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和骨密度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评估骨质疏松与骨密度和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因果关系.方法 暴露包括骨质疏松、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足跟骨密度、前臂骨密度,结局为GERD.筛选与暴露强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为工具变量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采用逆方差加权(IVW)法作为主要方法,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 法作为补充,评估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结果 IVW法表明遗传预测的骨质疏松是GERD的危险因素(P=0.005,OR=35.687,95%CI:3.009~423.194),全身骨密度(P=1.57×10-5,OR=0.910,95%CI:0.872~0.950)和腰椎骨密度(P=0.005,OR=0.917,95%CI:0.863~0.974)的增加是GERD的保护因素,而股骨颈骨密度、前臂骨密度、足跟骨密度与GERD不存在因果关系.异质性检验表明足跟骨密度与GERD之间存在异质性,但不影响随机效应IVW法得出的因果关系的结论,其余暴露与GERD不存在异质性.MR-Egger-intercept表明无水平多效性.留一法表明分析结果稳健.结论 骨质疏松是GERD的危险因素,全身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的增加是GERD的保护因素.这提示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进行GERD的早期筛查及诊治,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仑伐替尼致手足皮肤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85岁,因手足红斑、脱屑、水疱10个月,双下肢瘀斑、脓疱伴痛4个月于2019年11月入院。患者1年前于外院诊断为肝细胞癌,2018年11月开始口服仑伐替尼8 mg/d,1个月后出现掌跖、肢端暗红斑伴脱屑,双足散在水疱、大疱,伴足跟痛。期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痛风"。4个月前无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瘀斑、少许水疱、结痂,逐渐增多,伴胀痛,行走时加剧。患者无发热、畏寒,无腹痛腹泻,无关节疼痛等。入院前1周自行外用聚维酮碘,口服泼尼松5 mg/d等治疗,未缓解。患者有高血压病史40余年,长期口服氨氯地平、厄贝沙坦,血压控制可;50年前曾患肺结核,已治愈。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V-Y推进皮瓣治疗儿童足部轮辐伤八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V-Y推进皮瓣在儿童足部轮辐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收治的8例足部轮辐伤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5~5.0岁,平均3.5岁,跟腱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2.5 cm×4.0 cm,皮瓣面积2.5 cm×3.5 cm~3.0 cm×4.5 cm。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急诊清创加V-Y推进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成活及皮瓣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复查足跟外形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修复处质地、色泽良好,皮瓣蒂部与供区、受区外形满意,术后足部穿鞋不受影响,踝关节功能活动可,平均背伸25.8°(20°~30°),跖屈32.5°(25°~40°),足部感觉及行走功能接近正常,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功能评分为(91.7±6.4)分。优5例,良3例。结论:应用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足部轮辐伤后软组织缺损的术式简单,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肢体功能恢复好,是处理跟腱区较小面积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含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筋膜岛状皮瓣推进修复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采用含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筋膜岛状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域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11年5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含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筋膜岛状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域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足部CTA检查,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足底血管三维数字化模型,了解供区穿支解剖情况,设计与受区缺损形状、大小相适应的个性化修复方案。术后随访皮瓣修复效果、足部功能及感觉功能。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术前CTA与术中实际测量的穿支血管管径、足跟缘距穿支起始距离的差异。 结果:共纳入9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41岁。创面缺损范围为2.0 cm×2.0 cm~4.0 cm×5.0 cm,穿支筋膜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4.0 cm~12.0 cm×8.0 cm。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半年~5年,皮瓣满意度评分达(8.7±3.1)分,患者均表示满意。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3例,良5例,中1例。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效果评价:感觉恢复达S4级3例,S3级5例,S2级1例;感觉恢复范围达R4级4例,R3级4例,R2级1例。术前测量的各穿支血管管径及足跟缘距穿支起始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含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筋膜岛状皮瓣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是修复足底负重区域中、小范围软组织创面缺损的较好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经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S)定位,对10例儿童足跟部轮辐伤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并一期皮瓣去脂。其中Ⅰ级轮辐伤3例,Ⅱ级轮辐伤5例,Ⅲ级轮辐伤2例,皮瓣面积4 cm×8 cm~5 cm×13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例皮瓣均完全存活,术后无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等情况发生,1例创面愈合不良通过换药后愈合。所有患儿均随访6~37个月,平均15.3个月,2例因皮瓣臃肿、中度瘢痕增生于术后半年行皮瓣修整手术。末次随访受区3例出现轻度瘢痕增生。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2例,感觉恢复至S 3+ 3例、S 3 5例、S 2 2例。 结论: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创面手术安全有效,能有效缩短皮瓣切取时间并降低供区并发症,具有血供可靠、供受区损伤小、疗效显著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精神症状为首次发病的脑腱黄瘤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腱黄瘤病(cerebrotendinous xanthomatosis,CTX)是线粒体酶固醇27-羟化酶缺乏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较为罕见且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平均诊断周期长达23年。本例患者为32岁男性,以精神障碍为首次发病症状就诊,治疗过程中步态不稳逐渐明显,经多轮换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幼年有慢性腹泻病史,体格检查可见双侧足跟腱结节,神经系统检查示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脑磁共振成像、左侧踝关节磁共振成像平扫呈异常信号,基因检测提示CYP27A1序列突变,诊断为CTX,予以鹅去氧胆酸胶囊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患者好转出院。本文通过报道此例患者旨在帮助提高精神科临床医师对CTX的甄别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下辅助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短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下辅助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江西省南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60足)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9~57岁[(39.5±7.4)岁]。SandersⅡ型38足,SandersⅢ型 22足。26例(28足)采用机器人辅助置入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机器人组),28例(32足)采用传统透视下辅助置入载距突螺钉内固定(徒手组)。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3,6个月跟骨宽度、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6个月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9±0.7)个月] 。机器人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分别为(2.8±0.7)次、(46.9±2.4)min,徒手组分别为(10.1±2.0)次、(75.6±3.1)min( P均<0.01)。两组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足跟骨宽度、B?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均<0.05),且机器人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徒手组( P<0.05或0.01)。机器人组术后6个月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优21足,良7足,总优良率为100%(28/28);徒手组优19足,良6足,可7足,总优良率为78.1%(25/32)( P<0.05)。机器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28),徒手组为6.3%(2/32)( P>0.05)。 结论:与传统透视下辅助徒手置钉比较,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显著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并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术后跟骨宽度、B?hler角和Gissane角改善情况更优,并获得较好的足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LTPF的五种特殊形式联合应用修复足多发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临床广泛应用,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及其衍生术式的分型与命名应运而生。该命名仅提及穿支皮瓣4种特殊形式的联合应用。本例患者于2021年7月因车祸致足多发伤,左足踝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骨外露。一期清创后VSD处理5 d后行对侧ALTPF游离移植,术中联合应用了穿支皮瓣5种特殊形式,术后皮瓣顺利成活。术后3个月随访,皮瓣外形不臃肿,患者恢复行走功能,患足负重时无明显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后不同时间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包括足跟步行、踢球训练、单脚站立、立位平台上下训练、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同时于小腿三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2周后行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对照组则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即刻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2组患儿均石膏固定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分别运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及自制问卷对患儿肌张力、步态、运动功能及护理情况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2组患儿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三维步态首触地时踝关节角度、支撑期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GMFM-88量表D区(站立)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治疗后2个月时观察组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8.57±7.38)°]、GMFM-88量表D区评分[(88.79±21.19)分]及治疗后6个月时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5.53±9.16)°]、GMFM-88量表D区评分[(83.52±20.64)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P<0.05)。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首触地踝关节角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步长、步速、GMFM-88量表E区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2周介入系列石膏固定较注射后即刻行石膏固定能更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跖屈肌张力及痉挛状态,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与功能,减轻系列石膏固定引起的不适与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用足跟撕脱皮肤预制皮瓣移植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1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足跟撕脱皮肤于股前外侧预制成皮瓣移植修复足跟负重区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足跟皮肤撕脱伤13例,将足跟撕脱游离皮肤修薄成全厚皮片于股前外侧区预制成带血运皮瓣,完全成活后(14 d)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区创面。术后通过门诊、上门和视频随访。结果:13例游离移植足跟预制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最大限度保留了足跟原有组织结构,皮纹、质地、皮肤浅(深)感觉基本恢复,TPD 5~7 mm,外形、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利用足跟撕脱皮肤于股前外侧预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创面可恢复足跟特殊的组织结构,后期外形、功能满意,是解决足跟软组织缺损较为可靠的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