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道型水库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来源——以万安水库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江西万安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进行4次季节性采样,对该区域9处采样点的溶解无机碳(DIC)及其同位素(δ13CDI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秋季DIC含量较春、冬低;δ13CDIC也较冬、春季偏负.DIC含量从上游到下游呈下降趋势,碳同位素值则趋于偏正.光合作用与有机质分解是影响库区表层水体δ13CDIC值变化的主要因素.垂直剖面上,表、底层水温等参数差异不显著,上下水体混合较为均匀.DIC含量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δ13CDIC值趋于偏负.利用质量平衡计算得出:入库水体中DIC约57%来自于土壤CO2,而坝下水体中DIC约49%来自土壤CO2,万安水库拦截对河流地球化学过程信息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热利用的调控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是一种利用玉米整秸秆进行局部覆盖种植的新型旱地覆盖栽培技术,为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典型旱作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对冬麦田土壤水热动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在2013-2016年3个生长季,比较了秸秆带状覆盖(BSC)、免耕秸秆覆盖(NTS)、全膜覆土穴播(PFM)和露地种植(CK)下麦田土壤水温动态、小麦耗水特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PFM显著增加了拔节前5~20 cm土壤温度,而BSC和NTS的增温效应主要在越冬期,但拔节后3种覆盖方式均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BSC和PFM显著提高休闲期土壤蓄水效果,BSC显著改善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墒情,但PFM和NTS对生育期土壤墒情的改善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以前,抽穗后PFM土壤墒情逐渐低于CK.BSC和PFM在保持周年耗水与CK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显著提高生育期耗水量,增加拔节至开花期阶段耗水量,促进对120 cm以下土壤水分的利用.与CK相比,BSC、NTS和PFM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成熟期生物量,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9% ~52%、14%~30%和15% ~60%,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9% ~61%、14% ~31%和15% ~ 58%.BSC取得与PFM相近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双增潜力.综合冬小麦产量、水温利用状况、周年耗水等因素,BSC是一种高产高效且利于西北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海湖新生湖滨带与主湖区水环境特征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文章研究对比了青海湖水位上升后形成的新生湖滨带与主湖区在不同季节的水环境特征差异.结果显示,在测定的14个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浊度和电导率等指标在湖滨带与主湖区间存在显著空间差异,而pH、总氮、溶解氧饱和度、水温、溶解氧浓度、溶解性磷、溶解性无机氮、氨氮、亚硝氮和硝酸盐氮等指标无显著空间差异;但结合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季节变化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来看,所有指标在新生湖滨带都表现出更大的变异系数,6月湖滨带样点主要在溶解性营养盐指标方面离散,8月湖滨带样点主要在淹没土壤释放物质相关指标方面离散,两者可能分别受到生物残体分解和淹没土壤释放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青海湖的新淹没湖滨带的水环境特征与主湖区存在明显差异.土壤释放、生命活动、风浪、水深和温度等因素共同塑造了青海湖新生湖滨带的水环境特征.上述结果提示了青海湖部分湖滨带区域的水环境特征有利于刚毛藻生长,同时也可能受到刚毛藻暴发影响.新生湖滨带对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宁南旱区耕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究耕作覆盖对土壤水热及旱作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连续2年在宁南旱区不同耕作深度结合覆盖模式下开展了研究工作.结果表明:耕作深度、覆盖材料对马铃薯播种期0~100 cm 土层土壤贮水量有极显著影响,而二者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2019年土壤贮水量以深松30 cm覆盖地膜处理最高,2020年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较高,分别较翻耕15 cm不覆盖处理(对照)显著提高16.9%和33.4%;耕作深度、覆盖材料可显著影响马铃薯关键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同一耕作深度下土壤贮水量以秸秆、地膜覆盖处理效果较好,同一覆盖材料下以深松30~40 cm处理最佳.覆盖材料、耕作深度与覆盖材料二者交互作用对播种-现蕾期0~25 cm 土层土壤有效积温影响显著;同一耕作深度下覆盖地膜处理土壤有效积温平均较不覆盖处理显著增加9.3%,而覆盖秸秆处理较不覆盖处理显著降低18.7%;2019和2020年各处理全生育期土壤有效积温分别以深松30 cm和深松40 cm覆盖地膜处理最高.2019年马铃薯总产量和经济效益以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较高,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84.6%和107.9%;2020年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81.7%和105.7%.耕作深度、覆盖材料对作物水热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水分利用效率以深松30~40 cm覆盖秸秆处理较高,而积温利用效率不同耕作深度结合秸秆覆盖各处理均较翻对照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块茎形成期的土壤水分和有效积温对马铃薯总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对总产量的影响高于土壤有效积温.可见,深松30~40 cm覆盖秸秆处理可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实现马铃薯增产增收和水热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宁南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