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儿胎粪性腹膜炎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与胎儿临床结局的相关性,重新认识胎源性疾病。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前超声诊断、出生后证实的46例胎粪性腹膜炎患儿病例,保守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胎龄(38. 42±0. 86)周;手术组11例(男8例,女3例),胎龄(37. 85±1. 65)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标准为腹腔内钙化灶,伴或不伴腹水、假性囊肿、肠管扩张和羊水过多等超声声像学表现。所有诊断病例均动态监测孕期过程至分娩,超声检查对病灶形态、大小或内部回声等发生变化进行分析和形态描述,结合产前临床胎儿学分析和孕期管理。生后进行临床追踪复查及随访,有明确手术指征者手术治疗。结果采用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产前超声诊断胎粪性腹膜炎共46例,腹腔内钙化灶46例(100%),钙化灶合并腹水25例(54. 3%),合并假性囊肿18例(39. 1%),合并肠管扩张12例(26%),合并羊水过多11例(23. 9%)。46例胎粪性腹膜炎全部出生,生后体检和X线检查再次得到确定诊断,35例(76%)生后仅需要保守治疗,11例(23. 9%)生后因肠梗阻新生儿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治疗成活,随访1~5年均健康发育,有2例分别于6个月和8个月因腹股沟疝和隐睾腹腔镜手术检查发现腹腔钙化灶已经吸收。腹腔内钙化合并腹腔积液、腹腔内假性囊肿、肠管扩张和羊水过多的发生比例在各组手术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与胎儿临床结局关系密切,需要从胎源性疾病再认识。大多数胎粪性腹膜炎出生后仅需要保守治疗,小部分需手术治疗,临床结局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室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甲基丙二酸血症继发脑积水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治疗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继发脑积水的临床经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脑室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治疗的7例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MMA继发脑积水患儿,其中男4例,女3例;手术时中位年龄为9个月,范围在6个月至1岁。患儿行外周血基因分析明确诊断,术后长期药物治疗基础代谢性疾病,患儿于术后1、3、6、12个月门诊复查,行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测定、行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使用Gesell发育量表随诊智力发育。结果:7例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患儿,其中1例患儿术后6 d开始出现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其余6例经过药物及手术治疗后既往症状消失。患儿术后均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7年,范围在1~5年,随访期间患儿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颅内血肿、无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7例患儿室旁水肿消失,4例患儿脑室较术前减小。患儿经手术、药物及康复训练综合治疗手段,发育商较术前平均改善12分,范围在8~16分。结论: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MMA继发脑积水的患儿,临床应积极进行术前筛查,当发现第三脑室底凹陷明显符合手术指征时,及时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治疗患儿有效,且能避免终身分流产生并发症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胎儿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产前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孕妇31岁,孕3产2,孕22 +2周,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按照胎儿产前超声筛查方法 [1]对胎儿各结构进行检查,胎儿颅脑、心脏、腹部、神经系统等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行肢体检查时,胎儿双上肢未见明显异常,于胎儿下肢皮肤表层发现多处异常回声,右脚踝后方及左足底内侧见异常膜状强回声,似三角形膜状隆起于皮肤表面(图1A,B),下肢骨性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下肢活动自如。嘱孕妇活动20~30 min之后再次进行检查,超声图像无变化。孕妇3 d后复查:除首诊异常表现外,另于左下肢膝关节下方外侧见异常带状回声突出于皮肤表面,一端黏附于皮肤,一端漂浮于羊水中(图1C),动态观察,胎儿下肢活动时可见带状回声随着下肢的活动在羊水中摆动,部分似"海草样"漂浮。三维超声成像:可见双下肢膝关节下方皮肤表面"疱状"隆起,右侧隆起较明显,左侧较平坦(图1D)。孕妇1周后羊水穿刺时复查超声:原左下肢膝关节下方外侧皮肤处膜带状回声较前次检查缩短(图1E),右下肢膝关节下方外侧皮肤可见新发膜带状强回声漂浮(图1F);双足拇趾与第2趾间距增大,似"草鞋足",左足较明显,且大拇趾增粗(图1G,H)。孕妇等待羊水穿刺结果期间再次复查超声:原下肢皮肤表面多处异常回声处未见明显漂浮的带状回声(图1I)。家族史:夫妻双方、双方父母及孕妇的1妹、1弟身体均健康,否认家族性传染病史、遗传病史及类似病史。孕产史:孕妇怀孕3次,第一胎,男性,出生后疑似有皮肤性疾病,21 d夭折,未进一步明确诊断;第二胎,男性,目前生长发育正常,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本次为第三次妊娠,经孕妇同意后行羊水穿刺检查家系外显子,结果提示胎儿的COL7A1基因中检测到一个纯合子突变c.7411C>T(p.Arg2471Ter,474),突变来源是父母均为杂合子携带者c.7411(exon97)C>T(图2)。综合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及遗传咨询分析判断:本例COL7A1基因变异的危害性与患者表型存在相关。孕妇及家属慎重考虑后决定终止妊娠,于本院引产一男性儿,引产儿外观见双下肢皮肤呈剥脱性改变,皮肤大面积脱落、创面破溃、有少量渗液,左足足底增厚变形、皮肤肿胀、表皮黏附松动,颜色灰白,左足第一足趾增粗、皮肤肿胀,右足底表皮脱落,裸露面红润,有渗出,双足拇趾与第2趾间距增大,呈"草鞋足"样改变,左足明显(图3),上肢、颈前、后背有零星皮肤脱落。经孕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引产儿皮肤组织病理:常规HE染色下见表皮下大疱(图4A),电子显微镜检查基底膜致密板下真皮层见水疱及裂缝(图4B),从病理上符合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PDL双等位基因致神经发育障碍伴进行性痉挛和脑白质异常的临床特点与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 HPDL双等位基因变异导致神经发育障碍伴进行性痉挛和脑白质异常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例神经发育障碍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资料,对先证者采用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 HPDL基因变异;通过Sanger法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对 HPDL基因变异特点进行总结,对患儿进行治疗、随访。 结果:3例确诊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中,女性2例,男性1例,发病年龄为出生25 d至11岁。临床表型中例1、例2患儿均为婴儿期起病的Leigh样综合征表现,有反复癫痫发作、智能落后、语言及运动发育迟缓、乳酸增高、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平扫提示双侧大脑半球脑沟增深,双侧基底节区、背侧丘脑、大脑脚及脑干内对称性异常信号,幕上脑室扩张,胼胝体变薄。头颅磁共振波谱提示双侧壳核病变测量区可见乳酸峰。例3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早期有大运动发育迟缓,后期出现痉挛性步态。头颅磁共振成像平扫未见异常。3例患儿均为复合杂合变异,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提示 HPDL双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父源整码杂合变异c.26_28delGCC(p.Cys9_His10delinsTyr)及母源错义杂合变异c.788C>T(p.Thr263Met)、父源截短变异c.1051C>T(p.Gln351 *)及母源移码变异c.995de1C(p.Thr332Mfs *9)、父源错义变异c.781C>G(p.Leu261Val)及母源截短变异c.721C>T(p.Gln241 *);其中c.26_28delGCC(p.Cys9_His10delinsTyr)为未报道的位点变异;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及线粒体相关基因未见异常。例1及例2患儿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及鸡尾酒混合疗法后癫痫得到有效控制,例3应用康复功能训练综合治疗,运动及智能有所改善。 结论:HPDL双等位基因变异临床表型为Leigh样综合征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遗传学特点为复合杂合变异,包括整码、错义、移码、截短变异。 HPDL双等位基因变异为3例先证者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关节炎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退行性疾病,由增龄、肥胖、创伤等因素引起,对中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与传统的应用药物、蛋白质,以及抗体疗法相比,干细胞有望彻底改变治疗骨关节炎的医疗方式,因其具有替代和修复骨关节炎关节等组织和器官的能力,并且有较好的同源性和较低的免疫排斥反应。在不同类型的干细胞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s,MSCs)发源于中胚层,可分化为不同细胞形成起源于中胚层谱系的组织器官。鉴于其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的能力,MSCs也已被尝试用于治疗糖尿病、帕金森病等外胚层和内胚层谱系的组织器官。MSCs是否可以分化为中胚层谱系以外的谱系,以及治疗外胚层和内胚层谱系组织器官病症的有效性一直在争论研究。此篇综述将讨论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MSCs的发育起源和分化潜能以及MSCs和支架材料在治疗骨关节炎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脑联动与神经精神疾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眼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与脑具有高度的发育同源性和功能相似性,特别是细胞的组成、神经递质功能、血供等。通过对几种主要的神经发育性和退行性疾病,如孤独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眼、脑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回顾发现,在这些神经精神类疾病中眼和脑均存在广泛的功能及结构损害。但是将眼和脑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的整合研究尚且不足。本文中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类将眼、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困难、必要性和潜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眼脑联动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即眼脑联动框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胎儿弯曲菌龟亚种中国分离株的种群结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胎儿弯曲菌龟亚种( 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 testudinum, Cft)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本实验室2010—2022年收集的15株胎儿弯曲菌龟亚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GenBank公布的全球 Cft基因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MLST-GrapeTree分析 Cft的群体遗传结构;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gSNP)构建 Cft的系统发育树,rhierBAPS确定其种群结构;CARD、ResFinder及VFDB注释 Cft的耐药及毒力基因; 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参考CLSI-M45空肠/大肠弯曲菌药敏标准进行结果解释。 结果:基于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共纳入全球41株 Cft基因组信息,其中人类来源24株,动物来源13株,未知来源4株。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4株人类来源菌株中,20株感染对象为黄种人,1例为白种人(配偶是亚裔),其余未知,差异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13株动物来源菌株均分离自爬行动物,包括龟类6株、蛇类4株、蜥蜴类3株。MLST分型显示,中国分离株以ST46为主要序列型,美国则以ST15为主要序列型;Grapetree显示,中国分离株的遗传多态性高于美国分离株;通过cgSNP及BAPS重建的系统发育发现全球 Cft构成6个种群,中国分离株呈散在分布且与动物源菌株亲缘关系密切;美国分离株相对较集中(SC3),且以ST15克隆传播为主;毒力基因分析显示,与鞭毛、糖基化系统及黏附素相关的毒力基因在 Cft中携带率为100.00%,而与侵袭性相关的Ⅳ型分泌系统 virB4、 virB9、 virD4因子及 tetO外排泵基因均存在于新发现的ST74中;15株中国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Cft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6.67%,对红霉素敏感性为100.00%。 结论:全球 Cft的群体结构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感染人群多伴有基础免疫性疾病,其感染可能与食入或接触爬行类动物有关;本次研究发现的中国临床分离株主要流行型为ST46及新发现ST74型别,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rts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Art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基因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Art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1岁5个月。自幼听力丧失,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曾在1岁3个月发生肺炎时出现呼吸衰竭。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基因测序提示PRPS1基因c.421C>T(p.P141S)半合子错义突变,确诊Arts综合征。康复治疗后运动发育改善。检索到英文文献4篇共14例Arts综合征患者,包含4种基因型,均为错义突变,主要表现与本患儿相似。结论:Arts综合征是由PRPS1突变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型复杂,本研究发现的新发错义突变c.421C>T扩大了PRPS1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痫前期模型工具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痫前期是产科领域中一种“胎盘源性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胚胎的生长发育过程与胎盘功能密不可分。本综述就子痫前期体外细胞模型、胎盘外植体、类器官模型、啮齿类动物模型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以有助于加深对胎盘发育和相关妊娠疾病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icroRNA-155在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microRNA-155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短RNA,在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免疫维持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模型证明microRNA-155可调控Th2细胞的分化影响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发生,也可介导白细胞介素-33诱导2型固有淋巴细胞参与作用。本文主要对microRNA-155在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