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HIV检测模式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互联网+”HIV检测模式在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为“互联网+”HIV检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访问过“互联网+”HIV检测平台≥1次的MSM为研究对象,收集平台访问情况、自检试剂申领数量、申领对象一般情况和满意度评价,并分析影响自检结果回传的相关因素。结果:截至2020年12月31日,累计共有132 267人次访问了该平台,申领HIV自检试剂3 511人次,HIV检测结果回传率为92.2%(3 237/3 511),初筛HIV阳性率为2.4%(69/2 855),初筛HIV阳性者接受确证检测比例为86.7%(52/60)。申请对象以年龄≤30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和寻找性伴主要方式为互联网/交友软件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研究对象HIV检测结果回传率较高的因素包括重复申领试剂( OR=3.50,95% CI:2.10~5.83)、申请时押金为50元( OR=2.55,95% CI:1.33~4.89)、月均收入1~3 000元( OR=1.54,95% CI:1.05~2.28)或无收入( OR=1.71,95% CI:1.20~2.42)和寻找性伴的主要场所为互联网/交友软件( OR=1.49,95% CI:1.13~1.95)。研究对象对该互联网平台的满意度为99.5%(217/218)。 结论:“互联网+”HIV检测模式在MSM干预工作中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多渠道推广,可扩大HIV检测覆盖面,促进HIV感染者的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角膜地形图的大小光斑序贯照射跨上皮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两种不同直径紫外光斑序贯照射的基于角膜地形图的个性化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G-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常规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E-CXL)相比较。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募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完成期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住院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TG-CXL组和TE-CXL组并行相应手术。其中,TE-CXL组以角膜中央为中心点采用直径9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7.2 J/cm 2,辐照度45 mW/cm 2);TG-CXL组在以TE-CXL组同样参数完成基础照射后,再以圆锥锥顶为中心点加用直径6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3.6 J/cm 2,辐照度9 mW/cm 2)。在术前和术后3、6及12个月时进行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 结果:共纳入患者66例,两组各33例(33只眼),年龄(23.0±3.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K max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患者术后第1天时疼痛评分为(2.21±0.45)分,高于TE-CXL组的(1.32±0.33)分( P<0.05),之后两组症状均迅速减轻。术后1和2 d时,TG-CXL组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4.15±0.83,2.21±0.60)均高于TE-CXL组(1.76±0.56,0.85±0.51, P<0.001),但术后3 d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TG-CXL组在术后3、6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1±0.15、0.22±0.16和0.22±0.16,均优于TE-CXL组(0.32±0.15、0.34±0.15和0.3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裸眼视力在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 P<0.05),但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球镜度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柱镜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K max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 P<0.001),但TE-CXL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TG-CXL的K max分别为(56.12±3.77)和(55.98±3.79)D,TE-CXL组则为(57.59±4.45)和(57.74±4.45)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点K1、K2、角膜最薄点厚度、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非接触眼压的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内,AS-OCT均可见两组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其中,TG-CXL组绝大部分患者在中央及旁中央角膜浅中层基质可见“分界线”,呈连续的界限清晰的高信号弧形线状结构,中央区分界线较深而中周部较浅;而TE-CXL组仅少部分患者可见分界线,结构模糊且局部不连续,中央区与中周部角膜的分界线深度基本一致。共聚焦显微镜下,TG-CXL组术后所有时间点的角膜浅层和中层基质均存在明显的网格状交联结构,基质细胞纤维直径显著增粗,纤维间连接紧密且数量增加;TE-CXL组在术后12个月时浅层基质的交联结构已较前明显减少,且在中层基质无交联征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角膜感染、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特点进行大小光斑序贯照射的个性化角膜胶原交联术对成人圆锥角膜具有明显的屈光改善效应,且安全性良好。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直径的紫外光斑进行角膜胶原交联是当前国内开展屈光性交联的良好技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HUCB-PRP)的海藻酸钠-明胶(AG)生物墨水(称为HUCB-PRP-AG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及该生物墨水的三维打印组织治疗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含体积分数2.5%、5.0%、10.0%HUCB-PRP的HUCB-PRP-AG生物墨水,分别命名为1P-AG、2P-AG、4P-AG。取AG、1P-AG、2P-AG、4P-AG,观察室温下外观,采用旋转流变仪检测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利用以上4种生物墨水分别进行三维生物打印并观察打印组织外观(后续使用交联后打印组织),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Transwell小室内用HUVEC专用培养基共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3);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用DMEM培养基培养12、24、48 h,进行干燥称重并计算降解率(样本数为3);将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培养0.5、24.0、48.0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样本数为5)。取16只6~8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创面仅覆盖医用水胶体敷料的常规对照组和另予HUCB-PRP滴加的HUCB-PRP组、AG打印组织覆盖的AG组、4P-AG打印组织覆盖的4P-AG组(每组4只),观察每组3只裸鼠伤后4、8、14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每组剩余裸鼠伤后8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CD31阳性新生血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在室温下,AG、1P-AG、2P-AG、4P-AG均呈半透明液态;AG为淡黄色,1P-AG、2P-AG、4P-AG均为淡红色但颜色依次逐渐加深。在温度10 ℃和剪切率0.1~10.0 s -1范围内,AG、1P-AG、2P-AG、4P-AG的黏度均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减小;在温度10 ℃和角频率1~100 rad/s范围内,4种生物墨水的储能模量均大于损耗模量。4种生物墨水打印组织的分辨率与形态均相近。与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分别为0.885±0.030、1.126±0.032、1.156±0.045,均明显高于与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的0.712±0.019( P<0.01);与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均明显高于与1P-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 P<0.01)。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12、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AG打印组织( P<0.01);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4P-AG打印组织培养12 h的降解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2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0.5、24.0、48.0 h,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1P-AG和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低于4P-AG打印组织( P<0.01)。常规对照组与HUCB-PRP组裸鼠伤后8 d创面较伤后4 d干燥且缩小,HUCB-PRP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较常规对照组缩小且无结痂;AG组、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上打印组织明显降解且创面无明显渗出,伤后8 d创面明显上皮化且缩小,伤后14 d创面无结痂;4P-AG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完全上皮化。与常规对照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明显降低( P<0.05),HUCB-PRP组、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及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与HUCB-PRP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8 d及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降低( P<0.01),AG组裸鼠伤后14 d及4P-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AG组( P<0.01)。伤后8 d,常规对照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HUCB-PRP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丰富新生微血管以及较多CD31阳性新生血管,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4P-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大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大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 结论:HUCB-PRP-AG生物墨水具备良好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其三维打印组织可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化,加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过敏患者总IgE水平分布及与过敏原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过敏患者总IgE水平分布特征及与过敏原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过敏患者1 4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总IgE,以总IgE>60 kU/L为总IgE升高。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使用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欧蒙印迹体外半定量法检测血清或血浆各过敏原的特异性抗体IgE。结果:1 417例过敏患者中,总IgE升高617例(43.54%),总IgE正常800例(56.46%);存在变应性749例(52.86%),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为尘螨[38.72%(218/563)],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花生[24.01%(109/454)]。总IgE和嗜酸粒细胞正常且无变应性患者占19.20%(272/1 417)。总IgE升高患者男性比例、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吸入过敏原过敏总指数、非吸入过敏原过敏总指数、阳性过敏原数量、总阳性指数和平均阳性指数明显高于总IgE正常患者,年龄明显低于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总IgE<60 kU/L(总IgE正常)800例,总IgE 60~499 kU/L(总IgE轻度升高)487例,总IgE 500~999 kU/L(总IgE中度升高)78例,总IgE≥1 000 kU/L(总IgE重度升高)52例。总IgE重度升高患者和总IgE中度升高患者男性比例和年龄明显大于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IgE重度升高患者复合过敏率明显高于总IgE中度升高患者、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73.08%(38/52)比60.26%(47/78)、38.40%(187/487)、17.00%(13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和阳性过敏原数量均随着总IgE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IgE中度升高患者尘螨/粉尘螨过敏明显多于总IgE重度升高患者、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总IgE正常不能排除过敏性疾病。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总IgE升高。总IgE ≥1 000 kU/L的患者应当警惕复合过敏可能。总IgE>500 kU/L的患者总IgE不再与单项过敏程度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联合不规则角膜激光切削术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如今圆锥角膜的诊疗理念不断更新,人们不仅关注于如何延缓圆锥角膜进展,也在努力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随着准分子激光和飞秒激光技术在眼科的应用,角膜胶原交联术联合不规则角膜准分子激光切削术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圆锥角膜治疗的新策略。然而已逐渐变薄的圆锥角膜患眼是否可再进一步行准分子激光切削、该方案两种手术同期和分期执行孰优孰劣等关键问题尚无定论,本文基于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论述,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提供指导。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51-25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例高危行为献血者HIV感染的追踪检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无偿献血者,男性,26岁,未婚,大学本科,初次献血,2021年5月1日通过交友软件结识网友并在无任何保护措施下发生男男同性性行为,2021年5月18日隐瞒高危行为史参加单位组织的团体献血,经体检、初筛合格后捐献全血300 mL。留样管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IV抗体,采用两种不同厂家试剂检测,试剂1(厦门英科新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代试剂)检测S/CO值为0.05,无反应性,试剂2(法国伯乐公司,4代试剂)检测S/CO值为1.79,低值反应性,胶体硒法(美国雅培公司)阴性,核酸检测(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HIV RNA混样检测 Ct值为23.9,单人份检测 Ct值为21.0,蛋白印迹试验(WB)法(上海英旻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HIV抗体无条带,结果报告为"HIV抗体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乙酰转移酶10参与结直肠癌铁死亡抵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N-乙酰转移酶10(NAT10)对Erastin诱导结直肠癌(CRC)细胞铁死亡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使用公共数据库明确NAT10在CRC中的表达及其与Erastin利用度的关系;应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探索Erastin对NAT10 mRNA表达的影响;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NAT10抑制剂Remodelin联合Erastin对CRC细胞SW620活力的影响。构建NAT10稳转敲低细胞株,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敲减效率成功后,进行RNA-Seq和ac4C-RNA-Seq的测序,分析与对照组比较,NAT10敲低组出现ac4C修饰水平降低和mRNA表达水平下降的基因,再和铁死亡抑制因子集取交集,最后筛选出NAT10调控铁死亡的潜在下游靶基因。RT-qPCR或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和NAT10敲低组或Remodelin处理细胞中的转录调节因子核蛋白1(NUPR1)表达水平,验证NAT10对NUPR1的调控作用。两组间比较采取 t检验。 结果:NAT10表达越高,Erastin的药物利用度越低( R=-0.16, P<0.05),SW620细胞Erastin作用组响应性升高(1.440±0.035比1.000±0.096, t=-7.423, P<0.05),Remodelin+Erastin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Erastin组(0.293±0.017比0.906±0.048, t=60.680, P<0.05)。通过铁死亡抑制剂Fer-1干预实验,Fer-1+Erastin+Remodelin细胞组比Erastin+Remodelin组比较,细胞活力出现下降(0.489±0.011比0.412±0.036, t=3.599, P<0.05)。成功构建NAT10稳转敲减细胞系(1.105±0.065比0.309±0.104, t=11.220, P<0.05),测序结果联合铁死亡数据库抑制基因集筛选出NUPR1是NAT10调控铁死亡的下游潜在靶基因。公共数据库证实NAT10与NUPR1呈明显正相关( R=0.40, P<0.05)。RT-qPCR证实NUPR1的mRNA表达在NAT10敲低组中低于对照组(0.087±0.007比0.198±0.005, t=20.758, 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用Remodelin抑制NAT10表达后,NUPR1在SW480和SW620实验组中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SW480:0.611±0.175比1.245±0.350, t=6.267, P<0.05;SW620:0.745±0.230比1.201±0.343, t=6.826, P<0.05)。 结论:结肠癌SW620细胞系中NAT10在Erastin作用下响应性升高,NUPR1可能作为其潜在靶基因介导铁死亡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合成活性氧响应性交联剂N1-(4-溴苄基)-N3-(4-溴苯基)-N1,N1,N3,N3-四甲基丙烷-1,3-二胺(TSPBA),混合相应成分制成聚乙烯醇-TSPBA(PVA-TSPBA)微针、PVA-ε-聚赖氨酸(ε-PL)-TSPBA微针、PVA-TSPBA-透明质酸钠(SH)微针、PVA-ε-PL-TSPBA-SH微针。将PVA-TSPBA微针分别置于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观察浸泡0(即刻)、3、7、10 d微针降解情况,表示其活性氧响应性。将用含过氧化氢的LB培养基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与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各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下同)以及与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共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培养24 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计算细菌相对存活率(样本数为3)。将对数生长期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生长周期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培养24 h,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毒性,样本数为6)。取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种微针形貌,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2种微针机械性能(以临界力表示,样本数为6)。取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PVA-TSPBA组与PVA-TSPBA-SH组(每组3只),用相应微针垂直按压背部皮肤1 min后,观察按压完成后0、10、20 min皮肤情况。另取3T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单纯5.0 g/L ε-PL组,用含5.0 g/L 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浸提液培养的5.0 g/L ε-PL+SH组,CCK-8法检测并计算培养24、48、72 h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6)。取18只BALB/c小鼠,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分为无菌敷贴组、0 g/L ε-PL+SH组与5.0 g/L ε-PL+SH组(每组6只),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滴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制成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0 g/L ε-PL+SH组、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覆盖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后,3组小鼠创面均外覆无菌手术敷贴。于伤后0、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伤后12 d,取创面及创缘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上皮生长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法。 结果: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置于含过氧化氢PBS中的PVA-TSPBA微针逐渐溶解并于浸泡10 d完全降解,置于单纯PBS中的PVA-TSPBA微针仅发生溶胀而未溶解。培养24 h,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未见生长,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未见生长;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1)。培养24 h,空白对照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组间细胞相对存活率相近( P>0.05)。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均呈四棱锥形,排列整齐,其中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更立体、棱角更分明。PVA-TSPBA-SH微针的临界力明显高于PVA-TSPBA微针( Z=3.317, P<0.01)。PVA-TSPBA-SH组小鼠按压完成后0 min微针穿透皮肤,10 min后针孔部分消失,20 min后针孔完全消失;PVA-TSPBA组微针未能穿透小鼠皮肤。培养24、48、72 h,5.0 g/L ε-PL+SH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或 P<0.01)。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缓慢,渗出较多;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前期与无菌敷贴组相近,后期较无菌敷贴组加快,渗出中等;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较另2组快,渗出不多。5.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0.6±4.2)%、(64.3±4.1)%、(95.8±2.4)%,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的(20.4±2.7)%、(38.9±2.2)%、(59.1±6.2)%与0 g/L ε-PL+SH组的(21.6±2.6)%、(44.0±1.7)%、(82.2±5.3)%( P<0.01);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 P<0.05或 P<0.01)。伤后12 d,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几乎完全上皮化且炎症细胞浸润较少,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未见明显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基于TSPBA、聚乙烯醇、ε-PL及SH制备的复合微针可顺利刺穿小鼠皮肤并能通过缓慢响应创面中的活性氧从而溶解释放抗菌物质,抑制创面细菌定植,促进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母亲唾液催产素水平与喂养方式和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不同喂养方式、情绪状态与母亲哺喂过程中唾液催产素(oxytocin,OT)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1—12月在我国重庆、柳州、大连、杭州4所妇幼保健院进行招募,纳入153对3月龄婴儿及其母亲。在母亲给婴儿喂养的前5 min、喂养中5 min和喂养后10 min,分别采集母亲的唾液样本。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估母亲情绪状态,依据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通过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唾液催产素的ELISA测定,使用线性内插法对3个时点测量的OT水平进行转换。以相对于地面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with respect to ground,OTAUCG)表示母亲喂养期间的唾液OT总浓度。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探讨不同喂样方式、情绪状态与母亲哺喂过程中唾液OT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喂养方式与母亲情绪交互作用不显著( F=2.440, P=0.120),母亲情绪主效应不显著( F=0.380, P=0.539),喂养方式主效应显著( F=3.350, P=0.021)。进一步分析显示,纯母乳喂养下的OTAUCG[(151 561.47±75 738.11)pg/mL]高于人工喂养[(122 269.03±65 029.8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情绪正常母亲的OTAUCG水平[(146 106.37±75 106.76)pg/mL]与抑郁情绪母亲的OTAUCG水平[(129 079.56±67 565.87)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2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对母亲唾液OT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 β=-0.211, t=-2.513, P=0.013)。 结论:喂养方式是母亲唾液OT水平的影响因素,纯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母亲OT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XL治疗圆锥角膜的中期效果及术后RGPCL配适参数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患眼行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后1年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适配参数的改变。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自2018年5至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门诊接受快速CXL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41例(53只眼),其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年龄(20.46±4.15)岁。根据角膜最薄点厚度是否≥450 μm分为去上皮组(33只眼)和经上皮组(20只眼),分别采用去上皮术式和经上皮术式行CXL。术前及术后6周适配RGPCL并追踪配适情况至术后12个月。所有患眼术前和术后6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和角膜最薄点厚度,术前、术后6周和3、6、12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取平坦角膜曲率(Kf)、陡峭角膜曲率(Ks)及最大角膜曲率(Kmax)。采用 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6周时两组框架镜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及角膜最薄点厚度较术前无改变,但Kf、Ks及Kmax均增加( P均<0.05);至术后3个月两组Kmax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去上皮术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Kmax分别为(55.46±6.02)、(55.17±5.83)、(55.14±6.15)、(54.57±6.08)D,其中术后12个月下降显著,为(0.89±1.45)D( t=2.25, P=0.001);经上皮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Kmax分别为(59.43±8.98)、(57.97±8.79)、(58.19±8.37)、(56.94±7.19)D,术后3、6及12个月均下降显著,且降幅更大,分别为(1.46±2.09)、(1.25±1.82)、(2.49±3.64)D( t=3.12,3.06,3.50; P=0.006,0.006,0.007)。术后两组RGPCL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及直径均无改变,但RGPCL基弧均减小,去上皮组减小0.07 mm而经上皮组减小0.13 mm( P均<0.05);另外,去上皮组术后抬边翘设计10只眼,较术前8只眼增加,而经上皮组术前(7只眼)较术后(4只眼)减少。环曲面边翘设计眼两组均较术前增多,去上皮组术前为2只眼,术后增加至3只眼,经上皮组术前为1只眼,术后增加至4只眼。两组术后6及12个月时RGPCL配适可接受率均较术后6周增加。 结论:圆锥角膜患眼行CXL术后6周,角膜略变凸后逐渐恢复并变平,经上皮术式效果更好;术后6周配适RGPCL的基弧较术前变陡,边翘环曲面设计需求增加,但抬边翘设计两种术式变化不同;RGPCL于术后1年仍可良好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