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斑马鱼模型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四方木皮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四方木皮抗炎的作用机制,并用斑马鱼炎症模型进行验证.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四方木皮抗炎的有效成分、潜在核心靶点和信号通路.用脂多糖(LPS)诱导斑马鱼炎症模型,以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ROS)生成率等指标来评价四方木皮水提物和 70%乙醇提取物的抗炎活性,用qPCR验证预测的主要靶点.预测发现,四方木皮的潜在抗炎靶点有 121 个,PPI分析显示,四方木皮抗炎主要作用于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c-fos原癌蛋白(c-fos proto-oncogene protein,FOS)、环状素受体 1(estrogen receptor 1,ESR1)、趋化因子 8(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CXCL8)、白细胞分化抗原 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CD8)等靶点;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显示,生物过程主要作用于抑制细胞凋亡过程、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细胞增殖的正向调节;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表明,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途径、HIF-1信号通路等可能在四方木皮抗炎中起关键作用;分子对接显示,5 种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均具有较强的结合力.斑马鱼动物实验表明,四方木皮可显著抑制炎症导致的ROS形成,降低幼鱼体内细胞死亡,抑制了组织中炎症反应的增强.此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TP53、FOS、衔接蛋白复合物-1(adaptor protein complex-1,AP-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P38,P38)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与模型组相比,四方木皮水提物和 70%乙醇提取物组的斑马鱼组织中NF-κB、TP53、FOS、AP-1、P38 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四方木皮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发挥抗炎作用,且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MAPK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修复方式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比较皮瓣修复术和游离皮片移植术在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修复的近远期疗效,探讨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外科修复方法 .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8年11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皮肤缺损较大,不能直接缝合,根据手术切除后皮肤缺损修复的方式分成A组(皮瓣修复组)和B组(游离皮片移植组).分别对A、B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以及术后短期植皮或皮瓣的成活情况,术后长期皮瓣或植皮皮肤的外观满意度、皮肤麻木感觉、分离不适感、生存转归、辅助治疗、肿瘤复发转移、关节功能活动度等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和B组病例在不稳定感(关节活动障碍或组织分离感)、肿瘤复发转移、生存转归、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近期皮瓣或植皮成活率、患者外观满意度、皮肤麻木感觉及关节功能活动度这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的主观评价在外观满意和皮肤麻木感方面以及客观关节功能活动方面,A组优于B组.结论 皮瓣修复和游离皮片移植都可作为修复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修复方式,足跟部负重区皮肤缺损的修复应优先选择转移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