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圈套器冷切除术在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医师可通过微创、高效的内镜下操作,实现结直肠息肉的完整切除,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其中圈套器冷切除术因操作简单、耗时短、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被推荐为1~9 mm结直肠(微)小息肉切除的首选方法。近年来,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迅速,笔者围绕该项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长径≥10 mm的扁平息肉治疗的应用及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10 mm肠息肉冷切除术后预防性使用金属夹的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6~10 mm肠息肉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后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金属夹。方法:纳入2022年2月15日至2022年5月30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符合冷圈套器切除标准的6~10 mm息肉200例,随机分为预防性金属夹治疗组和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波士顿评分、进镜时间、创面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时间、术后迟发性出血率、费用。结果:金属夹治疗组98例,切除结肠息肉122枚;观察组97例,切除息肉119枚。各组间年龄、性别、BMI、波士顿评分、进镜时间、创面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金属夹治疗组和观察组比较,手术时间[(171.03±90.78)s比(69.81±43.26)s, t=2.266, P=0.010]、术中出血时间[(19.98±17.37)s比(29.16±17.56)s, t=-2.875, P=0.006]、手术费用[(571.63±110.92)元比(366.32±13.20)元, t=18.102,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迟发性出血率[0.0%(0/98)比1.0%(1/97), P=0.4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6~10 mm肠息肉冷切除术后创面持续出血时间<60 s的患者,预防性使用金属夹虽然可减少术中出血时间,但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在预防术后并发症方面效果亦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后相关组织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已逐步应用于结直肠息肉的治疗,由于CSP未使用高频电流而是直接机械切割息肉,其术后组织学改变与常规热圈套器切除术明显不同,深入认识其组织学特点,对冷切除预后判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其近期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冷圈套器切除结直肠腺瘤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冷圈套器切除≤15 mm结直肠腺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与冷内镜黏膜切除术(col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治疗的315例共计464个结直肠腺瘤,按照腺瘤大小分为A组(3~5 mm)、B组(6~9 mm)、C组(10~15 mm),对息肉整块切除率、术中即刻出血、术后延迟出血、冷圈套器创面凸起(cold snare defect protrusions,CSDPs)以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全组息肉整块切除率为99.4%(461/464),A、B、C组分别为100.0%(248/248)、98.8%(170/172)、97.7%(43/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6,95% CI:0.097~0.157);全组术中即刻出血率为1.1%(5/464),A、B、C组分别为0.4%(1/248)、1.7%(3/172)、2.3%(1/44),显示出随息肉直径增大,术中即刻出血率上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7,95% CI:0.227~0.308);全组无术后延迟出血患者;全组CSDPs发生率为20.5%(95/464),其中CSP与CEMR的CSDPs发生率分别为16.4%(63/384)与40.0%(32/80),且随息肉直径增大,CSDPs发生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95% CI:0~0.006);全组随访到195例共286个腺瘤,中位随访时间9.7个月,发现3例复发。 结论:CSP治疗≤15 mm结直肠腺瘤是安全有效的,其术中即刻出血率低,无延迟出血发生,复发率亦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冷圈套器切除术在儿童5~10 mm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分析内镜下冷圈套器切除术(CSP)与热圈套器切除术(HSP)治疗儿童5~10 mm结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直径5~10 mm息肉的11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CSP(CSP组)和HSP(HSP组)进行息肉切除,比较两组患儿单个息肉切除所需时间、术中出血率、术后出血率、腹部不适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118例患儿中,CSP组58例,男36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7±3.34)岁;HSP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68±3.1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SP组与HSP组相比,单个息肉切除时间更短[(6.68±0.34)min比(7.60±0.53)min],术后迟发出血率更低[0比10.0%] ,住院时间更短[(5.50±1.87)d比(6.38±1.38)d],住院费用更低[(7 646.99±3 575.10)元比(10 006.47±3 657.42)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儿童5~10 mm结肠小息肉应用CSP可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及费用,总体疗效肯定且安全,值得儿科医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发展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是目前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方法,但仍伴有相当大概率的不良事件,由此诞生了诸如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全层切除术等新的内镜治疗技术,本文就目前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内镜切除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与EMR术对结肠息肉患者出血量、疼痛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内镜下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SP)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结肠息肉患者出血量、疼痛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资料106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CSP组(57例)和EMR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治疗前后血清疼痛介质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CSP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EMR组,钛夹使用率低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P组患者术后24 h、72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EMR组(P<0.05);术后两组神经生长因子(NGF)、β内啡肽(β-EP)以及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术前升高,CSP组术后24 h、72 h NGF、CRP、SAA、IL-6均低于EMR组,β-EP水平高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结肠息肉患者中应用内镜下内圈套器息肉切除术相较黏膜切除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抑制疼痛因子及炎性因子表达,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水下冷圈套器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水下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结直肠小息肉(5~10 mm)患者186例,随机分为水下CSP组(n=93)和传统CSP组(n=9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息肉完全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止血夹使用量、术中术后出血和复发情况.结果 水下CSP组息肉共156枚,传统CSP组息肉共140枚.水下CSP组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传统CSP组(95.51%和8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下CSP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CSP组(13.46%和2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下CSP组标本回收率明显高于传统CSP组(99.36%和9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下CSP组单个息肉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CSP组[(86.23±33.66)和(111.77±40.0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止血夹使用量、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穿孔发生.结论 水下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完全切除率高,术中出血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CSP与EMR治疗结直肠小息肉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对比圈套器冷切除术(CSP)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广基小息肉临床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结直肠广基小息肉患者临床资料,8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MR组(EMR治疗)39例与CSP组41(CS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息肉切除情况、应激反应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CSP组手术时间、息肉切除时间均明显短于EMR组(P<0.05);两组在息肉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回盲部插管、息肉回收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LR、白细胞、CRP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NLR、白细胞、CRP水平均出现明显上升(P<0.05),而CSP组术后NLR、白细胞、CRP水平均明显低于EMR组(P<0.05);EMR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69%,CSP组为2.43%,术后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CSP与EMR治疗结直肠广基小息肉均可有效完整切除息肉,临床疗效相当,但CSP对患者创伤更小,无需黏膜下注射,手术效率高,术后出血风险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三种内镜手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究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行内镜手术切除结肠息肉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切除方式不同分为A组(n=29,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B组(n=31,行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术)和C组(n=35,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三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24 h血清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息肉切除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复发率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内镜下操作时间长于A、B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A、B组(P<0.05),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高于A组(P<0.05);术后24 h三组患者血清PGE2、TNF-α、IL-6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且B、C组均低于A组(P<0.05);术后1年三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复发率低于A组(P<0.05).结论 三种术式治疗结肠息肉临床疗效相当,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以及预防复发方面优于高频电切术,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