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鼠膀胱癌气囊模型的构建与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一类肿瘤可视化的小鼠膀胱癌气囊(APBCa)模型,并评估药物灌注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6—12月构建人源性肿瘤APBCa(H-APBCa)模型和具有免疫功能的APBCa(I-APBCa)模型。在BALB/c裸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的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人膀胱癌细胞EJ建立H-APBCa模型。对比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H-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利用Tunel染色法比较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在C57BL/6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小鼠膀胱癌细胞MB49建立I-APBCa模型。比较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I-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两组肿瘤组织CD80 +巨噬细胞及CD3 +T细胞浸润情况。 结果: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肉眼能直视观察且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H-APBCa小鼠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吉西他滨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81.02±241.02) mm 3与(1 213.88±214.02) mm 3, P<0.05]。灌注吉西他滨组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7.33±4.63与14.67±2.60, P<0.05)。H-APBCa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卡介苗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645.02±156.63) mm 3与(948.84±221.76) mm 3, P<0.05];灌注卡介苗组肿瘤组织浸润的CD80 +巨噬细胞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49.67±7.57与16.33±5.69, P<0.05),肿瘤组织浸润的CD3 +T细胞也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18.00±3.46与4.67±1.45, P<0.05)。 结论: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APBCa模型化疗以及卡介苗灌注治疗后肿瘤均明显缩小,与临床中膀胱癌灌注治疗效果相似,可作为评价药物灌注疗效的新型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对慢性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ES)对慢性脊髓损伤(SCI)后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EES治疗的慢性SCI患者。分期植入EES装置,EES植入后第3天开机,进行约10 d的测试观察(Ⅰ期终点);有意愿继续治疗者植入可充电永久刺激器装置,术后1年进行评估(Ⅱ期终点)。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脊髓功能,采用疼痛数字分级量表评分(NRS)、轻触觉(LT)和针刺觉(PP)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和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评价工具(ISAFSCI)、等量表评估EES对疼痛、浅感觉、肌张力、排便和排尿、排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采用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检查评估排便和排尿功能,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下肢肌电反应,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评估下肢浅表组织灌注和氧代谢。结果:共纳入4例患者,均完成Ⅰ期评估,2例完成Ⅱ期评估。Ⅰ、Ⅱ期终点各有1例患者ASIA分级提高。Ⅰ期终点,4例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痉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NRS由术前的平均6.50分降至3.00分,MAS由平均15.25分降至12.87分;ISAFSCI量表评分显示,所有患者下肢的排汗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面肌电图记录到EES对下肢的不自主肌肉痉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Ⅱ期终点评估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保持良好。Ⅰ期和Ⅱ期终点评估LT和PP评分变化均不明显。I期终点,4例患者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的NBSS和NBD平均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2.5分、21.00分,降至35.75分、17.00分;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Ⅱ期终点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进一步改善。Ⅰ期终点,fNIRS观察结果显示,EES可以显著提高下肢浅层组织的血红蛋白浓度。结论:初步研究显示,EES有助于改善慢性SCI患者的疼痛、肌张力、排尿和排便及组织灌注等部分自主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膀胱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膀胱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常继发于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少数为散发病例。本文报道1例行经尿道切除的70岁男性膀胱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患者,术后辅助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2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索利那新联合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对治疗重度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口服联合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方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本院妇科收治的OAB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选择索利那新口服,观察组40例患者选择索利那新口服联合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情严重程度中度为52.50%(21/40)、轻度47.50%(19/40),相比对照组的82.50%(33/40)与17.50%(7/40)明显减轻(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昼间排尿次数评分为(1.02±0.18)分、尿急评分为(2.01±0.62)分、急迫性尿失禁评分为(1.62±0.43)分、总评分为(5.71±1.25)分,均相比对照组的(1.31±0.28)、(2.66±0.57)、(2.25±0.51)、(7.24±1.34)分明显降低(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索利那新口服联合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方案治疗OAB,其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较高,能够有效缓解OAB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向日葵花粉微胶囊作为药物载体用于膀胱癌膀胱灌注化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向日葵花粉微胶囊作为膀胱灌注药物载体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天然向日葵花粉经脱脂、空心化、涂覆海藻酸盐等处理后最终制备出向日葵花粉微胶囊,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的形态特征。体外实验中将小鼠膀胱癌MB49细胞分为花粉共培养组与对照组,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验测定细胞活力,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变化。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作为模拟药物装载进入花粉,测试花粉微胶囊的缓释效果。体内实验选用BALB/c-Nu裸鼠用MB49细胞建立原位膀胱癌模型,用吉西他滨或花粉微胶囊装载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化疗,观察治疗效果。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样本 t检验。 结果:CCK-8试验结果表示花粉在不同的浓度与时间上对MB49细胞没有显著细胞毒性( P>0.05);ELISA实验结果显示花粉微胶囊促进MB49细胞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230±0.208) pg/ml比(0.670±0.208) pg/ml( t=3.297, P<0.05);IL-6(2 027.00±64.29) pg/ml比(1 550.00±70.00) pg/ml( t=8.693, P<0.05);IL-8(26.330±1.528) ng/ml比(22.900±1.054) ng/ml( t=3.200, 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99.670±3.512) pg/ml比(75.670±7.024) pg/ml, t=5.293, P<0.05]分泌,而海藻酸钠涂层减弱这一作用[IL-2(0.830±0.153) pg/ml比(1.230±0.208) pg/ml( t=3.354, P<0.05);IL-6(1 770.00±62.45) pg/ml比(2 027.00±64.29) pg/ml( t=4.966, P<0.05);IL-8(27.700±1.852) ng/ml比(26.330±1.528) ng/ml( t=0.990, P>0.05);TNF-α(88.670±8.505) pg/ml比(99.670±3.512) pg/ml, t=3.200, P<0.05]。药物释放曲线显示海藻酸盐涂层显著延长向日葵花粉微胶囊的药物释放时间[80%(600 min比5 min), t=70.730, P<0.05]。体内实验结果证实,向日葵花粉组小鼠膀胱肿瘤病变数量显著低于直接灌注组(2.20±0.83比5.60±1.14, t=4.176, P<0.05)。 结论:本研究证明天然向日葵花粉粒在膀胱癌膀胱灌注疗法中作为药物输送载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膀胱灌注中一种有希望的新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6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78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52例)和非糖尿病组(1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与NMIBC复发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复发频次、TNM分期、病理高级别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膀胱灌注均是影响NMIBC患者复发的相关性因素(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肿瘤大小及膀胱灌注是影响NMIBC患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其中膀胱灌注是保护性因素。 结论:NMIBC合并糖尿病患者可能比预期更早出现转移且易出现复发,应严格随访,早期全膀胱切除术可能是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程连续护理管理对膀胱灌注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程连续护理管理对膀胱灌注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CRF)、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膀胱灌注化疗的15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管理)与实验组(全程连续护理管理),每组75例。比较两组干预前后CRF程度、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评分,且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CRF与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干预前,两组CRF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实验组CRF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总体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F评分与SAS评分、SDS评分、总体症状评分显著正相关( P<0.05),而与认知功能评分、情感功能评分显著负相关( P<0.05)。 结论:膀胱灌注化疗患者CRF发生与其心理状况、症状、情感职能有关,全程连续护理管理能明显减轻患者CRF程度,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促进其生活质量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药物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SpringerLink、The Cochrane Library、OVID、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不同药物治疗NMIB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文献语言仅限定为中英文。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NMIBC后的肿瘤复发率、膀胱刺激症状、血尿进行网状Meta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共纳入26篇RCTs,包含4 403例患者,涉及6种干预措施:卡介苗(BCG)、表柔比星(EPI)、吉西他滨(GEM)、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C(MMC)、羟基喜树碱(HCP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BCG者治疗后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使用EPI和MMC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年复发率的累计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依次为BCG、THP、GEM、EPI、MMC、HCPT。使用BCG者治疗后的2年复发率均低于使用GEM、EPI、THP、HCPT及MMC者,而使用GEM者低于使用HC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年复发率的SUCRA依次为BCG、GEM、EPI、THP、MMC、HCPT。使用GEM者治疗后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低于使用EPI和MMC者,而使用BCG者治疗后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高于使用GEM、EPI、THP、HC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膀胱刺激征发生率的SUCRA依次为GEM、HCPT、THP、EPI、MMC、BCG。对于6种不同药物治疗NMIBC所引起的血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BCG治疗能降低术后NMIBC患者的1、2年复发率,但并不能降低膀胱刺激征和血尿的发生。GEM治疗在降低1、2年复发率的疗效仅次于BCG,但能有效预防膀胱刺激征及血尿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膀胱储尿期大脑功能连接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NOAB)患者膀胱储尿期大脑中枢控尿区域及其相关的功能连接。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就诊的NOAB患者。纳入标准:①存在明确的神经系统原发病(除外脑部疾病和脊髓发育异常),选择脊髓损伤(Asia评级C级)、能够随意排尿的患者,主诉为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症状;②记录3 d排尿日记,24 h排尿次数≥8次,残余尿量≤100 ml;③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排除标准:①有泌尿系肿瘤、结石、感染等疾病者;②不能进行MRI检查者;③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④留置导尿、膀胱造瘘者;⑤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扫描时,头部活动超过1.5 mm和1.5°。在受试者膀胱空虚时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脑部rs-fMRI扫描,第1次扫描后饮水500~1 000 ml,两次扫描间隔时间为20~40 min。采用MATLAB、SPM8、DPABI等数据处理、图像分析软件,分析两种状态下患者大脑血液灌注差异。rs-fMRI扫描的主要观察数据包括:①大脑兴奋区域和抑制区域;②激活区域峰值点坐标X、Y、Z值;③激活区域体积;④区域的关系连接情况。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rs-fMRI扫描中有明显激活的功能区域,做为感兴趣区域(ROI)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FC)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NOAB患者20例,年龄(30.2±4.3)岁,均为右利手。第1次扫描前检查所有受试者的残余尿量均<10 ml,排尿感评分为0分。第2次扫描前测量膀胱容量为(203.7±41.8)m1,排尿感评分为(7.1±0.5)分。NOAB患者储尿期,大脑兴奋性激活区域为左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抑制性激活区域为右侧中央前回。将此4个激活区域的峰值点做为ROI种子点进行全脑FC分析,发现控尿区域与额叶、顶叶、扣带回、颞叶、豆状核、岛叶、角回、海马旁回、中央前后回均存在相关性。结论:NOAB患者的脑激活区域主要在右侧额叶,抑制区域在右侧中央前回。NOAB患者额叶、中央回的兴奋及抑制性连接均有增加,岛叶的兴奋及抑制性连接明显减少,海马旁回兴奋及抑制性连接有所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d:YAG钬激光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联合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Nd:YAG钬激光下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ERBT)合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注射液(N-CWS)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行Nd:YAG钬激光ERBT联合N-CWS膀胱灌注治疗的48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7.0±9.5)min,留置导尿管时间为(6.7±1.7)d,病理报告显示肌层检出率为81.3%(39/48),随访时间为9~58个月,失访3例,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术后行N-CWS膀胱灌注治疗,灌注次数为(16±5)次。7例复发,总复发率为15.9%;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Nd:YAG钬激光ERBT联合N-CWS膀胱灌注治疗NMIBC具有切割精确、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不高于常规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