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1年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18例25眼,平均年龄(14.4±1.3)岁。采用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术后随访1年,测量并分析术前与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值(K max)、最薄点角膜厚度(TCT)、角膜后表面高度值(PCE)、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变化。记录术眼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结果:患者UCVA(LogMAR)和BCVA(LogMAR)分别由术前的0.96±0.35和0.45±0.22提高至术后1年的0.84±0.33和0.34±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765、-4.843,均 P<0.01)。术前SE为(8.66±5.11)D,明显高于术后1年的(8.07±5.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53, P=0.003)。术前K max为(58.58±9.07)D,术后1年降至(56.25±9.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57, P<0.01);其中K max下降1 D以上的有17眼,占68%,变化在1 D以内的有6眼,占24%,增加1 D以上的有2眼,占8%。TCT由术前的(485.0±32.5)μm下降至术后1年的(475.3±35.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66, P<0.01)。术前与术后1年PCE和E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023, P=0.316; t=-1.424, P=0.167)。1眼术后2 d出现角膜周边无菌性浸润,经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后症状好转,预后良好,其余眼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结论: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XL治疗圆锥角膜的中期效果及术后RGPCL配适参数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患眼行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后1年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适配参数的改变。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自2018年5至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门诊接受快速CXL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41例(53只眼),其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年龄(20.46±4.15)岁。根据角膜最薄点厚度是否≥450 μm分为去上皮组(33只眼)和经上皮组(20只眼),分别采用去上皮术式和经上皮术式行CXL。术前及术后6周适配RGPCL并追踪配适情况至术后12个月。所有患眼术前和术后6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和角膜最薄点厚度,术前、术后6周和3、6、12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取平坦角膜曲率(Kf)、陡峭角膜曲率(Ks)及最大角膜曲率(Kmax)。采用 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6周时两组框架镜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及角膜最薄点厚度较术前无改变,但Kf、Ks及Kmax均增加( P均<0.05);至术后3个月两组Kmax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去上皮术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Kmax分别为(55.46±6.02)、(55.17±5.83)、(55.14±6.15)、(54.57±6.08)D,其中术后12个月下降显著,为(0.89±1.45)D( t=2.25, P=0.001);经上皮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Kmax分别为(59.43±8.98)、(57.97±8.79)、(58.19±8.37)、(56.94±7.19)D,术后3、6及12个月均下降显著,且降幅更大,分别为(1.46±2.09)、(1.25±1.82)、(2.49±3.64)D( t=3.12,3.06,3.50; P=0.006,0.006,0.007)。术后两组RGPCL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及直径均无改变,但RGPCL基弧均减小,去上皮组减小0.07 mm而经上皮组减小0.13 mm( P均<0.05);另外,去上皮组术后抬边翘设计10只眼,较术前8只眼增加,而经上皮组术前(7只眼)较术后(4只眼)减少。环曲面边翘设计眼两组均较术前增多,去上皮组术前为2只眼,术后增加至3只眼,经上皮组术前为1只眼,术后增加至4只眼。两组术后6及12个月时RGPCL配适可接受率均较术后6周增加。 结论:圆锥角膜患眼行CXL术后6周,角膜略变凸后逐渐恢复并变平,经上皮术式效果更好;术后6周配适RGPCL的基弧较术前变陡,边翘环曲面设计需求增加,但抬边翘设计两种术式变化不同;RGPCL于术后1年仍可良好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不同曲率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治疗不同曲率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共78例(78眼)圆锥角膜的临床资料。每例任选1眼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最大角膜曲率值(K max)≥55,共39例(39眼);B组患者K max<55,共39例(39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核黄素/UV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 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762, P=0.007)。两组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199, P=0.00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44, P=0.018)。术后B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高,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较低。 结论:去上皮CXL治疗K max<55的圆锥角膜患者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角膜胶原交联技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角膜胶原交联技术(CXL)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至6月行CXL或屈光手术联合CXL者62例(84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圆锥角膜42例(46只眼),采用核黄素及紫外线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薄角膜及高度近视20例(38只眼),进行角膜屈光手术联合CXL。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发症并进行对症治疗。结果:随访期末,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由术前的0.95±0.36和0.43±0.21,提高至0.82±0.33和0.31±0.22( t=8.668,8.471;均 P<0.05),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值下降(2.65±2.49)D,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78, P<0.05)。安全性指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05±0.03、有效性指数(术后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01±0.02。术后并发症:圆锥角膜46只眼中,术后发生高眼压4只眼、角膜上皮延迟愈合2只眼、边缘性角膜浸润1只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1只眼;联合手术38只眼中术后发生边缘免疫性角膜炎1只眼、短期类圆锥角膜改变1只眼。各种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或减轻。 结论:临床上CXL首选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联合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薄角膜以及高度近视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去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对近视眼角膜屈光术后角膜扩张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去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近视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扩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的近视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扩张的患者12例22眼,患者均行去上皮快速CXL。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测受试者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Topcon全自动综合验光仪测量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度;采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前表面平均曲率(Km)、后表面Km、前表面对称指数(SIf)、角膜后表面对称指数(SIb)、最薄点角膜厚度(TCT)、总像差、总高阶像差、慧差、三叶草像差、球差;采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角膜交联分界线深度;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测量仪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性反应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结果:所有受试者中接受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者2例3眼,占13.64%,准分子激光角膜厚位磨镶术者10例19眼,占86.36%。去上皮CXL术后12个月UCVA(LogMAR)、BCVA(LogMAR)、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45±0.31、0.12±0.15、(-2.11±1.67)D和(-3.12±2.31)D,明显优于术前的0.61±0.42、0.24±0.23、(-2.83±2.39)D、(-3.60±2.6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54、4.956、-3.728、-2.742,均 P<0.05)。术后12个月角膜前表面Kmax、前表面Km、SIf分别为(48.37±5.80)、(41.49±3.04)、(5.36±4.07)D,明显低于术前的(49.61±5.97)、(41.66±2.97)、(5.85±4.1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49、2.278、2.719,均 P<0.05)。术前与术后12个月球镜度、后表面Km、SIb、TCT、总像差、总高阶像差、慧差、三叶草像差、球差、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个月4例8眼出现0.5~2级haze,经过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点眼冲击治疗后,术后3个月复查haze均减退或消失,未出现UCVA及BCVA下降。术后1个月6例11眼在角膜基质平均深度(285.40±51.61)μm处查见明显角膜交联分界线。 结论:去上皮快速CXL能显著提高近视屈光术后角膜扩张患者术后视力,减少角膜散光,降低角膜曲率,有效阻止角膜扩张进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圆锥角膜不同交联方法术后基质分界线发生特点及其对交联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早期圆锥角膜接受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胶原交联术(CXL)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基质分界线的特点,并分析基质分界线对交联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69例69眼,所有患者均行CXL治疗,其中经上皮交联组21眼,去上皮交联组48眼;5.4 J能量组25眼,7.2 J能量组44眼。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4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角膜基质交联反应(基质分界线)的形态及变化特点;记录角膜最薄处厚度(TCT)、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角膜最大曲率(Kmax)等的变化。结果:术后出现基质分界线占63.77%(44/69),未出现基质分界线占36.23%(25/69)。去上皮交联组出现基质分界线占79.17%(38/48),明显高于经上皮交联组的28.57%(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186, P<0.01);5.4 J能量组出现基质分界线占72.00%(18/25),7.2 J能量组占56.80%(25/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65, P=0.302)。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基质分界线于术后1~2周时出现,1个月时逐渐汇聚、增强;2~3个月后基质分界线开始变得弥散、边界模糊,并逐渐变淡;4个月时基质分界线基本消失。基质分界线深度可达141~423 μm,平均(263.44±84.22)μm。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交联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激活,反光增强,胶原纤维纵横伸展并相互交错,纤维排列呈网状。术后4个月,TCT由术前的(458.69±38.28)μm降至(443.86±36.5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05, P<0.001);有基质分界线组与无基质分界线组术后TCT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84, P=0.100)。术后4个月所有术眼UCVA由术前的0.74±0.37提高至0.6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09, P=0.039);手术前后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06, P=0.319)。有基质分界线组与无基质分界线组术后UCVA和BCVA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065, P=0.949; t=0.346, P=0.730)。手术前后所有患者K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50, P=0.950);有基质分界线组和无基质分界线组术后Kmax变化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9, P=0.464)。去上皮交联组术后TCT变化量明显大于经上皮交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5, P=0.008),2个组间术眼术后UCVA、BCVA和Kmax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明显角膜瘢痕、感染性角膜炎、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 结论:圆锥角膜CXL术后出现基质分界线可能是交联反应深度的标志;去上皮手术方式术后更容易出现基质分界线;2种角膜胶原交联模式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圆锥角膜不同交联方法术后基质分界线的发生与否对交联效果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薄圆锥角膜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评估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A-CXL)治疗过薄圆锥角膜(去上皮后角膜厚度小于400 μ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09/2020-12于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治疗圆锥角膜患者46例74眼.根据术前最薄点角膜厚度(TCT)分为两组:TCT为400-<450 μm的患者行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A-CXL 16例20眼,手术方法为做带蒂角膜上皮瓣并掀开,等渗核黄素滴眼,将角膜上皮瓣重新恢复后,进行紫外线照射,照射结束后,刮除角膜上皮瓣.TCT≥450 μm的患者行去上皮A-CXL手术30例54眼.随访12 mo,收集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Sirius 三维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结果.结果:术后12 mo,带蒂角膜上皮瓣A-CXL组患者Kmax较术前无差异(P>0.005),去上皮A-CXL组患者Kmax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5).两组术后12 mo BCVA(LogMAR)、角膜前后表面曲率(K1、K2)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05).两组各指标术后12 mo与术前变化量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A-CXL对于TCT为400-<450 μm圆锥角膜患者安全可行,与去上皮A-CXL手术控制圆锥角膜进展的趋势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去上皮与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长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去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术(ACXL)和跨上皮A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8月到2021年10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进行ACXL治疗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53例(61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30例(32只眼),女性23例(29只眼);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4.3±6.9)岁.依据所行ACXL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去上皮组(31只眼)和跨上皮组(30只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时最佳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角膜散光(CA)、角膜前表面平坦子午线曲率(K1)、角膜前表面陡峭子午线曲率(K2)、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角膜后表面曲率(PCC)、角膜最薄点厚度(TCT)及交联手术失效率.UCVA、BCVA、TCT、K1、K2、Kmax、PCC、CA及SE等均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术前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多样本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手术失效率以眼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术后24 个月时去上皮 ACXL 组的 UVCA、BCVA、SE、CA、K1、K2、Kmax、PCC 及 TCT 分别为(0.83±0.36)最小分辨角度的对数视力(logMAR)、(0.20±0.15)logMAR、(-8.84±4.20)D、(-3.38±2.14)D、(44.85± 1.74)D、(48.16±2.27)D、(49.86±10.51)D、(-6.89±0.48)D 及(456.80±33.69)μm;跨上皮 CXL 组患者分别为(1.01±0.46)logMAR、(0.33±0.66)logMAR、(-7.78±6.19)D、(-2.67±2.34)D、(46.63±3.40)D、(49.59±3.54)D、(55.92±7.69)D、(-7.15±0.55)D 及(442.93±34.49)μm.两组患者UVCA、BCVA、SE、CA、K1、K2、Kmax、PCC及TCT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各时间交互作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交互=0.56,0.80,0.84,0.32,0.59,1.70,1.07,0.31,1.93;P>0.05);两组患者BCV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27,P<0.05);去上皮ACXL组CA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P<0.05);去上皮ACXL组各时间点K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6,P<0.05);去上皮ACXL组各时间点K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56,P<0.05);去上皮ACXL组各时间点T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72,P<0.05).去上皮ACXL组和跨上皮ACXL组术后手术失效率分别为2只眼(6.45%)和6只眼(20.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观察发现去上皮ACXL和跨上皮ACXL对稳定圆锥角膜形态和控制圆锥角膜进展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去上皮ACXL术对稳定角膜最薄点厚度大于400 μm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角膜曲率及散光方面明显优于跨上皮ACX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去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研究去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04/2021-12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眼科医院行去上皮快速CXL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32例43眼.于术前及术后1、3、6mo行裂隙灯、眼压、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内皮镜、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和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Corvis ST检查,记录手术前后角膜情况、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数、角膜最大曲率(Kmax)、角膜厚度最薄点(TCT)、前后表面K1、K2值、矫正眼内压(bIOP)、第一次压平时间(AlT)、第一次压平长度(A1L)、第一次压平速度(A1V)、第二次压平时间(A2T)、第二次压平长度(A2L)、第二次压平速度(A2V))、最大形变幅度(HCDA)、最大形变曲率半径(HCR)、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HCPD)、第1次压平时角膜硬度(SP-A1))值.结果:术前、术后 6mo UCVA(LogMAR)(1.06±0.49、0.78± 0.39)和 BCVA(LogMAR)(0.48±0.34、0.38±0.29)比较均有差异(P<0.05),角膜内皮细胞比较无差异(2917.39± 288.38 vs 2959.19±336.27cells/mm2,P=0.477).手术前后Kmax、TCT、前表面K1、K2值、后表面K1值比较均有差异(P<0.05),且均在术后1mo升高,术后3mo后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后表面K2值比较无差异.手术前后A1T、HCPD、SP-A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L、A1V、A2T、A2L、A2V、HCDA、HCR、bIOP 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去上皮快速CXL在术后6mo内能够阻止进展期圆锥角膜进展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过程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6~8周龄雄性SPF级C57B L/6小鼠80只,制作腐皮镰孢菌性角膜炎模型,其中40只用于角膜真菌活性的检测,40只用于疗效观察,均以左眼为实验眼.角膜真菌活性的检测中将4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不接种菌丝)、模型对照组、去上皮组(造模后刮除角膜上皮)和交联治疗组(去上皮联合交联治疗),各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3d用裂隙灯显微镜对术眼角膜炎症进行评分,并行角膜组织的载菌量计数.交联疗效观察实验中,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接种菌丝)、模型对照组、去上皮组和交联治疗组(去上皮联合交联治疗).4个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连续7d行裂隙灯显微镜下术眼角膜炎症评分及眼前节数码照相.造模后14d,裂隙灯显微镜下对术眼角膜炎症单项评分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炎症细胞计数.结果 造模后交联治疗组小鼠角膜载菌量最低,各组角膜载菌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7,P=0.00),交联治疗组角膜载菌量平板计数与角膜炎症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23,P=0.043).交联治疗组各时间点小鼠的角膜炎症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3个组间和不同时间点角膜炎症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4.44,P=0.00;F时间=17.49,P=0.00).造模后14d,去上皮组和交联治疗组小鼠角膜病灶面积和溃疡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角膜水肿,部分角膜基质溶解坏死,去上皮组于造模后角膜炎症表现较轻.交联治疗组小鼠角膜炎症反应最轻微,造模后7d角膜炎症接近痊愈.假手术组角膜基质内细胞很少;模型对照组基质增厚,基质内炎症细胞增多,可以确认的中性粒细胞占基质所有细胞总数的73.65%;去上皮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9.33%;交联治疗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1.29%.结论 CXL可以有效抑制小鼠角膜真菌活性,减轻真菌诱导的角膜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