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药物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SpringerLink、The Cochrane Library、OVID、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不同药物治疗NMIB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文献语言仅限定为中英文。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NMIBC后的肿瘤复发率、膀胱刺激症状、血尿进行网状Meta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共纳入26篇RCTs,包含4 403例患者,涉及6种干预措施:卡介苗(BCG)、表柔比星(EPI)、吉西他滨(GEM)、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C(MMC)、羟基喜树碱(HCP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BCG者治疗后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使用EPI和MMC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年复发率的累计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依次为BCG、THP、GEM、EPI、MMC、HCPT。使用BCG者治疗后的2年复发率均低于使用GEM、EPI、THP、HCPT及MMC者,而使用GEM者低于使用HC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年复发率的SUCRA依次为BCG、GEM、EPI、THP、MMC、HCPT。使用GEM者治疗后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低于使用EPI和MMC者,而使用BCG者治疗后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高于使用GEM、EPI、THP、HC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膀胱刺激征发生率的SUCRA依次为GEM、HCPT、THP、EPI、MMC、BCG。对于6种不同药物治疗NMIBC所引起的血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BCG治疗能降低术后NMIBC患者的1、2年复发率,但并不能降低膀胱刺激征和血尿的发生。GEM治疗在降低1、2年复发率的疗效仅次于BCG,但能有效预防膀胱刺激征及血尿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卡介苗灌注治疗肾移植继发膀胱癌患者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肾移植继发膀胱癌患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5例肾移植后继发膀胱癌行卡介苗膀胱灌注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4例;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期间1例(例1)继发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3例(例2、3、5)继发低级别NMIBC,1例(例4)继发腺性膀胱炎后发展为低级别NMIBC;5例继发膀胱癌的年龄为(59.7±4.0)岁。例1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膀胱灌注表柔比星,例3、例5 TURBT术后规律膀胱灌注吉西他滨,例2 TURBT术后未灌注药物;此4例于术后(20.1±9.7)个月膀胱癌均复发,均再次行TURBT,病理提示其中3例(例1、2、5)为高级别NMIBC,1例(例3)为低级别NMIBC;4例第2次TURBT术后2周予膀胱灌注卡介苗。例4 TURBT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NMIBC,术后2周灌注卡介苗。5例卡介苗灌注治疗期间,继续应用免疫抑制剂。从患者灌注卡介苗后开始随访。结果:卡介苗灌注治疗期间,5例中4例出现卡介苗相关局部炎症反应,其中2例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1例表现为血尿,1例表现为血尿合并低热。伴膀胱刺激症状及血尿患者经大量饮水、卧床休息、服用左氧氟沙星(0.5 g/d×7 d)治疗后症状好转,低热患者予以退热处理;卡介苗灌注治疗期间未预防性应用抗结核药物。5例未出现结核感染的相关表现和败血症,移植肾功能正常,未出现排斥反应。5例随访时间7~24个月,其中1例在卡介苗膀胱灌注第7个月后失访,随访过程中5例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未降低灌注卡介苗的生物学活性,同时卡介苗灌注未增加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全身毒性反应,未影响移植肾功能;膀胱灌注卡介苗是肾移植继发膀胱癌的一种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膀胱灌注国产卡介苗对比表柔比星预防中高危NMIBC复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2年疗效报告及复发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卡介苗(BCG)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复发风险因素。方法: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选取32个研究中心的18~75岁且病理检查确诊为中高危NMIBC患者纳入研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0~2分。排除标准:①有免疫缺陷或损害(如艾滋病)、正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放疗,有可能引起全身性BCG疾病反应者、对BCG或表柔比星或两药的辅料成份过敏者,患发热及急性传染病者,包括活动性结核者或正在接受抗结核治疗者,伴有严重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或慢性肾病者;②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或其他器官肿瘤者;③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 2期)患者;④过去4周内接受过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者(除外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未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育龄期妇女、计划于试验期间受孕者(包括男性受试者伴侣受孕);⑥已知或怀疑术中发生膀胱穿孔;⑦入组前尚存在肉眼血尿,怀疑手术创面未愈合或尿路黏膜受损;⑧伴有膀胱炎,或曾经接受过其他膀胱灌注药物治疗且膀胱刺激征严重,预期影响本研究评估者;⑨入组前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⑩已知阿片类药物或酒精依赖者;?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增加受试者危险性或干扰临床试验执行的任何情况。纳入研究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或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术后即刻灌注1次表柔比星50 mg。入组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产生随机表,按2∶2∶1比例随机纳入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试验1组灌注BCG 120 mg/次,共19次:诱导灌注期每周灌注1次,连续6次;然后每2周灌注1次,连续3次;然后每月灌注1次,连续10次。试验2组灌注BCG 120 mg/次,共15次:诱导灌注期每周灌注1次,连续6次;术后第3、6、12个月的每月前3周,每周灌注1次。对照组灌注表柔比星50 mg/次,共18次:每周1次,共8次;然后每月1次,共10次。比较3组的复发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BCG灌注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32个研究中心共纳入681例患者,试验1组274例,试验2组277例,对照组130例,共脱落113例,总脱落率16.6%,3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22)。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MI)、ECOG评分、危险分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入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1(12.1,32.3)个月,3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024)。随访期间患者复发及进展116例(复发112例,进展4例),其中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复发(进展)分别为39、41、36例;2年复发率分别为14.2%、14.8%、27.7%,试验1组与试验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464),试验1组和试验2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017, P=0.0020)。累计无复发生存率方面,试验1组与试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 CI0.57~1.46, P=0.7173),试验1组和试验2组均优于对照组( HR=0.439,95% CI 0.26~0.74, P=0.0006; HR=0.448,95% CI 0.29~0.80, P=0.0021)。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4.5%(204/274)、72.6%(201/277)、69.8%(79/130),试验1组与试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15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试验1组( P=0.0051)和试验2组( P=0.0167);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分别为13.5%(37/274)、15.5%(43/277)、12.3%(16/13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06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性膀胱癌( HR=6.397,95% CI 1.95~20.94, P=0.0001)是BCG灌注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国产BCG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NMIBC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优于表柔比星。BCG 15次和19次两种灌注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与表柔比星相比BCG并不增加SAE发生率。膀胱癌病史是NMIBC国产BCG灌注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卡介苗治疗肾移植术后膀胱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移植可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生活质量,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肾移植手术也是膀胱癌的高危因素。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有易复发的特点。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是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线疗法,能直接杀伤膀胱癌细胞。我们对卡介苗治疗肾移植术后膀胱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利用卡介苗辅助治疗肾移植术后膀胱癌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治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膀胱灌注卡介苗(BCG)免疫治疗是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术后的一线治疗选择。然而,膀胱癌的高复发率仍无法有效控制。免疫治疗在各种恶性肿瘤中普遍应用,尤其PD-1/PD-L1抑制剂被批准应用于晚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治疗,为新型免疫治疗NMIBC提供了基础。本文就免疫治疗在NMIBC治疗领域的发展和局限性进行综述,包括BCG、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肿瘤疫苗、溶瘤病毒、抗体偶联药物(ADC)、基因疗法等治疗手段,为NMIBC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膀胱癌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75%的膀胱癌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膀胱灌注治疗是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制剂如卡介苗等直接或间接诱导体内发生局部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2019年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发布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诊治有了较大进展,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评估,膀胱灌注药物的选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经验以及新型膀胱灌注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共识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国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经验,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更新,以期对目前国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卡介苗灌注联合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经尿道卡介苗膀胱灌注联合980 nm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10例NMIB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行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术后进行定期膀胱内卡介苗灌注;对照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给予定期膀胱内卡介苗灌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复发情况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术后6、12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ICAM-1、DKK、VEGF、FGF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卡介苗膀胱灌注联合980 nm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治疗NMIBC患者,能够减轻肿瘤活力,预防肿瘤术后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吡柔比星与卡介苗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THP)与卡介苗(BCG)两种药物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复发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本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并且经术后病检确诊的高危NMIBC患者103例,随机分为BCG组(55例)和THP组(48例),行膀胱灌注治疗,随访2年。比较两组术后的肿瘤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1年BCG组及THP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45%(3/55)和14.58%(7/48),术后2年两组患者总复发率分别为14.55%(8/55)和35.42%(17/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HP组发生血尿、膀胱刺激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3%(10/48),显著低于BCG组的69.09%(3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CG在膀胱灌注预防高危NMIBC术后复发方面比THP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但BCG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重视并妥善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VI-RADS的个体化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初步应用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基于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I-RADS)的个体化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疗效和初步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0月收治的32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6例;中位年龄63(37~82)岁。肿瘤初发27例,复发5例;单发26例,多发6例;肿瘤数量中位值1(1~3)个;最大直径平均2.0(0.6~4.5)cm。患者术前均进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检查和VI-RADS评分,评分1~5分者分别有8、17、2、5、0例。手术医生基于影像学检查提供的VI-RADS评分和肿瘤大小、形态和数量等信息,对肿瘤进行分型(包括1、2a、2b、2c、3a、3b、3c、4a、4b和5型,分别有8、6、7、4、0、1、1、3、2、0例),并针对各型规划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手术方案,包括肿瘤切除方法、切除深度和切缘距肿瘤距离。术中进一步确认肿瘤分型,按分型对应的手术方案完成手术。术后24 h内均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间15(5~35)min,无中转传统电切术者。所有患者肿瘤标本均含有固有肌层。25例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其中VI-RADS评分1~4分的患者分别有8、16、1、0例;25例NMIBC切缘均阴性;7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中6例切缘阴性。术中无膀胱穿孔、闭孔反射等并发症,术后4例出现膀胱刺激症状,予药物对症治疗或拔除尿管后缓解。术后接受二次电切术者12例,其中NMIBC 10例,MIBC 2例,术后病理均未见癌。25例NMIBC患者中,定期接受吉西他滨、卡介苗膀胱灌注者分别有9、12例。MIBC患者中5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2例接受二次电切术+放化疗。中位随访6(3~12)个月,1例NMIBC术后9个月复发,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结论:基于VI-RADS的个体化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NMIBC和大部分MIBC切缘阴性,该术式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膀胱癌保膀胱治疗多学科诊治协作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所有膀胱恶性肿瘤的90%,根据肿瘤是否侵犯膀胱肌层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卡介苗治疗失败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法。由于患者自身基础疾病以及手术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许多患者不适合或拒绝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寻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以外能够达到治愈的、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案显得极为重要。保膀胱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肿瘤控制和生活质量,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替代及补充。共识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依据,结合目前中国膀胱癌保膀胱治疗的临床实践与应用经验,以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基础,重点探讨了保膀胱多学科诊疗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保膀胱治疗的患者选择、治疗方案、随访监测以及保膀胱治疗复发后的方案选择,以期为国内膀胱癌的保膀胱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