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PDSCLs)与单焦框架眼镜、单焦角膜接触镜(SVCLs)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使用中文检索关键词近视、角膜接触镜、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眼轴、屈光不正和相关自由术语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和维普网(VIP)等数据库,使用英文检索关键词myopia、contact lens、children、adolescents、myopia progression、axial length、refractive error和相关英文自由术语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收集数据,纳入将佩戴PDSCLs者作为试验组、佩戴单焦框架眼镜或SVCLs者作为对照组来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采用RCTs的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本研究的评级指标为2个组间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差异,合并效应量以加权均数差(WMD)和95%置信区间( CI)表示。采用 I2检验评估各研究的异质性。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比较采用 Z检验。将附加度数≤+2.00 D、低像差、低焦深量的试验数据分配至低中附加组,附加度数>+2.00 D、高像差、高焦深量的试验数据分配至高附加组,采用亚组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附加值PDSCLs对近视的控制效果。 结果:共检索到378项研究,最终纳入10项高质量的RCT研究,共14组数据纳入Meta分析。纳入文献中受试者年龄6~18岁,随访时间10~36个月,包括试验组808例和对照组837例。其中有2项交叉试验研究未设置洗脱期,故仅纳入其首次干预后的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屈光度变化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22 D,95% CI:0.15~0.30, Z=5.65; P<0.05);试验组眼轴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10 mm,95% CI:-0.12~-0.09, Z=12.28; 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低中附加亚组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WMD分别为0.21 D(95% CI:0.10~0.31)和-0.10 mm(95% CI:-0.13~-0.08)。高附加值亚组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WMD分别为0.26 D(95% CI:0.13~0.38)和-0.13 mm(95% CI:-0.15~-0.10)。 结论:与单焦框架眼镜或SVCLs相比,PDSCLs可更有效地减缓儿童的近视进展,且PDSCLs附加度数较高时,减缓近视进展的效果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眼弓蛔虫病(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T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描激光检眼镜(SLO)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为25、26、26只眼。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57.5%,23/40),女性17例(42.5%,17/40);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8岁者30例(75.0%,30/40),年龄(9.60±0.60)岁;≥18岁者10例(25.0%,10/40),年龄(34.60±4.52)岁。长住农村地区33例(82.5%,33/40);有犬、猫接触史27例(67.5%,27/40)。40只眼中,周边肉芽肿型(周边型)、后极部肉芽肿型(后极型)、类似眼内炎的玻璃体混浊型(混浊型)、混合型,分别为18(45.0%,18/40)、11(27.5%,11/40)、6(15.0%,6/40)、5(12.5%,5/40)只眼。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药物和(或)手术治疗。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给予手术、药物治疗分别为17、11只眼;混浊型5只眼,仅给予药物治疗。40例患者中,33例患者参与随访;治疗后随访时间(18.78±9.44)个月。观察患眼BCVA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行 χ2或Fisher's检验。 结果:首诊时,患眼BCVA光感~0.6,其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20、13、7只眼。晶状体后玻璃体前界膜增厚24只眼(60.0%,24/40),玻璃体分层样混浊27只眼(67.5%,27/40),周边部/后极部肉芽肿22只眼(55.0%,22/40)。行CDFI检查的25只眼中,玻璃体可见特征性分层样或弥漫性混浊14只眼(56.0%,14/25)。行FFA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15只眼(57.7%,15/26),病灶处片状无灌注区。行OCT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分别为8(30.8%,8/26)、5(19.2%,5/26)、2(7.7%,2/26)只眼。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混浊型5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中,行手术治疗的17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8, P<0.05);仅行药物治疗的11只眼,BCVA不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94, P>0.05)。 结论:OT患者以儿童多见;视网膜肉芽肿、晶状体后灰白色增生膜或玻璃体分层样混浊具体一定特征性;OT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配戴后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其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儿童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前后角膜屈光力分布情况,并分析戴镜后角膜屈光力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就诊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并完成1年随访的8~14岁儿童20例(40眼)。使用Medmont测量双眼戴镜前及戴镜30 min后角膜形态,手动收集角膜各位点上的切向屈光力。收集角膜4个轴方向(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及中央处角膜屈光力。4个方位均为距离角膜顶点1~3.5 mm范围,以0.5 mm为间隔,记录为N/T/S/I(1/1.5/2/2.5/3/3.5);同时收集戴镜后4个方位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并收集同样位置戴镜前角膜屈光力值,记录为N/T/S/I(max)。将各位点角膜屈光力与角膜顶点屈光力的差值定义为相对周边屈光力,角膜最大屈光力值与角膜顶点屈光力差值定义为相对最大屈光力。使用IOLMaster测量初始及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值及其改变量与眼轴改变量的相关性。结果::角膜周边各位点屈光力较中央屈光力弱。戴镜后水平方向上,除了N2.5、N3及N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垂直方向上,除了S3、S3.5及I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1年后,眼轴增长(0.28±0.21)mm。戴镜后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其中初始年龄及等效球镜度( OR=0.393, F=3.447, P=0.042)、戴镜前后Imax改变量( OR=0.157, F=7.057, P=0.011)及戴镜后相对Imax( OR=0.108, F=4.583, P=0.039)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 结论::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后,由相对周边正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改变。除年龄及等效球镜度外,戴镜后下方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及戴镜前后相对最大屈光力改变量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推测与戴镜后显著减少眼球相对周边远视离焦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角膜地形图的大小光斑序贯照射跨上皮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两种不同直径紫外光斑序贯照射的基于角膜地形图的个性化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G-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常规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E-CXL)相比较。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募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完成期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住院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TG-CXL组和TE-CXL组并行相应手术。其中,TE-CXL组以角膜中央为中心点采用直径9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7.2 J/cm 2,辐照度45 mW/cm 2);TG-CXL组在以TE-CXL组同样参数完成基础照射后,再以圆锥锥顶为中心点加用直径6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3.6 J/cm 2,辐照度9 mW/cm 2)。在术前和术后3、6及12个月时进行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 结果:共纳入患者66例,两组各33例(33只眼),年龄(23.0±3.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K max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患者术后第1天时疼痛评分为(2.21±0.45)分,高于TE-CXL组的(1.32±0.33)分( P<0.05),之后两组症状均迅速减轻。术后1和2 d时,TG-CXL组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4.15±0.83,2.21±0.60)均高于TE-CXL组(1.76±0.56,0.85±0.51, P<0.001),但术后3 d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TG-CXL组在术后3、6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1±0.15、0.22±0.16和0.22±0.16,均优于TE-CXL组(0.32±0.15、0.34±0.15和0.3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裸眼视力在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 P<0.05),但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球镜度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柱镜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K max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 P<0.001),但TE-CXL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TG-CXL的K max分别为(56.12±3.77)和(55.98±3.79)D,TE-CXL组则为(57.59±4.45)和(57.74±4.45)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点K1、K2、角膜最薄点厚度、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非接触眼压的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内,AS-OCT均可见两组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其中,TG-CXL组绝大部分患者在中央及旁中央角膜浅中层基质可见“分界线”,呈连续的界限清晰的高信号弧形线状结构,中央区分界线较深而中周部较浅;而TE-CXL组仅少部分患者可见分界线,结构模糊且局部不连续,中央区与中周部角膜的分界线深度基本一致。共聚焦显微镜下,TG-CXL组术后所有时间点的角膜浅层和中层基质均存在明显的网格状交联结构,基质细胞纤维直径显著增粗,纤维间连接紧密且数量增加;TE-CXL组在术后12个月时浅层基质的交联结构已较前明显减少,且在中层基质无交联征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角膜感染、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特点进行大小光斑序贯照射的个性化角膜胶原交联术对成人圆锥角膜具有明显的屈光改善效应,且安全性良好。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直径的紫外光斑进行角膜胶原交联是当前国内开展屈光性交联的良好技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前后鼻中隔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前后鼻中隔三维有限元模型,探究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对鼻中隔软骨应力的减张效果。方法:该研究选取1例于2022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治疗的40岁男性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鼻中隔软骨CT三维重建及有限元分析,采集三维CT的DICOM格式数据,运用Mimics 21.0、Geomagic Studio 2014、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建立鼻中隔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鼻中隔软骨的顶端与底端设置固定约束,在软骨前端平面设置加载一个压强为10 6 Pa的沿X轴方向的接触应力,然后进行鼻中隔总形变位移和von Mises应力(VMS)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结果:(1)鼻中隔偏曲软骨的总形变位移值最高点位于软骨前端,术前总形变位移最大值为0.022 296 m,术后为0.108 810 m。(2)鼻中隔偏曲软骨的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软骨前中段,VMS在鼻中隔前端有一峰值,术前VMS峰值为725 000 Pa,术后为2 426 000 Pa。(3)术后鼻中隔软骨总形变位移和VMS分布曲线从鼻中隔前端至后端有"瀑布样"落差。(4)术前鼻中隔VMS最大分布范围约为0.003 252 4 m 2,术后约为0.000 418 6 m 2,术后鼻中隔应力分布范围较术前明显减少。 结论:通过CT三维重建结合有限元分析技术,成功建立了鼻中隔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总形变位移和VMS曲线,证明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对鼻中隔软骨应力有减张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巩膜接触镜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巩膜接触镜是一种不与角膜接触,完全由巩膜支撑的大直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过去巩膜接触镜仅用于治疗严重的眼部疾病且仅少数医生拥有验配处方权。近年来,随着镜片材料、设计的不断更新,巩膜接触镜的安全性在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日渐广泛。巩膜接触镜可通过中和光学像差为角膜不规则患者提供清晰稳定的视力,还可有效治疗各种眼表疾病,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眼表疾病治疗手段。尽管巩膜接触镜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已得到充分证明,但巩膜接触镜的验配及使用较复杂,且需要长期的随访和护理。现就巩膜接触镜的特性和分类、发展历程、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了解巩膜接触镜的现状,为巩膜接触镜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硅油眼脉络膜厚度变化及机制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硅油填充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及屈光状态对其的影响。方法:临床自身对照研究。2019年1~7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0例50只眼及对侧眼50只纳入研究。所有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1个月,患眼行医学验光,根据检查结果订制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佩戴24 h。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采用频域OCT测量受检眼SFCT。观察硅油眼屈光矫正前后的SFCT变化。硅油眼与对侧眼SFCT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手术后1个月,硅油眼平均屈光度数为(+6.38±1.12)D。硅油眼、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47.12±17.63 )、(276.32.55±17.63)μm;硅油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5, P<0.001 )。硅油眼屈光矫正后平均SFCT为(276.32±24.86)μm;与屈光矫正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0, P<0.001 );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5, P>0.05 )。 结论:硅油眼SFCT较正常眼明显变薄;屈光矫正后可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力学角度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力学角度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有晶状体眼pIOL植入术的123例近视眼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86例,年龄(24.74±5.58)岁。单眼手术者纳入术眼、双眼手术者纳入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更清晰的1只眼进行研究。术前在UBM下观察眼前节结构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测量虹膜、睫状体形态学参数,包括虹膜跨度(IS)、虹膜膨隆度(IC)、虹膜-睫状体接触距离(ICCD)及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等,并按ICCD从0起每0.36 mm范围将患者分为Q1、Q2、Q3组;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晶状体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水平径和前房深度;记录植入的pIOL尺寸型号。于术后1周、3个月、1年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拱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术前眼前节参数对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的拱高。结果:术后1周、3个月、1年的拱高分别为(723±265)、(642±255)、(613±2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143, P<0.001)。术后1年内拱高持续下降,下降总量为(122±86)μm,其中术后1周至术后3个月下降(69±98)μm;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下降(52±54)μm。回归模型显示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正相关,晶状体厚度、IS、IC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404, P<0.001);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342, P<0.001);pIOL尺寸型号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661, P<0.001)。Q3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拱高均高于Q1组,Q2组术后1年的拱高高于Q1组。 结论:pIOL较大、IS短、ILCD和ICCD大可能与术后早期高拱高有关,晶状体厚、虹膜反向膨隆度大则与术后早期低拱高有关。术后1年内,pIOL尺寸型号、IS、IC以及ICCD持续影响拱高。ICCD、ILCD以及IC可反映后房空间大小;改变pIOL襻的植入位置与受力可影响术后拱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配戴离焦设计框架镜与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眼控制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7~14岁低度及中度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设计框架镜(PMDSL)与角膜塑形镜(OK镜)对近视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市中医院验配PMDSL(39例)和OK镜(42例)的7~14岁儿童,近视度数为-6.00~-0.75 D。所有纳入者只取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近视儿童的矫正方式及散瞳后屈光度[以等效球镜度(SE)表示]分为四组:低度近视PMDSL组21例(-3.00 D≤SE<-0.50 D)、低度近视OK镜组23例(-3.00 D≤SE<-0.50 D)、中度近视PMDSL组18例(-6.00 D≤SE<-3.00 D)以及中度近视OK镜组19例(-6.00 D≤SE<-3.00 D);观察比较四组儿童戴镜前及戴镜后半年及1年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AL)的数据。结果:低中度近视PMDSL组及OK镜组戴镜后的AL和SE均呈上升趋势,戴镜前的AL及SE与戴镜后各时间段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度近视PMDSL组和OK镜组两组1年的SE变化量分别为-0.25(-0.50,0.00)D和-0.25(-0.25,-0.25)D,AL的变化量分别为0.11(0.06,0.31)mm和0.26(0.12,0.41)mm,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E: Z=-1.73, P=0.083;AL: Z=1.61, P=0.107);中度近视PMDSL组和OK镜组两组1年的SE变化量分别为-0.50(-0.56,-0.25)D和0.00(-0.25,0.00)D,AL的变化量分别为0.35(0.17,0.42)mm和0.13(0.08,0.31)mm;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E: Z=-3.79, P<0.001;AL: Z=2.67, P=0.007)。 结论:配戴PMDSL与OK镜均能有效地矫正儿童近视眼,OK镜对中度近视的进展控制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儿科可弯曲支气管镜术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疫情期间诊疗建议(试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所致肺炎(COVID-19)的疫情已经蔓延到儿童。其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包括儿童。传染源主要是SARS-CoV-2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支气管镜诊疗中患儿咳嗽、开放气道等将产生大量的飞沫和分泌物,污染诊室、设备和空气等,甚至感染与患儿近距离接触的医务人员、其他患儿及陪护人员,属于传染高危操作。为此特组织专家撰写儿科可弯曲支气管镜术在SARS-CoV-2感染疫情期间诊疗建议(试行),确立儿科在疫情特殊时期支气管镜诊疗适应证及防控方案,为从事儿科可弯曲支气管镜工作的医务人员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