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道护理量化评估模式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探讨管道护理量化评估模式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均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管道护理,观察组术后实施量化评估模式管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1 w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 2)〕、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术后监测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置管时间、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1 w,两组SBP和DBP均有所下降,HR和SpO 2均有所上升,其中观察组SBP和DBP显著低于术前( P<0.05),对照组SpO 2显著高于术前( P<0.05);观察组管道堵塞、管道滑脱及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22%,对照组为1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8.89%)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 P<0.05);观察组护理态度、护理技巧、护理全面性及医生诊疗方面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应用管道护理量化评估模式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可明显降低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提升管道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美国军队航空医疗后送在颅脑战伤救治中的作用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现代战争中的常见损伤.在美国军队经历的近几场战争中,脑外伤一直是导致作战人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美国军队的航空医疗后送体系,经过多次战争的“磨炼”,可以在全球范围提供伤病员的专业医疗后送服务;配备重症航空医疗救护小组后,可将危重伤员安全、高效地运送到后方医疗机构.颅脑损伤伤员经航空医疗后送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缓解战地医院救治压力.应借鉴相关的经验,改进和完善我军的航空医疗后送队伍,进一步增强颅脑战创伤救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度颅脑外伤术后持续性昏迷患者的体位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颅脑外伤是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之一,尤其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往往病情危重,进展快、病死率高,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处于持续昏迷状态.术后持续昏迷状态的患者往往容易并发压疮[1]、吸人性肺炎[2]、下肢深静脉血栓[3]等并发症,加重病情,影响患者预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往往与患者的体位有关,因此,重度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的体位护理非常重要.目前,有关重度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的体位护理研究报道少见,经验不足.近年来笔者科室重症监护室(ICU)收治重度颅脑外伤术后持续性昏迷患者128例,在体位护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现总结如下,为该类患者的体位护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ICU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发生肾功能亢进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ICU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发生肾功能亢进(AR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2月在某院重症医学科(ICU)接受万古霉素常规剂量1 gq12h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ARC进行分组,ARC定义为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130 mL?(min?1.73 m2)-1,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ARC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ARC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102例危重症患者,36例(35%)出现ARC,较之非ARC患者,ARC患者更年轻,使用正性肌力药、发生脑外伤和SIRS的频率更高,SOFA评分和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更低.Logistic 回归显示,年龄(OR = 0.955,95%CI:0.925~0.987)、脑外伤(OR = 2.89,95%CI:1.003~8.327,)和SOFA评分(OR =0.687,95%CI:0.526~0.897)是ARC发生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1岁为ROC曲线切割点,曲线下面积(AUC)为0.714,敏感度61.1%,特异度74.2%;SOFA评分7分为ROC曲线切割点分,AUC为0.739,敏感度45.5%,特异度94.4%.结论:年龄≤51岁、SOFA评分≤7分和颅脑外伤的危重症患者发生ARC的风险较高,易引起万古霉素治疗浓度不足,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早筛查、早识别、早干预是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老年危重症患者急诊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的急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9556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5148例和成年组(18~59岁)4408例,比较两组性别、入院方式、就诊月份、急救技术、停留时间、住院科室、重点病种、转归等方面.结果 老年组女性占比明显高于成年组(P<0.05);老年组120入院人数明显低于成年组(P<0.05);老年组1~4月就诊急危重人数多(P<0.05),成年组6~11月就诊急危重人数多(P<0.05);老年组平均停留时间长,急救技术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脑梗死溶栓及心电监护人数多(P<0.05);成年组急诊手术和洗胃术人数多(P<0.05),两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电除颤、介入止血、吸氧及输液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需要住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及心血管内科人数多(P<0.05),成年组需要住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消化内科、普外科、内分泌科、心胸外科、创伤病房及其他科室人数多(P<0.05);老年组急诊科重点病种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及脓毒血症人数多(P<0.05),成年组消化道出血、急性中毒、急性严重创伤、重度颅脑外伤、主动脉夹层及急性脂源性胰腺炎人数多(P<0.05),两组急性心肌梗死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需要住院和留观后住院人数明显多于成年组(P<0.05),而留观和离院人数明显低于成年组(P<0.05),两组转院和死亡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科抢救室老年危重症多,需要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及呼吸机使用概率高,停留时间长及需住院人数多,住院科室以心脑血管科和呼吸科为主,应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全程优质护理联合呼吸道管理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预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颅脑外伤(Brain Injury)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患.近年来随着交通、建筑业等发展,使得颅脑外伤发生率愈发增长,其具有进展迅速、病情危重及高病死率等特点,由于头部受到严重损伤,影响到神经系统、呼吸中枢系统循环,使得多数患者伴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表现,甚至出现脑水肿、呼吸衰竭等症状,加大了临床治疗难度,并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优质护理是近年来临床通过优化并完善常规护理,并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得到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由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但尚无学者将优质护理联合呼吸道管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中.为此,本次研究对全程优质护理联合呼吸道管理应用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效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分析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84例颅脑外伤危重型患者,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情况及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运动能力、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76.2%,P<0.05;观察组发生2例并发症,占比4.8%,对照组发生8例并发症,占比19.1%,高于观察组,P<0.05;护理后,2组日常生活运动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颅脑外伤接受临床护理,可最大程度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MEWS在脑科危重症患者急诊手术护理中的病情及预后评估——评《颅脑创伤和脑科危重症治疗学(第2版)》
编辑人员丨2023/8/5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是一种简单的病情及预后评估系统,根据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身体意识进行综合评估,以快速、科学、便捷的方法进行分类.在临床中用于急诊患者,有效监控到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发生了变化,根据患者的病情波动进行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其中急性脑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症状之一,若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性,继而增加患者的致残或致死率.临床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急性脑外伤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后,也会出现认知或肢体等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给予急性脑外伤患者有效的干预,以改善其预后生活是临床护理的关键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