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合并骨囊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柱损伤合并骨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6例距骨软骨损伤合并骨囊肿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50岁,平均36.2岁;按照Hepple分型:Ⅳ型5例,Ⅴ型21例。关节镜评估距骨软骨损伤程度和范围,Chevron内踝截骨暴露距骨内侧软骨损伤区,彻底清除不稳定软骨,新鲜化处理骨囊肿硬化壁,取同侧股骨内髁非负重区骨软骨柱植入至距骨软骨损伤区。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年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踝关节Karlsson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平均为20.6个月(12~3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囊肿复发及畸形愈合等术后并发症,供侧膝关节未见明显疼痛及活动受限,患侧踝关节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4.3±3.9)分提高至术后1年(89.5±5.1)分,Karlsson评分由术前(60.5±5.5)分提高至术后1年(85.2±6.9)分,VAS评分由术前(6.2±1.1)分降至术后1年(1.8±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为(94.7±1.9)分,术后1年为(94.1±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并骨囊肿可以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和改善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踝双平面三维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踝双平面三维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24例(24足)Hepple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21~62(29.5±10.3)岁,右侧11例、左侧13例。患者均采用内踝双平面三维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供区疼痛、截骨处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Kofoed评分,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4例患者随访18~30(23.8±4.6)个月,所有患者截骨处一期愈合,无供区疼痛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6.29±1.30)分改善到(0.88±0.61)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60.92±13.06)分提高到(95.08±5.78)分,Kofoed评分由术前的(23.08±13.51)分提高到(95.96±5.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30、15.87、27.07, P值均<0.001)。依据AOFAS评分,踝关节功能优19例、良5例,优良率100%(24/24);依据Kofoed踝关节评分,踝关节功能优20例、良4例,优良率100%(24/24)。 结论:内踝双平面三维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疼痛减轻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守治疗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退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86例的病历资料,男54例,女232例;年龄(67.7±13.3)岁(范围52~90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134例)和PKP组(15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旁肌(腰大肌、竖脊肌及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及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FI%);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 3-4、L 4-5和L 5S 1椎间盘水平各个椎旁肌CSA及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KP组术后3个月L 3-4、L 4-5和L 5S 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6.56±1.26) cm 2、(6.87±1.31) cm 2和(7.14±1.29) cm 2,竖脊肌CSA分别为(12.39±2.16) cm 2、(14.72±2.67) cm 2和(16.45±3.09) cm 2,腰大肌CSA分别为(7.05±1.52) cm 2、(8.12±1.75) cm 2和(8.68±1.66) cm 2,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CSA均大于保守治疗组(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各椎间盘平面各个椎旁肌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KP组术后1年L 3-4、L 4-5和L 5S 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6.43±1.23) cm 2、(6.62±1.42) cm 2和(7.06±1.32) cm 2,竖脊肌CSA分别为(12.02±2.08) cm 2、(14.53±2.76) cm 2和(16.39±2.84) cm 2,腰大肌CSA分别为(6.98±1.47) cm 2、(8.01±1.59) cm 2和(8.37±1.72 ) cm 2,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CSA均大于保守治疗组(均 P<0.05)。PKP组术后1年L 3-4、L 4-5和L 5S 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FI%分别为31.40%±5.84%、32.54%±6.64%和33.26%±7.16%,竖脊肌FI%分别为22.64%±3.47%、23.08%±3.72%和23.84%±3.99%,腰大肌FI%分别为9.23%±2.20%、9.72%±2.54%和10.98%±2.43%,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FI%均小于保守治疗组(均 P<0.05)。PKP组卧床时间(9.21±2.52) d短于保守组(40.32±9.79) d( t=37.79, P<0.001)。治疗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VAS、ODI均小于保守组(均 P<0.05)。而PKP组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保守组( P<0.05)。 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在疾病进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与保守治疗相比,PKP手术不仅可以短期内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明显延缓椎旁肌退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植骨的3D截骨延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畸形愈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植骨掌侧入路3D截骨延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畸形愈合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我科采用不植骨掌侧入路3D截骨延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畸形愈合患者8例。术前行双腕X线及CT扫描,测量患侧桡骨较健侧短缩2.3~8.0 mm,平均(5.4±1.8) mm,尺偏角为6.4°~15.4°,平均(12.5±3.1)°,掌倾角为-17.2°~28.2°,平均(-1.9±18.0)°。用Mimics 21.0软件重建双腕三维图像,将健侧图像导入3-matic软件进行镜像,并与患侧图像拟合,设计出截骨平面和截骨角度。术后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腕关节的活动度、握力比(患侧/健侧)、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以及改良Mayo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5.3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后随访(106.25±11.88)°较术前(72.50±16.69)°显著改善,握力、VAS评分、改良Mayo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优6例,良2例。 结论:不植骨掌侧入路3D截骨延长矫正关节外桡骨远端畸形愈合,可操作性较强,能够较好地纠正畸形,显著改善腕关节功能,避免了取髂骨及局部植骨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平面V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平面V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2例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利用双平面V形截骨纠正成角畸形及短缩畸形,尺骨鹰嘴处取骨局部植骨钢板内固定。根据术后影像学结果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方法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15个月,平均12.6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术后CT显示第五掌骨矢状面头干角(9.33±1.82)°、冠状面头干角(5.58±1.83)°与术前(52.33±6.44)°、(29.83±3.71)°相比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侧(9.17±1.75)°、(5.75±2.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四五掌骨相对长度差由术前(9.18±1.62)mm缩短到术后(5.27±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侧(5.48±0.43)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第五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86.75±2.56)°(82°~90°),较术前(50.00±6.05)°(42°~60°)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侧(88.50±2.39)°(85°~9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均为优。 结论:双平面V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可矫正矢状面及冠状面成角畸形,恢复掌骨长度,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单边轨道式外固定架双平面截骨一期矫正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下肢短缩、成角畸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单边轨道式外固定架双平面截骨一期矫正儿童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下肢短缩、成角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单边轨道式外固定架,一期于股骨远端截骨即时矫形、股骨中上段截骨缓慢牵张延长治疗的5例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下肢短缩、成角畸形的患儿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13.6岁(10~17岁),平均短缩5.1 cm(3.9~6.5 cm),股骨远端平均成角24.9°(17.0°~30.5°)。测量并分析患肢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轴夹角(mLDFA)、股骨远端后侧机械轴夹角(mPDFA)、机械轴偏移(MAD)、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双下肢长度。结果: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15~32个月)。所有患儿下肢机械轴线恢复满意,mLDFA,mPDFA,MAD均恢复至正常范围,肢体长度均达到术前计划,平均延长5.6 cm(3.9~8.0 cm),平均愈合指数为35.6 d/cm(29.0~45.0 d/cm),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牵张区骨痂及截骨端均愈合良好。牵张期结束时,所有患儿屈膝活动度基本达到90°,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膝关节活动正常。所有患儿无血管、神经损伤,无髋、膝关节脱位,无去架后再骨折、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单边轨道式外固定架双平面截骨一期矫正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下肢短缩、成角畸形安全、可行,避免了多次手术,提高了患儿治疗期间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17例(17膝)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1.3岁(范围:32~49岁)。所有患者采用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术中行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膝关节冠状面调整下肢力线通过Fujisawa点(胫骨平台由内向外的62.5%处),矢状面调整胫骨平台后倾角至正常范围,然后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检查,并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股胫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采用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KT-1000侧-侧差值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年(范围:1.2~2.5年),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移植物失效、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由术前的(28.48±2.24)%改善至术后的(57.43±1.02)%( t=46.80, P=0.00),股胫角由术前的(172.31±3.37)°改善至术后的(178.91±1.34)°( t=10.46, P=0.00);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由术前的(14.29±1.26)°改善至术后的(9.31±0.79)°( t=24.59, P=0.00);KT-1000侧-侧差值由术前的(7.95±1.19)mm改善为术后的(1.79±0.49)mm( t=18.34, P=0.00);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能有效改善下肢力线和膝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侧半肢畸形保肢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1岁9个月,以"生后发现右小腿畸形至今"于2020年6月5日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转诊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完善X线平片、CT及磁共振成像提示右小腿形态失常,右胫骨远端细短、弯曲,可见小软骨信号,远侧胫腓关节消失,右腓骨相对粗长,近端向近侧移位,下段前外侧凸,右踝关节脱位,右距骨向外上方移位,跟骨缺如,跗骨和跖骨数目及形态失常,考虑诊断为右胫侧半肢畸形Paley IVA型(图1、2)。入院体格检查:行走不能,右小腿外观明显畸形及短缩,右足内翻,右踝关节脱位、跖屈位及活动受限,髋、膝关节活动好。手术计划分三期进行。一期:软组织松解,安装Taylor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纠正踝关节畸形及下拉腓骨至正常腓骨小头位置,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二期:胫腓骨及踝关节融合,提供足够的胫腓骨强度和踝关节稳定度;三期:下肢延长术,使双下肢等长。目前已行两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在安装TSF(图3A、3B)前,为了解除软组织的牵拉同时降低踝关节畸形复发的可能,需要行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及跟腱延长,此外,为了防止腓骨下拉过程出现腓总神经的卡压需要进行腓总神经松解。TSF矫正畸形共分为2个阶段,首先将固定腓骨的克氏针固定在远端环并逐步牵拉腓骨头至正常位置(图3C),然后调整固定腓骨克氏针固定至近端环上,保持腓骨位置不变牵拉距骨至腓骨远端(图3D)。3个月后,进行第二期手术,去除TSF后,显露距骨及腓骨远端,去除软骨,显露松质骨,为踝关节融合做准备;切除胫骨远端残迹,显露髓腔,然后在胫骨远端平面截断腓骨,将胫骨近端与腓骨远端连接,2枚1.6 mm克氏针自足底经距骨、腓骨远端髓腔、胫骨近端髓腔至股骨远端中心性固定,针尾外露于足底,同时予以钢板固定胫骨近端及腓骨远端以抗旋转,腓骨近端予以慢吸收线缝合至截骨平面(图4),术后予以石膏固定,术后2个月截骨处愈合后拆除石膏并拔除克氏针。第二期术后9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截骨处愈合良好,下肢力线好,右下肢外观得以明显改善并可以负重行走,但存在短缩(图5、6),将来还需进行下肢延长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平面截骨术治疗Stephens-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平面截骨术治疗Stephens-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接受双平面截骨术治疗的31例Stephens-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41.4±13.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2.8±8.9)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功能性和影像学评分,功能性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PROMIS评分患者报告结果测量信息系统评分中的疼痛影响评分(PI)和物理功能评分(PF);影像学评分包括足负重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Gissane角、B?hler角、跟骨后倾角、跟骨长度、足绝对高度、轴位跟骨宽度。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06.6±29.9)min。31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8.4±5.8)个月。本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3(2,3)、2(1,3)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83(76,87)、85(83,87)分]、PI评分[(57±9)、(48±6)分]、PF评分[53(39,61)、56(54,66)分]、Gissane角(109.6°±14.1°、109.3°±14.9°)、B?hler角(26.5°±11.6°、26.9°±11.8°)、跟骨后倾角[19.1°(14.5°,23.9°)、19.9°(14.5°,23.9°)]、足绝对高度[(76.5±9.6)、(76.0±9.9)mm]、轴位跟骨宽度[(38.5±4.1)、(38.3±4.1)mm]均较术前[5(4,6)分、62(56,67)分、(62±6)分、47(38,51)分、126.8°±13.1°、11.8°±10.9°、13.8°(8.2°,18.7°)、(71.0±9.1)mm、(42.8±5.5)mm]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跟骨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平面截骨术治疗Stephens-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矫形能力强,临床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修复重建科接受治疗的28例胫骨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骨搬移组和联合骨搬移组(骨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骨搬移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8.6±3.2)岁,骨缺损长度(8.0±0.5) cm。联合骨搬移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9.1±3.9)岁,骨缺损长度(8.3±0.3) cm。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接点愈合时间、功能评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骨搬移组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联合骨搬移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8个月。联合骨搬移组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8.4±0.7)个月短于骨搬移组(13.3±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4±1.3)、(7.4±1.2)个月,对接点愈合时间分别为(210.2±9.1)、(206.2±9.8)个月,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SAMI骨愈合评价:骨搬移组优6例,良5例,可3例;联合骨搬移组优8例,良4例,可2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下肢功能评价:骨搬移组优7例,良3例,可3例,差1例;联合骨搬移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搬移组针道感染3例,对合端不愈合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2例,固定针松动1例,关节僵硬5例,牵拉骨延迟愈合3例;联合骨搬移组针道感染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3例,关节僵硬3例,牵拉骨延迟愈合2例,再骨折1例。 结论:双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更短,疗效更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