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联合鞘内应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脑手术后患者易出现细菌感染,进而引发脑脓肿、脑炎及脑膜炎等疾病。神经外科中的颅内感染患者主要由手术或外伤引发,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1]。鲍曼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是一种严格需氧、非乳糖发酵的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正常菌群。此类细菌的繁殖和传播能力较强,临床上易产生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泛耐药现象,增加了感染后临床用药选择难度(筛选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发感染的敏感药物较难。)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患者的比率逐年升高,且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也使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其治疗难度也相应增高,患者病死率较高 [1,2]。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所致的颅内感染治疗难度及致死率较一般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高,一旦出现此类感染,患者治愈率极低,且国内外成功治疗案例也较少 [3]。本研究选取神经外科ICU 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48例颅内MDR-AB感染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对这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鞘内联合静脉应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治疗MDR-AB临床疗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益生菌发酵后白术总黄酮与总多糖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白术发酵样品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白术发酵前后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变化,为白术发酵的深入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对白术进行发酵。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500 nm处,测定发酵白术中总黄酮含量。以苯酚-硫酸法显色,在490 nm处测定发酵白术中总多糖含量。结果:白术经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发酵后,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2.29、1.81、1.87倍,酵母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降低47.89%,双歧杆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提高36.41%,乳酸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提高14.73%。结论:白术经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发酵后,其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变化显著,可提高有效成分相对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干预在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预防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干预在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预防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移植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7岁。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选取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干预患者纳入干预组,常规治疗患者纳入对照组,各25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肠道菌群结构,比较术后肠道细菌移位和腹腔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肠球菌均呈上升趋势,而肠杆菌下降,非发酵菌和念珠菌均无明显变化。术后第15天干预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和念珠菌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组术后第7天和第15天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肠杆菌和术后第15天肠球菌相对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干预组术后第7天和第15天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率32.0%(8/25),其中6例为肠道细菌移位引起的腹腔感染;干预组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率为8%(2/25),其中1例为肠道细菌移位引起的腹腔感染。干预组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肠道细菌移位且腹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干预,改善术后肠道菌群失衡,可以降低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对于减少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起到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山西省内2株艾伯特埃希菌的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山西省家禽中艾伯特埃希菌的带菌情况。方法:采集山西省不同禽类定点屠宰场鸡肠内容物经EC肉汤增菌后,PCR对其进行 eae基因检测,阳性增菌液接种麦康凯琼脂,挑取不发酵乳糖菌落进行三重PCR( clpX、 lysP和 mdh基因)、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鉴定。 结果:本研究共采集了250份样品,经 eae基因检测、生化鉴定、三重PCR检测、16S rRNA及MLST聚类分析,确定2株不发酵乳糖、木糖,无动力, eae、 clpX、 lysP和 mdh基因阳性的菌株为艾伯特埃希菌。进一步对该2株艾伯特埃希菌毒力基因分析发现,该菌株携带Ⅱ/Ⅲ/Ⅴ组亚型 cdtB基因,但均不携带 stx基因。 结论:本研究表明山西省鸡类中存在艾伯特埃希菌带菌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合发酵乳改善便秘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复合发酵乳改善便秘小鼠的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 SCFA)、肠动力、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C57BL/6JNifdc小鼠27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模型组及干预组连续给予洛哌丁胺灌胃2周,从第2周开始,干预组灌胃洛哌丁胺后加灌复合发酵乳连续治疗7 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测定各组小鼠摄食量、饮水量、体重变化、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时间及小肠推进率。检测小鼠结肠五羟色胺2C受体(serotonin C receptor,5-HTR2C)、闭锁小带蛋白-1(zona occludins-1 ,ZO-1)、组织黏蛋白-2(mucin-2,MUC-2)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Raf/ERK/MAPK相关蛋白质;气相色谱法检测肠道内SCFA水平;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延长( P<0.01),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结肠5-HTR2C、ZO-1 mRNA表达显著降低( 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缩短,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 P<0.05),结肠5-HTR2C、ZO-1 mRNA表达上调( P<0.05),结肠Raf/ERK/MAPK通路磷酸化增加,肠道产SCFA菌增加且肠道内SCFA含量增加。 结论:复合发酵乳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产SCFA细菌丰度,并提高SCFA含量,增强结肠中Raf/ERK/MAPK通路的磷酸化上调5-HTR2C mRNA的表达,同时增加结肠中ZO-1 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肠道蠕动并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欧洲放线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86岁,因背部结节伴疼痛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结节,初起为鸡蛋黄大小,表面微红,有触痛,后皮损逐渐增大。患者自行口服头孢氨苄和甲硝唑并外用聚维酮碘溶液、酒精,效果欠佳,红肿加重,疼痛加剧。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半年,未规律控制;脑梗死病史4年,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有青霉素过敏史。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肌力3级,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检查:右背上部见1个长径约5 cm红色结节,表面微隆起,散在脓疱及结痂,边界欠清;皮损中央质软,触痛明显,挤压后有黄白色、脓性及血性分泌物溢出,未见"硫磺样颗粒"(图1A)。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3%(参考值:40% ~ 75%,下同),C反应蛋白40.04 mg/L(0 ~ 5 mg/L),血白蛋白34.4 g/L(40 ~ 55 g/L),血糖9.54 mmol/L(3.9 ~ 6.1 mmol/L)。抽取脓液送细菌分离培养,3 d后在哥伦比亚血平板(法国梅里埃公司)上培养出奶油色菌落,其他微生物未生长。细菌涂片示革兰阳性杆菌。生化鉴定:耐氧试验阳性,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脲酶试验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七叶苷水解试验阳性,葡萄糖苷酶阳性,半乳糖苷酶阳性,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阴性,不产生色素,发酵麦芽糖,不发酵甘露醇,协同凝集试验阴性。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法国梅里埃公司)初步鉴定为欧洲放线菌。16S rRNA基因测序和比对结果显示,与欧洲放线菌(AF355191.1)的同源性为99.35%。根据CLSI的M45标准行药物敏感性试验(e-test条法),对克林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敏感,对克拉霉素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组人肠三叶因子对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高效的人肠三叶因子(ITF)重组表达及纯化策略,观察重组人ITF(rhITF)对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新型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和酵母菌X33重组表达ITF,并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与阴、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蛋白,行非还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法鉴定rhITF。rhITF与胃蛋白酶溶液、胰蛋白酶溶液按体积比1∶1混合,分别作用0.5、1.0、1.5、2.0 h和1.0、2.0、4.0 h后行非还原SDS-PAGE,分析rhITF的稳定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5只6~8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分为假伤组(30只)、单纯烧伤组(45只)、烧伤+rhITF组(30只)。将单纯烧伤组和烧伤+rhITF组小鼠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假伤组小鼠模拟致假伤,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灌胃1 mg/kg rhITF,其余2组小鼠伤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伤后24 h,取15只单纯烧伤组小鼠,制备烧伤血清,用于细胞实验。伤后3、5、7 d,每组各取10只小鼠处死后取小肠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肠黏膜病理变化,分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取3批人结直肠腺癌HT-29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25 μg/mL rhITF组、50 μg/mL rhITF组(样本数为3),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rhITF组(样本数为3),CK869抑制剂组、CK666抑制剂组和溶剂对照组(样本数为2),分别进行相应处理,Transwell实验观察培养12 h后细胞移行。另取2批HT-29细胞,每批细胞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和烧伤血清+rhITF组(样本数均为6),培养24 h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1(Rac1)及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复合亚基1B(ARPC1B)蛋白表达,活化磁珠下拉实验检测细胞Rac1活性。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结果:每升发酵液获得rhITF 82.35 mg,蛋白纯度高达98%,且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rhITF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溶液中较稳定,与胰蛋白酶溶液作用2.0 h后仍有45%残余,与胃蛋白酶溶液作用4.0 h后仍有90%残余。假伤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肠黏膜未见充血、水肿,单纯烧伤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肠黏膜主要病理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3、5 d肠黏膜主要以充血、水肿为主,伤后7 d肠黏膜水肿和充血减轻。与单纯烧伤组比较,假伤组、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3、5、7 d肠组织DAO和LDH活性显著升高( P<0.05或 P<0.01)。培养12 h后,25 μg/mL rhITF组细胞移行数为(58±12)个,显著多于阴性对照组的(16±5)个( P<0.01),显著少于50 μg/mL rhITF组的(123±9)个( P<0.05)。培养12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移行数为(60±13)个,显著少于正常对照组的(143±11)个和烧伤血清+rhITF组的(138±8)个( P<0.05)。培养12 h后,溶剂对照组细胞移行数为(155±9)个,明显多于CK666抑制剂组的(33±5)个、CK869抑制剂组的(28±5)个( P<0.01)。培养24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AMPK、Rac1蛋白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相近( P>0.05),p-AMPK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或 P<0.01),ARPC1B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培养24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Rac1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或 P<0.01)。 结论:本研究获得的rhITF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超强的稳定性,能耐受极端pH和蛋白酶水解,减轻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rhITF能通过抑制AMPK磷酸化维持Rac1-Arp2/3活性,促进肠上皮细胞移行,加速肠黏膜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用2'-岩藻糖基乳糖生长的两歧双歧杆菌BD-1免疫调节功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究两歧双歧杆菌BD-1(Bifidobacterium bifidum BD-1,BD-1)以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作为唯一碳源时,与葡萄糖相比,其菌体和代谢产物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效应,以探索BD-1菌利用母乳低聚糖后免疫调节的菌株特性.方法 (1)菌体部分干预实验:将BD-1活菌接种于不同碳源的改良MRS肉汤培养基中,改良过的MRS肉汤培养基包括以2%2'-FL作为唯一碳源(2'-FL组)和以2%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Glu组)的培养基.将接种后的BD-1活菌在厌氧条件下培养24h后,分离各组菌体和培养基上清液.将菌体部分与RAW264.7细胞共同培养,并以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为菌体成分对照,同时设置不添加干预物的阴性对照(Ctrl组).(2)菌体代谢产物部分干预实验:将培养基上清液与RAW264.7细胞共同培养,以含有2%2'-FL或葡萄糖但未进行BD-1菌发酵处理的培养基作为实验对照,并设置不添加干预物的培养基与RAW264.7细胞的共培养上清液作为阴性对照(Ctrl组),以PGN与RAW264.7细胞的共培养上清液作为阳性对照(PGN组).培养24h后,提取RAW264.7细胞总RNA,逆转录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IL-12、IL-1β的基因表达量;收集各组受试物与RAW264.7细胞的共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上述细胞因子的分泌量.结果 (1)菌体部分干预:与PGN组相比,菌体部分2'-FL组和Glu组的TNF-α、IL-6、IL-10分泌量及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均P<0.05).与Glu组相比,2'-FL组的IL-6、IL-10分泌量显著下降(均P<0.05),IL-6、IL-10的基因表达具有下降趋势.(2)菌体代谢产物部分干预:BD-1-2'-FL上清组和BD-1-Glu上清组的TNF-α、IL-6及IL-10分泌水平以及基因表达水平较2'-FL组和Glu组(未进行BD-1菌发酵处理的组别)有显著提高(均P<0.05),而且2'-FL组中IL-6、IL-10的分泌量较Glu组显著增加(均P<0.05),IL-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IL-10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2'-FL组相较于Glu组能产生更多的有机酸和种类更为丰富的糖类物质.结论 利用母乳低聚糖或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培养BD-1菌体和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特征存在差异.当BD-1以母乳低聚糖为唯一碳源时,与葡萄糖相比,菌体成分呈现出抗炎倾向,在巨噬细胞中表现为IL-6的分泌和基因表达能力下降;而其代谢产物则具有刺激免疫激活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导致IL-6和IL-10的分泌及基因表达能力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SWI/SNF染色质重塑因子BAF60b通过影响调节性T细胞迁移抑制炎症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2周前
2024年7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汪洌教授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SWI/SNF chromatin remodeling factor BAF60b restrains inflammatory diseases by affecting regulatory T cell migration"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celrep.2024.114458).该研究揭示了Brg/Brm相关因子60b(BAF60b)作为哺乳动物转换/蔗糖不发酵(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一个亚基,在调节性T细胞迁移及炎症抑制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肠-脑轴探讨发酵粘液乳杆菌WMU003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障碍及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发酵粘液乳杆菌WMU003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对APP/PS1小鼠认知障碍和神经元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应用发酵粘液乳杆菌WMU003(Lf)对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进行处理,利用筑巢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估认知功能情况,利用尼氏染色和刚果红染色评估神经病理学的改善,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评估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APP/PS1组相比,APP/PS1+Lf处理组小鼠的筑巢功能评分显著升高,旷场实验中停留时间显著减少、移动距离显著增加、平均速度显著升高;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的尼氏小体数量增多;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降低;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改变.在科水平上 APP/PS1 组Saccharimonadaceae 丰度显著增多,APP/PS1+Lf 处理组 Muribaculaceae 和 Rikenellaceae 丰度显著增多;在属水平上 APP/PS1组 Candidatus_Saccharimonas、Gordonibacter 和 Eubacterium_xylanophilum_group丰度显著增多,APP/PS1+Lf 处理组 Dubosiella、Prevotellaceae_UCG-001、Faecalibaculum、Marvinbryantia 丰度显著增多.结论 发酵粘液乳杆菌WMU003可以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肠-脑轴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障碍和神经元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