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土壤有机碳分解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地球上最严重的人为干扰之一,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全球碳平衡和气候变化.近 30 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相继开展了野外模拟增温对SOC分解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基于在全球建立的 26 个野外模拟气候变暖实验平台,系统分析增温对森林生态系统SOC分解的影响格局和潜在机制,发现增温通常促进森林SOC的分解,对气候变暖产生正反馈作用.然而,因增温方式和持续时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SOC结构和组成的复杂性、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以及森林类型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森林SOC分解响应气候变暖的程度及时空格局变化缺乏统一的认识,且各类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相对贡献尚不清楚.基于已有研究,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有机碳组分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 3 个方面构建了气候变暖影响SOC分解的概念框架,并进一步阐述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气候反馈效应,为制定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和实现"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1)加强模拟增温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SOC分解的长期观测研究,查明SOC分解的时空动态特征;2)加强土壤微生物功能群与SOC分解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SOC分解对增温响应的微生物学机制;3)形成统一的SOC组分研究方法,揭示不同碳组分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和机制;4)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及其对SOC分解调控的研究;5)加强模拟增温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例如降水格局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大气氮沉降)对SOC分解的交互作用,为更好评估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动态及碳汇功能的维持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磁性纳米颗粒介导分离技术筛选土壤中多氯联苯降解菌及其降解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磁性纳米颗粒介导分离(magnetic nanoparticle-mediated isolation,MMI)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须底物标记就能从复杂菌群中分离活性功能微生物的方法,目前尚无研究报道该技术应用于难降解污染物 3,3′,4,4′-四氯联苯(3,3′,4,4′-tetrachlorobiphenyl,PCB77).[目的]从土壤中筛选 PCB77 活性降解菌并研究其污染物降解特性.[方法]利用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富集原位活性PCB77 降解菌群,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细菌群落变化,经平板筛选得到PCB77 降解菌,并研究其对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降解特性.[结果]基于MMI技术获取的富集培养液能够高效地转化 PCB77,与对照组相比底物降解效率从 6%提升至 79.3%,同时该富集培养液中细菌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从对照组和MMI处理组中分别筛选到PCB77 降解菌红球菌CT2 和类芽孢杆菌MT2,发现红球菌为对照组中唯一的优势物种,而MMI处理组的优势物种由红球菌和类芽孢杆菌共同组成.菌株MT2 对PCB77 具有优异的降解能力,唯一碳源条件下对PCB77 的降解率高达 65.2%,接近于富集菌群的降解效果,并显著高于菌株CT2(26.3%).同时,菌株MT2 也对多种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表现出相对更好的降解效果.[结论]通过 MMI 技术有效富集出 PCB77 的高效降解菌群,并从中筛选到多氯联苯高效降解菌Paenibacillus sp.MT2,为发展高效的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天然林转人工林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团聚体中亚硝酸盐还原基因丰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我国亚热带地区大面积天然林已转变为人工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极大影响.为揭示森林土壤团聚体中N2O产生的关键基因亚硝酸盐还原基因(nirK和nirS)对森林转换后的响应特征,本研究选取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了 3 种林分土壤和团聚体中nirK和nirS基因丰度.结果表明:天然林转变成人工林后,土壤pH值升高,但铵态氮含量下降.森林转换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组成影响不大,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nirK和nirS基因丰度存在差异,以小团聚体分布最多,粉-黏颗粒分布最少.各林分土壤中nirK基因丰度均显著高于nirS基因丰度,表明nirK在酸性森林土壤中占主导.天然林转人工林显著增加全土和团聚体中nirK及nirS基因丰度,表明森林转换有利于提高nirK和nirS基因丰度,这可能与pH值的提高有关.综上,天然林转变为杉木或马尾松人工林显著提高了土壤和团聚体中nirK和nirS丰度,但对团聚体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严重空气污染环境下颗粒物在人毛发表面粘附及其对毛发表面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受污染大气通常指混合着颗粒物和各种气态化合物的一种气溶胶.除了可能发生和不可避免的自然事件(森林大火、火山爆发、土壤侵蚀等)外,这种气溶胶主要由各种人类活动或者生活习惯(如香烟烟雾)所排放的污染物组成,包括不同浓度各种挥发性物质(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挥发性脂肪族或芳香烃等)以及不同粒径大小(PM10<10 μm,PM2.5< 2.5 μm,PM1<1μm)颗粒物.这些混合污染物是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威胁性因素,这些气体化合物和(或)颗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而与体内各组织(肺部、气管等)发生接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寒草毡层基本属性与固碳能力沿水分和海拔梯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寒草毡层是高原寒区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松软而坚韧且耐搬运的表土层,认识其生态功能是促进草牧业生产休养保护和工程施工主动利用的前提.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高原植被的广泛调查,在布设沼泽、退化沼泽、沼泽化草甸、湿草甸、干草甸和退化草甸水分梯度群落样地,以及亚高山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草甸海拔梯度群落样地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群落样地草毡层容重、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S0C)含量的测定分析,比较了水分和海拔梯度下草毡层固碳能力.结果表明,草毡层厚度平均为30cm,沼泽湿地草毡层容重最小,SOC含量在300g/kg以上;退化草甸容重最高,SOC含量显著下降.不同群落草毡层SOC密度在10---24kg C/m2之间,随着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而降低;高山灌丛草甸草毡层SOC密度比草甸高15%.研究得出,保持草毡层稳定的质量含水量阈值为30%,SOC含量阈值为30g/kg;高寒植被草毡层在沼泽到草甸的退化演替中,容重、紧实度变大,有机碳含量减少,碳密度和碳储量下降;灌丛草甸的固碳能力大于草甸,但灌丛草甸的生产功能降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草地生产能力,维护固碳生态功能,需要防止草毡层退化,抑制草甸向灌丛草甸演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闽江口典型芦苇湿地与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总氮(TN)和有机碳(SOC)含量在水平方向上整体表现为交错带湿地>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而在垂直方向上其在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的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与芦苇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相比,交错带湿地表层土壤的无机氮含量分别降低了15.78%、0.84%(NH4+-N)和13.04%、44.00%(NO3--N),而在下层土壤分别增加了30.00%、6.06% (NH4+-N)和43.75%、23.91%(NO3--N);芦苇湿地土壤NH4+-N含量主要受到有机质含量控制,短叶茳芏湿地土壤TN含量受到土壤盐分的重要影响,而土壤颗粒组成和水分是影响交错带湿地土壤的NH4+-N和NO3--N关键因子.研究发现,芦苇与短叶茳芏种群的竞争作用不但明显增加了交错带湿地土壤SOC和TN含量,而且也深刻改变了NH4+-N和NO3--N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的细颗粒组成、氮矿化与硝化作用来影响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火烧对马尾松林土壤酶活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土壤酶参与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林火能通过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来改变土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过程.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烧会使土壤有机碳组分发生变化,研究火烧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中亚热带典型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火烧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火烧后一年0-10 cm土层土壤pH值明显升高(P<0.05),土壤总碳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全氮含量平均降低17.5%(P> 0.05).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2)相比对照,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0-10 cm土层显著降低(P<0.05),土壤酚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火烧后一年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颗粒性有机碳、土壤易氧化碳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26.4%、30.9%和2.69%,但无显著差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两个土层土壤不稳定有机碳含量和粘粒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结果显示: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6%;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4.1%.草地促进了大团聚体(> 250 μm),尤其>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及稳定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下降,粉粘粒含量相应增加.草地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粗颗粒有机质、闭蓄态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00%、54%和65%;裸地增加了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3种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以总粉粘粒结合有机碳为主,占土壤总有机碳52%-79%,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损失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微团聚体中总细颗粒有机质的减少,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互花米草入侵对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红树林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近年来不少区域又受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的影响,土壤碳库组成发生显著变化,然而鲜有从有机碳官能团特征角度出发的关于两群落的研究.为了解在红树林群落与互花米草群落下土壤碳库及其有机碳官能团的特征差异,在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内由内陆到海岸方向选取3条样带,每条样带依次选取3个样地:红树林群落(MC)、秋茄(Kandelia obovata)-互花米草过渡带(TC)和互花米草群落(SC),每个样地选取3个呈品字形分布的采样点,分5层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中的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特征,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表层0-15 cm与深层75-100 cm土壤总有机碳官能团特征,以空间换时间法研究入侵前后土壤碳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MC群落到SC群落,土壤有机碳库显著减小,各样地总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含量表现为MC> TC> SC,并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DOC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2)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与烷氧碳为主,其次是芳香碳与羰基碳,N-烷氧碳与酚基碳含量最少,其中表层0-15 cm土壤从红树林群落到互花米草群落,烷基碳与烷氧碳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但不显著,芳香碳与酚基碳含量显著减少,其余有机碳组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在深层75-100 cm随着植被类型的改变,土壤有机碳组成结构均无显著差异.(3)在0-15 cm土层,烷基碳/烷氧碳含量表现为:SC> MC> TC;芳香度表现为SC最小,MC与TC无显著差异;疏水碳/亲水碳无显著差异;脂族碳/芳香碳表现为SC显著大于其他两种植被类型,MC与TC无显著差异.在75-100 cm土层,各比值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红树林群落碳储量显著高于互花米草群落,受植被的影响,互花米草群落表层土壤有机碳分解程度显著高于红树林群落,而红树林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要比互花米草群落更复杂,以维持其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因此,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后可能会加快有机碳的分解,最终稳定在相对简单的分子结构,降低土壤碳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在土壤环境与微生物互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超微结构技术与土壤和微生物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相关研究的尺度向着更直观与更微观的两极方向延伸.微生物与土壤组分的相互作用贯穿于整个土壤多相微界面体系,是土壤中最具活力的因子,深刻影响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归趋行为.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结合能够将土壤与微生物组成的高活性超微界面体系可视化,是当今土壤界面化学研究的前沿方向.介绍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结合能谱、高角度环形暗场像、电子衍射分析等手段的基本原理和其应用于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制样要求;综述应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环境胁迫下微生物的形态变化特征、微生物与土壤固相组分的作用、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交互作用的超微结构特征,以及结构和形貌观测及化学成分分析;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揭示土壤微生物与污染物的作用机制,跟踪环境污染物的转化和迁移特征.已开展的研究发现,微生物容易附生于土壤颗粒表面,且通过调整自身细胞表面结构,改变自身转运有机物的通道,从而代谢污染物;共培养模式具有协同效应,在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和处理废弃物方面效率更高,从而加速土壤中污染物的转化与降解过程.此外,还总结了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如何深入挖掘有生命土壤的超微界面作用机理,展望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期望能进一步促进土壤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