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心血管危重症伤病员航空医疗后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综述国内外心血管危重症伤病员航空医疗后送的发展现状,总结军队和民航相关经验,以期对我军心血管危重症伤病员的航空医疗后送实践提供借鉴。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 引用文献资料54篇。资料综合 军事人员突发心血管危重症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航空医疗后送可以将心源性休克、复苏后的心跳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危重伤病员尽快转运至上级医院,获得有效的紧急救治和后期康复治疗。目前军队(特别是美军)和民航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成功案例和理论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涉及法律法规、人员配置和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指导。结论:应加大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航空医疗后送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既要充分借鉴已有经验,又要考虑实际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指标体系。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指标体系。共遴选了22名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为0.87;第一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重要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380,二级指标重要性、可行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38、0.347,第二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重要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415 ,二级指标重要性、可行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57、0.354 。最终构建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指标体系,包含呼吸系统核心救护技术、循环系统核心救护技术、运动系统核心救护技术、其他系统核心救护技术4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结论: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的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能够为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的培训、考核等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内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伤病员航空医疗后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综述国内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伤病员航空医疗后送的现状,总结军队和民航相关经验,以期对我军ARDS伤病员的航空医疗后送实践提供借鉴。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引用文献资料39篇。资料综合:重症伤病员易发生ARDS,航空医疗后送可将其快速转运至上级医院,获得及时有效救治、提高生存率。但空运医疗后送时机舱内低压低氧、振动颠簸等特殊环境会对该类伤病员病情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途中需要实施密切监护措施并及时处置病情变化。目前外军(特别是美军)和民航已有较多成功的转运案例,航空医疗后送积累了一些经验并达成共识和标准化操作流程。结论:我军应进一步配置航空医疗后送相关硬件设施,组织训练专职化医护团队,整合民用航空资源,增加实践练兵机会;同时积极发展ARDS伤病员的航空医疗后送配套建设,进一步增强空军卫勤保障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2第十一届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国际会议综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2第十一届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国际会议于2022年12月3日在上海召开。本届会议以“新变革、新发展、新征程——航空医疗救援赋能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医疗、应急、航空等方面的9位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笔者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综述,涉及俄罗斯航空医疗后送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中国航空医疗救援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俄罗斯专家的演讲,生动展示了大国民用航空医疗救援的概貌与战略格局;而中国专家的演讲,除了政策解读外,主要聚焦同济大学东方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武汉亚心总医院以及中国台湾联合国际救援机构等航空医疗救援单位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救护型直升机院间转运重症患者36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直升机院间转运重症病例的经验,提高重症救护质量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广西航空医学救援培训基地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出诊任务记录单,汇总并分析任务受理及实施情况、疾病谱构成、转运前准备、机上医疗干预等情况。结果:①一般资料:共登记直升机院间转运请求168例,实际转运36例,成功35例,1例在飞机降落阶段发生心搏骤停,持续复苏至入院数小时后死亡。36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0.5(29.8,66.0)岁;平均转运时间(54.95±17.89)min,平均转运距离(205.74±74.68)km。②疾病谱:脑卒中11例(30.55%),创伤7例(19.45%),重症肺炎5例(13.89%),心脏及大血管疾病5例(13.89%),腹部急症5例(13.89%),其他疾病3例(8.33%)。③疾病严重程度:根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31例(占86.11%)为重症患者(≥15分);根据Hamilton早期预警评分(HEWS),19例(占52.78%)为急诊转运高风险(≥6分);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SS),6例(占创伤患者的85.71%)为严重创伤(≥16分)。④转运前准备:开通远程会诊,以掌握患者最新病情状态,特别是呼吸循环情况,必要时复查有关项目,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治,并对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针对性准备,如心电图(94.44%)、血气分析(94.44%)、颅脑CT(36.11%)等辅助检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72.22%)、深静脉置管(91.67%),胃管(86.11%)、尿管(88.89%)置入,镇静药物(38.89%)、血管活性药物(58.33%)和脱水降颅压药物(33.33%)的调整,骨折固定是否牢靠(11.11%)等。⑤机上医疗干预:所有患者均全程实施心电、血压、呼吸和血氧监测,使用呼吸机者及时调整参数(66.67%),使用微泵给药者及时调整用量(91.67%),其他还包括必要的镇静/镇痛药物使用(38.89%)、吸痰护理(75.00%),各类置入管道护理(气管插管或切开护理72.22%,留置尿管护理88.89%),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2.78%)等。结论:直升机转运服务对象以危重症患者为主,对机载医疗设备与救护技术要求高,亟待建立技术规范和人才培养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原创伤性脑损伤后送保障救治策略的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发生独特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创伤性脑损伤(TBI)伤情更为复杂,且高原地区交通条件不便、医疗设施配置限制,TBI患者往往无法得到及时规范的救治,常需限期后送至高原医疗中心甚至平原地区神经创伤救治中心,后送途中风险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预后。目前,我国西部高原地区TBI患者后送保障救治流程虽然经过多年实践完善,但与重症监护航空运输队(CCATT)后送保障系统相比仍有差距。因此,笔者从早期控制性治疗和及时安全后送等方面探讨高原TBI后送保障救治策略的相关问题,以期提高高原TBI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其神经功能预后和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空运中转医疗队配属航空兵场站医院保障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介绍空运中转医疗队配属航空兵场站医院3种保障模式,即空运中转医疗队独立开设空运医疗后送中转机构保障模式、空运中转医疗队与场站医院实施整建制融合式保障模式和空运中转医疗队组建模块化小分队支援式保障模式,并分析不同配属模式的利弊,为全军卫勤力量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医疗救护飞机检验模块运行机制的经验探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借助医疗救护飞机的性能优势,航空医疗救援可快速响应伤病员的医疗后送需求,并提供急需的空中医疗救护.我军医疗救护飞机具有检验项目覆盖广、方法学多样且技术集成度高等优点.在不断总结医疗救护飞机医学检验模块使用经验和有益做法的基础上,通过软硬件的持续改进升级、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和完善平战结合机制等措施,有望不断提高装备使用效益,并逐步推广应用到军民相关的基层医疗单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国际视野下空运医疗后送模拟训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回顾了世界范围内空运医疗后送的发展历程,通过查阅中、英文权威数据库文献,介绍了国际范围内空运医疗后送模拟训练研究的现状,并从模拟训练的内容、工具及环境设计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空运医疗后送模拟训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指出了对空运医疗后送模拟训练进行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将对战争或非战争环境下的空运医疗后送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直升机夜航医疗后送西沙地区重症脑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由于多样化军事行动及战时卫勤保障立体化的需求,救护直升机将在未来战时医疗后送、非战争军事行动及军民融合航空医疗后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沙地区海域环境复杂、高温高湿,再加上夜间气象条件复杂、海上参照物少等问题,增加了航空安全飞行的难度.2016年5月6日,某军队医院驻西沙医疗队在某飞行团协助下,成功实施了直升机夜航医疗后送西沙地区重症脑出血1例,其做法及经验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