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畸治疗对成人重度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在成人重度牙周病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至2017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选择前牙散隙要求正畸治疗的重度牙周病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55~68岁,平均62岁。矫正前进行系统牙周治疗,然后用固定直丝弓技术正畸治疗。结果:经过20~28个月正畸治疗后,牙周病患者的牙齿松动明显好转、牙周袋变浅或消失、牙周组织和牙槽骨较之前明显改善、咬合关系良好、侧貌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对重度牙周病患者用牙周治疗加正畸治疗,矫治错 畸形又改善牙周健康情况,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人固定正畸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及内心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固定正畸患者的自我管理认知及内心体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6—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正畸矫正的12例成年患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Nvivo 12软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成人固定正畸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及内心体验共提炼出3个核心主题和7个亚主题,分别为面对正畸治疗的多重心理感受(积极心理感受、消极心理感受)、正畸治疗的阻碍因素(家人的不支持、就医复诊受阻)、自我管理行为存在差异(积极的自我管理、消极的自我管理、行为阶段性改变)。结论:成人固定正畸患者存在消极心理感受、就医复诊受阻及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对患者整个治疗阶段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动态评估,并联合信息化平台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口腔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性Ⅱ类患者拔除四颗前磨牙隐形与固定联合矫治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女,29岁,主诉"牙齿前突"。患者自述替牙后出现牙齿前突及排列不齐,无口腔不良习惯,否认正畸治疗史及外伤史,否认系统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对口腔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稳态对宿主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口腔微生态失调可导致龋病、牙髓病、牙周病等常见感染性疾病。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凭借美观、舒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但其在口内存在的方式与固定矫治器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已有多项报道对佩戴隐形矫治器后的口腔微环境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做出研究,认为该种矫治器虽然易于维护牙周健康,但在微观层面的报道结论中被指出其可能加速口腔生物膜的附着而成为龋病、牙周病等的风险因素。本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正畸微生态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混合牙列期错 畸形矫治方法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早期矫治是对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出现的牙颌畸形的重要防治手段。此阶段儿童具备较大的生长发育潜力,肌肉和关节适应性强,对矫治力反应性好,通过正畸的干预和治疗可预防和引导牙、牙列、 及颌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总结混合牙列期常用的矫治方法和矫治装置,囊括口腔不良习惯的阻断治疗,功能矫治器、固定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干预治疗,以及牙列间隙和严重拥挤的管理等方面内容,全面阐述不同矫治技术应用的范围及适应证,为混合牙列期错 畸形的矫治设计及矫治器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口腔正畸传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规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错 畸形是患病率较高的一类口腔疾病,口腔正畸治疗的目标是健康、美观、功能及稳定。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是林久祥教授团队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而提出的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矫治体系,为较疑难的骨性错 畸形,特别是骨性Ⅲ类错 畸形的非手术矫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是实施健康矫治理念的良好载体。关于正畸医师应如何规范应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国内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南和规范。本技术规范由林久祥教授指导,多位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权威专家共同修改,参考相关国内外文献和专著,并结合众多专家的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形成本技术规范,旨在为广大正畸医师开展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以助于规范和指导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减少并发症,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促进该矫治技术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患者正颌手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颌与唇腭裂整形外科收治的HF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中间 导板及终末 导板用于术中定位上、下颌骨含牙骨块的位置。术后第5天拍摄面部标准照和头颅CT,与术前设计方案拟合,以测量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数据以 ± s表示,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间隔尺度法调查患者术后第7天及6个月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 结果:共纳入9例HFM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5.8±3.8)岁。其中患侧位于左侧6例,位于右侧3例。所有患者手术实施顺利,术中 导板就位良好,上、下颌骨含牙骨块按照术前设计的位置准确移动并固定,术中未发生颌骨意外骨折等情况。术后5 d拍摄的面部标准照和CT显示,患者口颌系统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上颌骨左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误差最大,为(0.92±0.34) mm。患者术后第7天满意度评分为(83.2±2.7)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3.8±2.5)分。 结论: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能够精确指导手术,有效矫正HFM患者咬合平面、牙列中线及颏中线偏斜等畸形,患者术后初期满意度较高,但6个月后有所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锥形束CT评价伴安氏Ⅱ类错 畸形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特点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氏Ⅱ类错 畸形正畸史(曾接受唇侧固定矫治且已矫治完成)的患者30例(正畸组),年龄(27.0±5.4)岁(18~41岁),按照年龄、性别及牙周炎严重程度配对,同时选取60例无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非正畸组),年龄(26.7±5.2)岁(18~41岁)。应用锥形束CT测量纳入患者全口牙齿各位点的牙槽骨缺损高度,比较正畸组与非正畸组在上下颌同一牙位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差异,分析正畸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在上下颌不同牙位及同一牙位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并比较正畸组各牙周炎分期的牙槽骨缺损高度的牙位特异性。 结果:正畸组患者上颌尖牙区和磨牙区、下颌切牙区、尖牙区和前磨牙区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非正畸组( P<0.05)。正畸组患者上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分别为(3.75±1.00)、(3.83±1.10) mm],其次上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磨牙区[(3.67±0.84) mm]及切牙区[(3.39±0.83) mm],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切牙区[(3.73±1.42) mm]及磨牙区[(3.54±0.81) mm],且下颌切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上颌切牙区 ( P<0.05),上颌磨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下颌磨牙区( P<0.05);除上颌切牙区外,上下颌其他牙位颊舌侧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近远中侧( P<0.05)。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发生改变,牙周炎Ⅰ期上颌最重牙位为磨牙区[(3.26±0.63) mm],下颌最重牙位为切牙区[(3.14±1.04) mm],牙周炎Ⅱ期上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为尖牙区,Ⅲ、Ⅳ期各期上下颌同颌内4个不同牙位区域,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 P<0.05)。 结论: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存在牙位及位点特异性;随着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最重牙位发生变化,应对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改变提高重视,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隐形与固定矫治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例),隐形组25例接受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男性1例,女性24例)。采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区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及沿牙长轴方向距离釉牙骨质界3 mm、6 mm、9 mm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S1、S2、S3),以分析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配对 t检验用于分析固定组、隐形组治疗前后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情况;成组 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量的差异,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拔牙病例大量内收前牙后,腭侧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降低:固定组上颌中切牙降低(0.94±1.54)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71±2.79) mm (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29±1.33) mm ( P<0.001);隐形组上颌中切牙降低(1.51±2.06)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53±3.19) mm(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07±1.42) mm ( P<0.001),但固定组和隐形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隐形组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增加(0.32±0.44) mm ( P<0.001),而固定组此处牙槽骨高度降低(0.05±0.55) mm ( 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01)。内收前牙后唇侧牙槽骨普遍变厚,腭侧牙槽骨普遍变薄。隐形组上颌中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35±0.38) mm高于固定组(0.11±0.58) mm ( P<0.05);隐形组上颌侧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23±0.52) mm高于固定组(0.03±0.66) mm ( P<0.05);隐形组上颌尖牙S3水平腭侧牙槽骨变厚(0.41±1.31) mm高于固定组(0.23±1.56) mm ( P<0.05),提示隐形矫治前牙内收容易发生倾斜移动,测量固定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9.22°±9.51°( P<0.001),隐形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12.85°±6.78°( P<0.001),与前述结果相符。 结论:正畸治疗拔牙患者前牙大量内收时,牙槽骨不能随牙齿移动完全同步改建,且隐形矫治的力学系统对牙根的转矩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钟摆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人固定及隐形正畸不同阶段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佩戴金属自锁托槽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成人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探究性别、牙齿健康因素及治疗时期对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佩戴金属自锁托槽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各55例(18~38岁),所有患者在正畸治疗前(T0)、排齐整平(T1)、关闭间隙(T2)、精细调整(T3)阶段分别进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14问卷调查,计算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分,比较性别、牙齿健康因素及不同治疗时期对佩戴两种矫治器患者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在隐形和自锁组的T0、T1、T2和T3期,牙齿健康因素分级对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无显著性影响。在T1期,隐形和自锁组均为男性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更高(隐形组男18.56±2.79,女20.54±3.87, P=0.035;自锁组男24.46±1.77,女26.03±2.77, P=0.015)。两组患者在功能限制领域的T1[隐形组4.00(3.00,4.00),自锁组4.00(3.00,5.00) P=0.038]和T3[隐形组0.00(0.00,1.00),自锁组1.00(0.00,2.00), P<0.001)]、生理疼痛领域的T1[隐形组4.00(3.00,5.00),自锁组5.00(4.00,6.00), P<0.001]和T2[隐形组1.00(1.00,2.00),自锁组3.00(2.00,4.00), P<0.001]、心理不适领域的T1[隐形组4.00(4.00,5.00),自锁组5.00(3.00,7.00), P=0.019]、生理障碍领域的T1[隐形组2.00(1.00,2.00),自锁组4.00(3.00,5.00), P<0.001]和T3[隐形组0.00(0.00,0.00),自锁组1.00(0.00,2.00), P<0.001]、心理障碍领域的T1[隐形组3.00(2.00,4.00),自锁组4.00(3.00,5.00), P=0.005]和T2[隐形组1.00(0.00,1.00),自锁组1.00(1.00,2.00), P<0.001]得分都存在差异。 结论:不同治疗时期,隐形组和自锁组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存在统计学差异。医师应充分考虑和预判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理变化,为患者选择矫治技术和术中解决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