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分期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肌少症等骨骼肌肉问题,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为患者和医生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神经损伤风险低、融合器植骨面积大等优势。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小切口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切口介于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之间,全程直视下操作,无需劈开腰大肌,肌肉神经损伤风险小,垂直植入融合器,学习曲线平缓。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少、肌肉损伤小、可植骨融合和去旋转操作的优点,更适合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后路微创内固定。分期手术策略明显减少了单次手术和麻醉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利于术后恢复。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术的分期手术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将每次手术的创伤降至最低,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中切口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该技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72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患者,并获得>5年随访且资料完整,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51.23±10.16)岁(范围24~72岁)。病程(46.5±47.60)个月(范围8~360个月);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单节段病变55例,两节段病变17例。病变部位:L 3,4 2例,L 4,5 43例,L 5S 1 10例,L 3,4及L 4,5 11例,L 4,5及L 5S 1 6例。均采用正中切口显露、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5年或以上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出现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终板损伤4例;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神经根损伤1例,考虑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顶压所致,予螺钉调整术。获得(81.52±12.34)个月(范围60~10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症状的深静脉栓塞。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7例23个节段。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在随访中出现明显的丢失。所有节段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100%。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出现邻近节段退变4例。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5±0.87)分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0.72±0.54)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658, 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2.77±2.57)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27.1±1.68)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31, P<0.05)。 结论: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或两节段病变,既有操作的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亦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且中长期随访结果良好、邻近节段退变率低、无严重并发症或永久性损害,可作为部分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在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显露技术下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OLIF显露技术下采用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及后路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2例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65.4±9.5)岁(范围,49~79岁)。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报告、病原学结果及并发症。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角及腰椎前凸角,记录病变椎间隙的融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及Kirkaldy-Willis标准评估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及临床疗效。采用 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6例使用双模块钛网,6例使用双模块自体三皮质髂骨块植骨。10例病原学培养阳性,阳性率83.3%(10/12),其中链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5.1)个月。白细胞计数,末次随访时[(4.89±1.28)×10 9/L]较术前[(6.25±2.02)×10 9/L]降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末次随访时[(8.48±8.79)mg/L和(9.25±5.50)mm/1 h]较术前[(58.73±52.56)mg/L和(51.88±19.04)mm/1 h]均明显降低。腰痛VAS评分和ODI,末次随访时[(1.50±0.55)分和18.00%±2.31%]较术前[(6.67±1.63)分和72.57%±3.41%]均明显降低;SF-36评分,末次随访时[(73.73±5.86)分]较术前[(56.33±4.93)分]明显升高。椎间隙高度术后即刻为(11.68±2.64)mm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3.9%;腰椎前凸角术后即刻为32.89°±14.52°较术前增大,随访过程中维持良好;病变节段角术后即刻为10.8°±8.51°较术前增大,随访过程中维持良好。所有患者椎间均融合,融合时间(9.2±3.5)个月。临床疗效优10例(83.3%),良2例(16.7%),优良率100%。1例患者于术后第2天发生肺部感染合并栓塞,1例于术后第1天发现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结论:OLIF技术应用于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可直接清除椎间隙及椎旁病灶,椎间隙高度恢复佳,可矫正后凸畸形,且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科学认识和规范应用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技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技术是一类保留运动功能的脊柱后路固定技术,可弥补融合固定牺牲运动功能的缺陷,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滑脱症、严重椎管狭窄症和轻中度退行性侧凸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动态固定能卸载部分应力负荷,利于减缓固定节段的退变进程,无需植骨和等待融合,有利于促进术后快速康复、避免融合失败和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严格把握禁忌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采用后正中切口Wiltse入路为宜,在上关节突与横突间沟槽底置钉,以便动态棒安放于关节突关节外侧,固定轴要尽可能接近腰椎运动轴,重视术后腰椎功能康复。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是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因与坚强固定观念不同而在认识上存在分歧是难免的。推进其科学研究和临床规范是安全、正确应用这一技术并造福患者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asquelet技术联合ALTP修复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十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膜诱导(Masquelet)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修复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应用Masquelet技术联合ALTP修复小腿合并软组织缺损的骨缺损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0~63岁,平均42岁。受伤原因:车祸伤5例,砸压伤3例,机器绞压伤2例。骨缺损长度5.0~15.0 cm,平均9.0 cm,软组织缺损面积4.2 cm×5.0 cm~25.0 cm×15.0 cm。急诊根据具体损伤情况予行清创、固定、血运重建等对症处理,待创面干洁无感染征象后予骨水泥占位填充骨缺损,同时取对侧ALTP覆盖创面。6~8周待诱导膜形成后取出骨水泥,取自体髂骨加同种异体骨植骨填充骨缺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门诊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本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4 h内出现血管危象1例,经探查后成活。1例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渗出,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愈合。3例皮瓣臃肿,骨缺损愈合后内固定物取出时行皮瓣整形术。10例均达到骨愈合标准,1例因术后过度负重再骨折,经再次手术加压固定后愈合。骨缺损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8个月。除2例因外踝及胫骨关节软骨缺损过多行关节融合外,其余8例均外形美观,功能满意。结论:Masquelet技术联合ALTP是修复小腿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微创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是腰椎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邻近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骨折或滑脱、邻近节段侧凸畸形、椎管狭窄或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当具有影像学ASDeg表现的患者出现腰骶痛、根性下肢痛或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时,则称为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此时往往需要再手术治疗。目前开放术式已广泛应用于ASDis的治疗,包括经后路融合术及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等,传统手术疗效显著,但其始终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诸多弊端,所以外科医生正在积极尝试将各类微创术式应用于ASDis的治疗。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对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效果更优,但同时也存在较高的血管、泌尿系统及腹腔脏器损伤风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在肌肉(如多裂肌)及韧带保护方面效果显著,但较开放术式,MIS-TLIF对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的矫正效果有限,且存在较高的上关节突关节破坏发生率。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的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矫正效果显著,椎间隙处理彻底、椎间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恢复佳,但因髂嵴的遮挡使其应用受限,且有损伤腰丛及髂血管的风险。极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的髂血管损伤风险低,对原内植物影响小,椎间融合效果好,但不适用于曾有腹膜后手术史、罹患腹膜后脓肿或存在血管变异的患者,术中常需神经电生理监测。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较开放术式存在手术创伤小、常见并发症(如硬脊膜损伤)风险低等优点,但因其术中需牵拉交感神经,可能会导致术后肢体冷热障碍,从而影响对手术减压效果的判断。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充分减压神经及硬膜囊的同时,对脊柱后方组织结构损伤较小,但是不适用于患有ASDis合并严重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马尾综合征的患者,同时,PELD的学习曲线较其他术式更为陡峭。经皮内镜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同样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易损伤出口神经的缺点,但较开放术式存在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少等优点。通过文献检索,对不同微创术式治疗ASDis的优、劣势以及不同微创术式的适应证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微创手段治疗ASDis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中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中椎间融合器高度对不同退变程度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融合器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建立下腰椎(L 3~S 1)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L 3,4节段构建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退变节段,在L 4,5节段模拟进行OLIF手术,并分别植入高度为8、10、12、14 mm的融合器;施加7.5 N·m力矩使腰椎产生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分析融合器高度变化对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最大应力及关节突软骨最大应力的影响。 结果: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的最大应力随着融合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一趋势在中、重度退变组不明显。植入四种不同高度(8、10、12、14 mm)的融合器后,L 3,4节段均在后伸时ROM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2.68°、2.71°、2.94°和2.98°,中度退变组为2.33°、2.37°、2.41°和2.49°,重度退变组为1.94°、1.99°、2.14°和2.21°。L 3-4椎间盘均在右侧弯时应力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23.95 MPa、24.60 MPa、24.90 MPa和25.34 MPa,中度退变组为25.57 MPa、25.60 MPa、25.82 MPa和25.89 MPa,重度退变组为25.95 MPa、25.99 MPa、26.48 MPa和27.13 MPa。L 3,4节段关节突软骨均在后伸时应力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15.87 MPa、15.78 MPa、16.29 MPa和16.43 MPa,中度退变组为15.97 MPa、16.31 MPa、16.53 MPa和17.79 MPa,重度退变组为16.17 MPa、16.49 MPa、16.95 MPa和17.35 MPa。 结论:对需要进行OLIF手术的轻度腰椎退变患者,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不宜过度撑开;而对需要进行OLIF手术的中、重度腰椎退变患者,建议选择椎间融合器高度较原椎间隙高度增加0~2 mm即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与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与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应用XLIF或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30例腰椎感染性疾病患者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53.3 ± 12.5)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2组:XLIF组13例(采用XLIF治疗)和腰后路组17例(采用传统腰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椎间融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X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8.5 ± 13.6)min]较腰后路组[(124.1 ± 15.4)min]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66.9 ± 18.4)mL]较腰后路组[(461.8 ± 150.6)mL]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腰腿痛VAS和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XLIF组患者的VAS和ODI[2(2,2)分、15.2% ± 5.0%]显著低于腰后路组[3(2,3)分、19.5% ± 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XLIF组、腰后路组的融合患者数分别为13、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XLIF组术后出现左大腿麻木无力1例;腰后路组术中出现脑脊液瘘2例,发生伤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比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XLIF在治疗无明显椎管内脓肿、神经压迫的腰椎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轻、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微创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关节突螺钉与椎弓根螺钉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经关节突螺钉(TFS)和椎弓根螺钉(BPS)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经TFS或BPS辅助O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影像学指标和临床指标。影像学指标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5 d内)和术后1年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节段性前凸角,以及术后1年时椎间植骨融合情况。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1年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结果:TFS辅助OLIF组男4例,女10例,年龄(61.0±11.2)岁,BPS辅助OLIF组男9例,女12例,年龄(60.9±6.7)岁。TFS组和BPS组术前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即刻椎间隙高度TFS组为(12.9±2.1)mm,1年随访时为(10.4±1.7)mm,BPS组术后即刻为(12.9±2.1)mm,1年随访时为(11.9±2.1)mm,两组间在术后1年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7)。节段前凸角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时组内变化及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时,TFS组的融合率为92.9%(13/14),BPS组为95.2%(20/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FS组手术时间为(164.3±33.9)min,出血量为(74.3±46.9)ml,BPS组则分别为(191.7±31.8)min和(124.8±54.0)ml,TFS组均优于B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年两组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TFS辅助OLIF手术固定可有效恢复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间隙高度并缓解腰部及下肢疼痛。与BPS辅助OLIF手术相比,TFS组手术时间较短和出血量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治疗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骨水泥移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76.5±8.6)岁;骨密度T值-3.3±0.6。依据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可分为4个类型:骨水泥原位松动4例,骨水泥松动前移6例,骨水泥前移伴椎体骨块后移2例,骨水泥后移1例;其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例,钉棒固定椎板切除联合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7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患者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畸形cobb角及观察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变化评估疗效,保守治疗患者观察症状评估疗效。结果:13例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7(5, 12)个月。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5.0(4.0, 5.0)分、3.0(2.0, 3.0)分、3.0(2.0, 3.0)分]均较术前[8.5(8.0, 9.0)分]显著改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也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ODI(50.6%±4.2%、37.8%±4.5%、29.3%±5.6%)均较术前(93.2%±3.6%)显著持续改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10.0(9.0, 11.0)°、9.0(9.0, 11.0)°、10.0(9.0, 12.0)°]均较术前[12.5(11.0, 14.0)°]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恢复Frankel分级有显著改善。3例保守治疗患者,1例治愈,1例随访无变化,1例症状进一步加重。 结论: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患者的疼痛、脊柱功能障碍及神经损伤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