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脉强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夹瘀证病人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生脉强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夹瘀证病人Toll样受体4(TLR4)/髓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夹瘀证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脉强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TLR4、MyD88及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心肌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与65.0%,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LR4、MyD88及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GF-β1、MMP-2及PⅢ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强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夹瘀证病人,可缓解临床症状,抑制TLR4/MyD88/NF-KB信号通路及心肌纤维化进程,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简易牵引装置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临床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评估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金属夹联合丝线和橡皮圈作为简易内牵引装置的临床应用价值。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间,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进行ESD治疗的56例早期结肠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软件随机分配,分为常规ESD治疗的对照组( n=28)和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牵引的牵引组( n=28)。对两组患者的ESD手术总时间、黏膜剥离时间、黏膜下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病灶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牵引组手术总时间较对照组短[(74.64±33.25)min比(117.18±35.75)min, t=4.61, P<0.001];牵引组黏膜剥离时间较对照组短[(51.61±24.87)min比(99.11±32.73)min, t=6.11, P<0.001];牵引组黏膜下注射次数较对照组少[(1.68±1.16)次比(4.96±1.41)次, t=9.57, P<0.001];两组患者在手术面积和完整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见,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的作为牵引辅助装置,可以降低结肠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根据金属夹或血清肿勾画瘤床靶区对瘤床位置确定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根据术中放置的金属夹与根据CT扫描中的血清肿勾画瘤床靶区的差异,探寻更优的瘤床位置确定方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保乳术后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根据术中放置的金属夹勾画瘤床靶区(GTVtb-Clip)、CT扫描血清肿勾画瘤床靶区(GTVtb-Seroma)及以二者共同为参考勾画瘤床靶区(GTVtb-C+S),比较靶区之间体积、三维方向长径、中心点位移及适形度的差异。结果:GTVtb-Clip、GTVtb-Seroma、GTVtb-C+S的体积分别为(25±10)cm 3、(38±17)cm 3、(49±20)cm 3,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GTVtb-Clip、GTVtb-Seroma、GTVtb-C+S在X轴的长径分别为(4.7±1.2)cm、(5.3±1.4)cm、(5.7±1.6)cm,在Y轴的长径分别为(4.6±1.7)cm、(5.0±1.6)cm、(5.7±1.7)cm,在Z轴的长径分别为(4.4±1.5)cm、(5.2±1.4)cm、(5.6±1.4)cm;GTVtb-Clip和GTVtb-C+S间X、Y、Z轴上的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GTVtb-Seroma和GTVtb-C+S间X、Z轴上的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GTVtb-Clip和GTVtb-Seroma间X轴上的长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TVtb-Clip、GTVtb-Seroma、GTVtb-C+S中心点位移分别为(5.8±1.6)cm、(5.5±1.9)cm、(6.0±1.7)cm,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TVtb-Clip和GTVtb-Seroma间、GTVtb-Clip和GTVtb-C+S间、GTVtb-Seroma和GTVtb-C+S间的适形度分别为0.412±0.112、0.525±0.095、0.774±0.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与单独根据血清肿或金属夹勾画瘤床靶区相比,二者联合能更全面地覆盖真实的瘤床,减少瘤床的漏照,从而降低复发率。建议保乳术后的放疗患者选择术后4~8周进行CT定位,同时参考金属夹和血清肿等术后改变来勾画瘤床靶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带鱼钩样装置的牵引金属夹在内镜切除术后胃部创面缝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因胃部病变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鱼钩金属夹缝合组(A组),均应用带鱼钩样装置的牵引金属夹缝合术后创面;同时分析由同一手术医生操作、相似部位、类似大小创面且采用“荷包缝合法”缝合创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缝合率、并发症、缝合所需时间和金属夹用量的差异。结果显示,A组缝合时间短于B组[(7.83±2.41)比(11.00±3.31)min, P=0.002]。A组所用金属夹平均7.17枚,B组平均7.06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带鱼钩装置的牵引金属夹设计新颖,操作简便,对内镜切除术后创面有较好的缝合效果,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后血清CEA、VEGF、MMP-9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95例初治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CEA、VEGF、MMP-9水平,分析血清CEA、VEGF、MMP-9水平与结肠癌肝转移患者3年总生存率(OS)关系,并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结肠癌肝转移患者TACE治疗后血清CEA、VEGF、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TACE治疗前( P<0.05)。TACE治疗后血清CEA、VEGF、MMP-9水平与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长径无关( P>0.05);而与患者肿瘤部位、大体分型及TNM分期有关( P<0.05)。随访3年后95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OS为45.26%,生存分析发现TACE治疗后血清CEA水平≥5 μg/L患者3年OS明显低于血清CEA水平<5 μg/L患者( P<0.05),血清VEGF水平≥269 mg/L患者3年OS明显低于血清VEGF水平<269 mg/L患者( P<0.05),血清MMP-9水平≥192 mg/L患者3年OS明显低于血清MMP-9水平<192 mg/L患者( P<0.05)。COX多因素分析发现,TACE治疗后血清CEA、VEGF、MMP-9水平均是影响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结肠癌肝转移患者TACE治疗后血清CEA、VEGF、MMP-9水平均明显降低,揭示此三种分子可能作为结肠癌肝转移预后评价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47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5例,ESD+EMR 7例,因ESD剥离困难转为ESD+EMR 6例,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ver-the-scope clip system,OTSC)辅助的全层切除4例,分片内镜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8例。47例早期癌病变中,整块切除率83.0%(39/47),完全切除率85.1%(40/47)。全组47例中,围手术期发生穿孔并发症4例(8.5%),均发生于降部,其中2例(4.3%)经内镜治疗后好转,另外2例(4.3%)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十二指肠降段的操作,要更加警惕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不行黏膜下注射治疗小型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不行黏膜下注射治疗源自胃固有肌层的小型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断为小型胃固有肌层肿瘤(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纳入随机对照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行未行黏膜下注射的ESE治疗)和对照组(行传统ESE治疗),比较2组的瘤体暴露时间、瘤体挖除时间、手术费用、住院周期、金属夹使用数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38例患者入组,其中观察组76例、对照组62例,所有病灶被顺利完整切除。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中位瘤体暴露时间更短[2.00 min比3.30 min, Z=-2.426, P=0.045]、中位瘤体挖除时间更短[16.8 min比34.4 min, Z=-4.324, P<0.001]、中位手术费用更少[2 903元比3 178元, Z=-5.112, P<0.001]、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4.0±0.6)个比(5.1±1.3)个, t=1.452, P=0.003]、术后腹胀发生率更低[9.2%(7/76)比22.6%(14/62), χ2=2.512, P=0.049]、术后腹痛发生率更低[11.8%(9/76)比32.3%(20/62), χ2=4.242, P=0.014],而在住院周期以及术后发热、穿孔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源自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瘤体直径在2.0 cm范围内时,行未行黏膜下注射的ESE治疗安全、有效,且较传统的ESE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边外固定支架桡骨延长术治疗先天性桡侧纵列发育不全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男,6岁,因发现先天性右上肢畸形6年余入院。临床检查:右上肢短缩屈曲畸形,前臂肥大,手掌及手指瘦小,肘关节活动度30°~90°,腕关节桡偏110°,掌屈15°,背伸10°,拇指不能控制活动,右上肢近端肌力M 5,远端肌力M 4+。肘或腕关节X线正、侧位片示:右侧尺桡骨、拇指掌骨缺如及肘、腕关节半脱位,考虑上肢发育不全;测量桡骨长45.41 mm(图1)。诊断为先天性桡侧纵列发育不全(BayneⅡ型)。全身麻醉下行桡骨延长术:以外固定架(单边式多功能外固定支架Ⅲ型)放置桡骨段,C臂机透视见位置满意后,以4枚骨牵引针(镰刃型D型尾2.0 mm×9.0 mm)沿外固定支架固定夹块的侧孔,临时定位于桡骨,沿克氏针方向分别置入金属骨针,并以固定夹块锁紧骨针。沿桡骨中段做一长约1.0 cm纵行切口,钝性分离软组织,直达骨膜。放置截骨器,并以克氏针沿不同方向钻透骨皮质,薄骨凿横行截断桡骨,以生理盐水冲洗并全层缝合伤口。术后第7天开始延长,速率为1 mm/d,0.25 mm/次,每日分4次完成。术后第42天患者家属诉拧不动钉子遂停止延长。术后2个月外固定骨针松动固定失效予拆除,发现延长的桡骨向掌侧成角,遂手法复位后改用石膏屈肘90°、前臂旋后位固定2个月,拆除石膏并指导患者行主动功能锻炼,包括游泳、拍球、写字、提重物等。术后2.5年末次随访摄前臂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临床愈合,肱桡近侧关节自动复位,测量得桡骨长66.55 mm,肘关节活动度15°~130°,腕关节桡偏10°(图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趋化因子CXC受体6的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可促进小鼠糖尿病创面的皮肤再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将间充质干细胞(MSC)用于创面治疗时,常因移植细胞的募集数量不足以及进行皮肤再生的细胞系分化受损而导致创面愈合延迟。该研究观察到,在小鼠创面中移植骨髓源性MSC,趋化因子CXC配体16(CXCL16)及趋化因子CXC受体6(CXCR6)的表达均增加,提示外源性MSC移植治疗具有潜在价值。CXCL16/CXCR6轴的激活调控了局部黏着斑激酶、Src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介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启动子的表达,以及MSC 中的迁移信号通路。CXCL16的激活也促进了MSC 向内皮样细胞和KC 的分化。在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切开并用夹板固定的创面中,通过移植异体来源的MSC 及CXCR6增加了创面的血管新生和再上皮化,最终促进了皮肤组织再生。这项研究表明,在CXCR6 过度表达的生物工程MSC 中,激活CXCL16/CXCR6轴为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现状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为未来乳腺癌的诊疗规范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7月到2018年9月对110家乳腺癌年手术量超过200例的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新辅助治疗患者的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治疗方案、疗效评估及相关手术操作的开展等。结果:110家医院均已开展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2017年共行新辅助治疗14 550例,占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的17.0%。行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Ⅱ期患者占比<30%的医院有81家;Ⅲ期患者占比>50%的医院有84家。新辅助治疗患者中,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3 550例(24.4%),HER-2阳性6 024例(41.4%),三阴性4 991例(34.3%)。影响新辅助治疗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延迟手术存在顾虑"和"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后的保乳意愿不强"。53.6%的医院最常用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为蒽环类药物续贯紫杉类药物,42.7%的医院首选蒽环类药物联合紫杉类药物。对于HER-2阳性患者,80.9%的医院会推荐含靶向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37.3%的医院将MRI用于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使用率在20%以下,而42.7%的医院在50%以上。将反复划线、纹身及金属夹植入分别作为新辅助治疗患者肿瘤原发灶及淋巴结首选标记方法的医院分别占60.0%、29.1%和10.9%。87.3%的医院新辅助治疗后患者保乳率低于20%。结论: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已在中国大部分医院开展,然而新辅助治疗在可手术乳腺癌中的占比仍然偏低。乳腺癌通过新辅助治疗以完成手术降阶梯的观念未得到广泛推广,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手段有待进一步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