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患者骨髓炎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DFO)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可疑DFO患者60例,入院后行骨活检明确病理学诊断,骨培养确定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此外,取患者创面基底部组织行细菌培养,与骨培养结果做对比。结果:60例患者行骨活检后确诊为DFO。在60例患者中,共有45例患者同时行骨培养及基底部组织培养,两者结果一致的共有24例,占53.3%。骨培养阳性率为55.0%,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革兰阴性菌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6株)。骨培养阳性组中糖尿病足病程、白蛋白(ALB)、入院前抗生素使用率低于骨培养阴性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均高于骨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 1C、肌酐(C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对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等较敏感。 结论:对可疑DFO患者应及时行骨活检及骨培养明确病原菌,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规范留取骨组织,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纹理分析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且结果表现为高代谢[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2.5]的108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40例,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50岁;肺结核患者45例(肺结核组)、肺癌患者63例(肺癌组)。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分析所有患者 18F-FDG PET/CT图像SPN的良恶性(主观定性诊断),并计算错判率、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分别对CT和PET图像中的SPN横断面最大层面及相邻上下两层图像手动勾画ROI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分别采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平均相关系数、交互信息以及三者联合的方法(FPM)筛选具有鉴别意义的纹理特征。对筛选出的纹理特征进行原始数据、主成分、线性分类和非线性分类的分析,对SPN的良恶性进行鉴别,以错判率评价其鉴别效能。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对错判率最低的各纹理特征参数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 结果:肺癌组与肺结核组患者在年龄[54 (42~72)岁对47 (35~64)岁]、SUV max[(9.51±4.65)对(5.35±2.89)]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80、2.520,均 P<0.05);在性别、SPN长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70, t=0.675,均 P>0.05)。主观定性诊断高代谢SPN良恶性的错判率为26.9%(29/108)、灵敏度为93.7%(59/63)、特异度为35.9%(14/39)。基于SUV max的ROC曲线分析,SUV max临界值为5.3时错判率为25.0%(27/108),其与主观定性诊断的错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6, P>0.05)。CT和PET图像基于FPM联合非线性分类分析诊断的错判率最低,分别为8.33%和1.8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4, P<0.05);其与主观定性诊断和基于SUV max的ROC曲线分析比较,错判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00、27.457,均 P<0.05)。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分别为灰度游程矩阵中的垂直方向长行程补偿、灰度游程矩阵中的135°方向长行程补偿和灰度共生矩阵中的逆差距。 结论:MaZda纹理分析鉴别高代谢SPN良恶性的诊断效能较主观诊断高,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SPN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增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高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染色在高级别脑胶质瘤(HGG)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小脑幕上HGG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并制定术前导航计划,术中应用多模态神经导航和荧光素钠染色辅助切除肿瘤。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传统显微镜直视下切除肿瘤的47例HGG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肿瘤切除程度、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肌力和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较术前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预后。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侧别、邻近的功能区、肿瘤病理学级别(世界卫生组织级别)以及术前K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的肿瘤全切除率、术后肌力改善比例以及术后3个月的KP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术后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的比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的住院时长、手术时长、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7.2%、53.2%、21.3%)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3.8%、27.6%、10.6%)(均 P<0.05);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4.00±1.91)个月和(2.83±1.59)个月]和总生存期[分别为(12.49±5.34)个月和(9.26±5.79)个月]均大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与传统显微镜直视下的手术方式相比,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切除HGG的方法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患者的生存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改良胆肠吻合术临床疗效及术后胆漏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改良胆肠吻合术临床疗效及术后胆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0年10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壶腹周围良恶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2例,女73例;年龄为(59±10)岁。165例患者中,4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行改良胆肠吻合设为改良组;12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行传统胆肠吻合设为传统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及术后情况。(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卡钳值设为0.05。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单因素分析指标均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165例患者中,72例配对成功,改良组和传统组各36例。倾向评分匹配后消除黄疸、术前减轻黄疸、高血压因素混杂偏倚,具有可比性。(2)术中及术后情况。改良组和传统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和传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病理学类型(胆管下段癌、胰头癌、胰腺囊性肿瘤、慢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癌),胆肠吻合周围引流管无引流液时间分别为371(270,545)min,6、12、1、2、15例,(12±7)d和314(182,483)min,13、14、1、4、4例,(16±8)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54, χ2 =10.01, t=-2.34, P<0.05);改良组和传统组患者术后A级胆漏分别为0例和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B级胆漏、B级胰瘘、术后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延迟性胃排空、非计划再入院分别为1、0、1、4、1、5、1例和0、1、2、5、2、5、2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和传统组患者术后A级胰瘘、总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Ⅰ~Ⅱ级、Clavien-Dindo并发症Ⅲ~Ⅳ级分别为6、12、6、6例和7、14、8、6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0.09,0.24,0.36,0.00, 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C级胆漏和C级胰瘘。(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行减轻黄疸治疗、术中胆肠吻合方式为传统胆肠吻合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1.37,12.27,95%可信区间为1.76~73.35,1.14~131.23, P<0.05)。 结论:与传统胆肠吻合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行改良胆肠吻合安全、可行;术前行减轻黄疸治疗、术中行传统胆肠吻合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OL4A5基因剪接变异致Alport综合征患者1例的遗传学分析及体外验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1例Alport综合征(AS)患者的遗传学特征并验证其存在的剪接变异。方法:选取2021年1月8日因"体检发现尿蛋白3+、尿潜血3+"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脏内科的1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抽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确定基因变异位点,应用mRNA异常剪接体外验证实验研究变异对转录产物的影响。应用生物学软件分析变异位点的氨基酸保守性并模拟胶原蛋白Ⅳ模型,分析变异蛋白的三维结果。对患者肾组织进行免疫荧光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认是否存在AS肾脏损伤。结果:患者为21岁男性,门诊尿常规检查显示24 h尿蛋白3.53 g/24 h(大量蛋白尿),血尿酸491 μmol/L(高尿酸血症)。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者 COL4A5基因存在剪接变异c.835-9T>A,患者父母未见该变异。体外实验结果显示c.835-9T>A(p.279_297del)导致 COL4A5基因mRNA的第15外显子缺失57 bp,造成第279~297位氨基酸残基缺失,影响 COL4A5基因编码的α5链的二级结构的稳定性。受损的氨基酸在不同物种中高度进化保守。同源建模显示突变的α5链参与的Col-Ⅳ三聚化可以完成,但三维结构变形严重。免疫荧光结果诊断为AS肾脏损伤。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变异评级指南,c.835-9T>A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_Moderate +PS3_Moderate+PM2_Supporting+PS2+PP3+PP4)。 结论:COL4A5:c.835-9T>A考虑是AS患者致病的原因,体外实验证实为剪接变异。通过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该变异的致病性提供了体内证据,并拓展了 COL4A5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途径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创面局部涂抹、创缘皮下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外泌体治疗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探究应用hUCMSC外泌体治疗创面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从3名25~35岁于内蒙古包钢医院妇产科正常分娩产妇弃用脐带组织中提取hUCMSC外泌体并成功鉴定。选用12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不进行给药处理)、创面局部涂抹组、创缘皮下注射组、尾静脉注射组(每组30只小鼠),分别通过创面局部涂抹、创缘皮下注射、尾静脉注射给予后3组小鼠0.2 mL含200 μg hUCMSC外泌体的磷酸盐缓冲液。伤后7、14、21 d,观察创面的大体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集创面组织,分别通过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测病理学变化和胶原纤维情况,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新生微血管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10。结果:伤后7、14、21 d,4组小鼠创面均逐步愈合,其中创缘皮下注射组小鼠创面愈合情况最佳;3个给药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及尾静脉注射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创面局部涂抹组( 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尾静脉注射组( P<0.05)。伤后7、14、21 d,与对照组比较,3个给药组小鼠创面组织生长、上皮化的速度显著加快,创面胶原纤维生成数量更多且排列更整齐。伤后7、14、21 d,在每200倍视野下,创面局部涂抹组小鼠创面组织新生微血管数量分别为(24.1±2.5)、(50.7±4.1)、(44.2±2.3)根,创缘皮下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新生微血管数量分别为(32.2±2.9)、(67.5±4.9)、(53.6±3.7)根,尾静脉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新生微血管数量分别为(27.8±2.4)、(59.1±3.7)、(49.6±2.6)根,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的(20.6±1.7)、(46.7±3.4)、(40.9±2.8)根( 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及尾静脉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中新生微血管数量均显著多于创面局部涂抹组( 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中新生微血管数量均显著多于尾静脉注射组( P<0.05)。伤后7、14、21 d,3个给药组小鼠创面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及尾静脉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均显著少于创面局部涂抹组( P<0.05),创缘皮下注射组小鼠创面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均显著少于尾静脉注射组( P<0.05)。 结论:创面局部涂抹、创缘皮下注射及尾静脉注射hUCMSC外泌体均可通过减轻过度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发挥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其中,创缘皮下注射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即创缘皮下注射是采用hUCMSC外泌体治疗创面的最佳给药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直肠多模态超声在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直肠多模态超声检查参数在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监测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前列腺癌并接受内分泌疗法治疗的患者30例。检测记录内分泌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前列腺体积、彩色多普勒参数、弹性指数、超声造影等定量参数,对治疗前后参数进行比较,各指标变化量与PSA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体积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增加数值均呈现下降趋势;阻力指数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弹性指数、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梯度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数值低于治疗前,到达时间、上升时间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数值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后各定量参数变化与PSA值变化无相关性( P>0.05)。 结论:前列腺体积、彩色多普勒参数、弹性指数、超声造影参数在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早期发生变化,可作为临床前列腺癌疗效监测指标PSA的有益补充,用于临床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吸烟与老年认知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国内外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主动吸烟与认知损害呈正相关,然而部分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主动吸烟可能降低患痴呆的风险或对患阿尔茨海默病无影响,被动吸烟则被证明与认知损害呈正相关.此外,吸烟减弱饮食多样性对老年女性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ApoE ε4等位基因可对吸烟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产生修饰作用;吸烟和患有慢性病对痴呆症的发展具有协同作用;吸烟与饮酒的交互作用对认知损害的影响则因个体乙醇代谢能力、饮酒模式的差异而不同.吸烟主要通过作用于胆碱能系统、诱导氧化应激、激发炎症反应、改变大脑结构的生物病理学机制增加老年认知损害的风险.然而,烟草中的低剂量尼古丁暴露可通过上调神经元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增强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A)通路和中脑-皮质DA通路中的DA信号以及作为抗氧化剂增强认知功能.文中对现已发表的吸烟与老年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文献进行检索并总结,为预测老年群体患痴呆的风险以及确定个性化医疗方案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围手术期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与目的: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的围手术期治疗已达成共识,但如何选择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仍有很多争议,既往已有相关研究证实了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LAGC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IC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化疗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以期为LAGC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探索性研究,旨在评估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围手术期治疗潜在可切除的T3~4N+M0期LAG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LAG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主要研究终点为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和主要病理学缓解(main pathological remission,MPR)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手术转化率、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不良反应等,根据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QLQ-STO22中文版量表评估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编号:202404604L).结果:共有32例患者参与本研究,ORR为78.1%(25/32),其中18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pCR率为22.2%(4/18),MPR率为38.9%(7/18),未行手术的患者的中位PFS为9.8个月(95%CI:7.6~13.1),中位随访时间为16.4个月(95%CI:11.7~22.5).对于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位DFS未达到,1年DFS率为88.8%(16/18).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腹泻及神经毒性,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少数为3级,未发生4~5级不良反应.根据EORTC QLQ-STO22中文版量表评估发现,在吞咽困难、疼痛及进食受限领域有明显改善,同时,在焦虑、反流症状领域也所好转,在躯体形象领域改善不明显.结论:在LAGC围手术期治疗中,奥沙利铂+替吉奥+安罗替尼+派安普利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提高疗效,有望成为LAGC新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8-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2018-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筛查结果.[方法]2018-202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4个项目点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0~69岁居民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发现的可干预的癌前病变及癌症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并定期随访,所有病变的确诊均以病理学检查为依据.[结果]2018-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合计完成上消化道内镜筛查14 492人次,检出病例221例,检出率为1.52%,早期病例109例,早诊率为49.32%,治疗病例160例,治疗率为72.40%.2018-2023年间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部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均高于食管和贲门部位(P均<0.001).[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上消化道癌人群筛查能够发现早期癌症患者,病变以胃为主,但早诊率和治疗率偏低,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筛查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