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胸橫肌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肌与胸橫肌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TG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 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麻醉的优化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烟雾病血运重建术患者154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77):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GN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5~1.0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和依托咪酯0.2~0.3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GN组以0.5%罗哌卡因行术侧头皮神经阻滞(眶上神经阻滞、滑车上神经阻滞各2 ml,耳颞神经阻滞、枕大神经阻滞、枕小神经阻滞各3 ml),G组局部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吸入七氟烷,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0.10 μg·kg -1·min -1和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 -1·h -1维持麻醉。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结果:与G组比较,GN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各时点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用于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可提高围术期镇痛效果,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的改良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38~64岁,BMI 18~2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全身麻醉组(GA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PVB+GA组)。TPVB+GA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 8和T 10椎旁神经阻滞,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毕采用舒芬太尼、酮咯酸氨丁三醇和盐酸托烷司琼行PCIA,术后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曲马多50 mg补救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 0)、气腹5 min(T 1)、气腹2 h(T 2)、气腹结束即刻(T 3)和术后24 h(T 4)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水平,测定血糖浓度;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发生情况和补救镇痛情况。 结果:与GA组比较,TPVB+GA组T 1-4时血浆Cor、NE和血糖浓度降低,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2组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术中、术后应激反应及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衰弱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衰弱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年龄65~75岁,性别不限,BMI 18~28 kg/m 2,简易虚弱问卷量表评分3~5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40):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低剂量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组(B1组)和高剂量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组(B2组)。麻醉诱导: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B1组和B2组分别静脉泵注瑞马唑仑6和12 mg·kg -1·h -1,意识消失后3组静脉注射阿芬太尼和罗库溴铵。麻醉维持:P组静脉泵注丙泊酚4~12 mg·kg -1·h -1,B1组和B2组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5~1.0 mg·kg -1·h -1,3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05~0.20 μg·kg -1·h -1,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术中维持BIS值45~55。记录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记录麻醉诱导时注射痛、术中心血管事件、术中知晓和PACU期间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嗜睡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P组比较,B1组和B2组意识消失时间延长,注射痛、术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术后嗜睡发生率升高( P<0.05);与B1组比较,B2组意识消失时间缩短( P<0.05);3组意识恢复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术后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衰弱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剖宫产产妇麻醉复苏室苏醒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全麻)剖宫产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全麻剖宫产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TD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产妇切口处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采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全麻诱导,剖出胎儿后,静脉输注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同时D组和TD组泵注右美托咪啶,T组和C组泵注生理盐水。T组和TD组缝合腹直肌后鞘后,放置细导管至两侧腹横肌筋膜处,各注入0.33%罗哌卡因10 ml。术毕送麻醉复苏室(PACU)。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记录术前(T 1)、诱导后(T 2)、术毕(T 3)、拔管时(T 4)、拔管后10min(T 5)及出PACU时(T 6)六个时间点的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T 4、T 5、T 6时的Steward苏醒评分,记录拔管时躁动情况[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PACU停留时间及疼痛VAS评分。 结果:T 4、T 5、T 6时C组HR、MAP高于其他三组( P<0.05);四组在T 4、T 5、T 6时Steward苏醒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TD组SAS评分[(4.0±0.4)分]最低,术毕至拔管时间[(10.1±1.5)min]和PACU停留时间[(21±4.2)min]最短( P<0.05),术后TD组[(0.5±0.5)分]和T组[(1.1±0.4)分]VAS评分低于D组[(4.1±0.3)分]和C组[(5.3±0.5)分]( P<0.05)。 结论:全麻剖宫产产妇术中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术后苏醒质量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小剂量纳美芬预防瑞芬太尼诱发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不同小剂量纳美芬预防瑞芬太尼诱发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00例,年龄2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5):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纳美芬组(N1组、N2组和N3组).N1组、N2组和N3组诱导前5 min分别静脉注射纳美芬0.2、0.3、0.5 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依托咪酯0.3 mg∕kg和罗库溴铵0.6 mg∕kg,气管插管术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3 μg·kg-1·min-1,复合吸入4%~6% 地氟醚,维持BIS值45~60,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维持肌松.入PACU后行PCA,镇痛方案:舒芬太尼1 μg∕ml,容量100 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维持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评分<4分.记录瑞芬太尼输注时间.于术后0~1、1~3、3~6、6~12和12~24 h时段记录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高血压和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N1组术后0~1和1~3 h舒芬太尼用量减少,N2组术后0~1、1~3、3~6和6~12 h舒芬太尼用量减少,N1组、N2组和N3组术后恶心发生率降低(P<005);与N1组比较,N2组术后3~6 h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结论 小剂量纳美芬预防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过敏的适宜剂量为0.3 μ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4)和对照组(n=64),对照组行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操作,全身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02 mg/kg咪达唑仑+0.3 μg/kg舒芬太尼+0.6 mg/kg 罗库溴铵,维持麻醉后持续静脉滴注丙泊酚;观察组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丛神经阻滞给予0.5%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0.5 μg/kg右美托咪定,坐骨神经阻滞给予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0.5 μg/kg右美托咪定,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5 min(T0)、麻醉后10 min(T1)、手术开始时(T2)、麻醉后1 h(T3)、术毕(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两组患者腰丛及坐骨神经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MAP、心率以及PETCO2随麻醉和手术的进行逐渐升高,而后又缓慢降低,其中观察组的MAP和PETCO2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而对照组的水平较观察组高,观察组的心率波动较对照组小,且范围较对照组更为理想;两组患者的SaO2先降低后升高,但观察组的波动较对照组小.两组患者的MAP、心率、SaO2以及PETCO2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 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腰丛及坐骨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腰丛神经及坐骨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512 ±72)s比(313 ±75)s、(526 ±90)s比(305 ±82)s,(678 ±99)s比(412 ±85)s, (648 ±92)s比(405 ±69)s](P<0.01);观察组认知功能障碍、恶心呕吐、躁动、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68%(3/64)比45.31%(29/64)](P<0.05).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能有效稳定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延长患者腰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且术后麻醉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脑氧饱和度及脑血流速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脑氧饱和度(rScO2)、脑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5-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患儿18例,年龄(0.59±0.19)岁,体质量(6.4±1.6)kg.术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持续应用舒芬太尼2~4 μg/(kg·h)、咪达唑仑0.2 ~0.4 mg/(kg·h)、哌库溴铵80 ~160μg/(kg·h).采用Fore-Sight近红外光谱仪监测额部rScO2,经颅多普勒探测颞窗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ostcare(压力记录分析法)监测血流动力学.分别记录切皮前(T1)、切心包时(T2)、停体外循环时(T3)、改良超滤后10 min(T4)、术毕(T5)的rScO2、收缩期峰值脑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脑血流速度(Vd)、平均脑血流速度(Vm)、脑搏动指数(PI)、脑阻抗指数(RI)、收缩压、舒张压、重脉压、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率、每搏量指数(SVI)、心指数、动脉压力升支最大斜率(dp/dtmax)、脉压变异度(PPV)、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T2时Vm、收缩压、SVRI、dp/dtmax明显高于T1时;T3时rScO2、Vd、舒张压、重脉压、SVI、心指数、PETCO2明显低于,PI和RI明显高于T1、T2、T4、T5时;T5时Vs、Vm、SVRI、心率、PPV明显低于T4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论如下:T1时,Vs与年龄,Vm与重脉压呈明显正相关(r=0.485、0.493,均P<0.05).T2时,Vs、Vm与年龄,Vs与rScO2呈明显正相关(r=0.464、0.467、0.550,均P<0.05).T3时,Vs、Vm与rScO2呈明显正相关(r=0.695、0.526,均P<0.05).T4时,Vm、Vd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r=0.566、0.577,均P<0.01);Vs、Vd、Vm与PPV呈明显负相关(r=-0.661、-0.488、-0.659,均P<0.05).T5时,Vm、Vd与年龄,rScO2与dp/dtmax呈明显正相关(r=0.453、0.625、0.592、0.489,均P<0.05).结论 在室间隔修补手术中,脑血流速度与年龄、血流动力学关系密切.建立体外循环阶段和体外循环结束时脑血流速度对rScO2有明显影响.改良超滤能明显增加脑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阻力,同时rScO2明显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原发、初治乳腺癌患者201例,年龄18~69岁,BMI<35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全身麻醉组(GA组,n=102)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A组,n=99).术前30 min TG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于T1-5每个穿刺点注射0.75%罗哌卡因5 ml;GA组每个穿刺点注射1%利多卡因0.2 ml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静脉注射芬太尼、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诱导麻醉;GA组吸入七氟醚,TGA组靶控输注丙泊酚,2组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和罗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后采用主诉疼痛程度评分法评估疼痛程度,主诉疼痛程度评分>4分时选择性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或哌替啶50 mg或曲马多50 mg或芬太尼50μg补救镇痛.记录术后2 d内补救镇痛和恶心、干呕∕呕吐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1和2 d时,采用中文版康复质量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结果 与GA组比较,TGA组术后1和2 d时康复质量评分升高,术后恶心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补救镇痛率和干呕∕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患者,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方法引导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有效性、安全性及舒适性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引导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舒适性.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肘关节骨折内固定术病人189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46~90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3):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和超声引导连续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C组).3组分别注射0.2%罗哌卡因30 ml行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针刺法测定阻滞效果满意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2~3 mg/kg和罗库溴铵0.6 mg/kg行麻醉诱导.吸入1.5%~2.5%七氟醚,静脉输注丙泊酚2~4 mg·kg-1·h-1行麻醉维持.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行病人自控神经阻滞镇痛,药物配方:0.2%罗哌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参数设置:背景输注速率5 ml/h,PCA剂量5 ml,锁定时间60 min.3组均镇痛至术后72 h,维持VAS评分≤3分.当VAS评分>3分时,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补救镇痛.记录舒适度评分和术后72 h内补救镇痛情况;记录穿刺操作过程中气胸、局麻药中毒和血管内穿刺以及术后导管脱落、恶心呕吐和神经损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舒适度评分升高,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舒适度评分升高(P<0.05),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喙突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舒适性优于腋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单纯超声引导喙突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舒适性优于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