转移,后又集中在淮河以南东部嗜人按蚊分布区,最后在豫东平原暴发后逐渐得到控制的变化.疟原虫种类由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原虫混合流行转为单一间日疟原虫流行,再到5种输入性疟原虫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复合媒介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变化.结论 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河南省虽已实现消除疟疾,但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严峻,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任重道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文坎沟东地点的植物遗存分析南阳盆地先秦时期的农业活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南阳盆地,作为地理过渡地带和文化交汇区,其考古学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融的典型特征.文坎沟东地点是南阳盆地淅川县龙山时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重要遗存,本文综合运用大植物和植硅体分析的方法,结合已有的植物考古证据和最新的测年结果,全面探讨了文坎先民先秦时期的种植模式和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龙山时代晚期,文坎先民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为生,兼种少量水稻和小麦,小麦和水稻在先民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微弱;西周时期,延续了旱作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种植规模略有扩大,未见炭化水稻的踪迹,但植硅体分析显示仍有水稻种植的现象;受中原宗周势力的影响和版图扩张的需求,小麦逐渐开始在先民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文坎沟东地点植物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为揭示豫西南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和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