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积硅藻记录的近40年来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生态水文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为水文调控正深刻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由于缺乏长期监测记录,目前针对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人为水文调控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神农架大九湖五号湖的一根长44 cm的沉积岩芯多指标记录,重建了近40年来大九湖生态水文变化过程,并探讨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五号湖的硅藻群落经历了 3个主要演化阶段:1980-2008年以底栖硅藻为主,2008-2016年浮游硅藻迅速增加,2016年以来小型脆杆藻占主导.冗余分析表明,硅藻组合变化与总有机碳、总氮和Mn/Fe值显著相关.2008年以来硅藻组合变化反映了五号湖由早期富含有机质的泥炭地向浅水湖泊转变,主要响应筑坝提升水位;2016年以来底栖和附生硅藻增多,响应大九湖移民搬迁后水生植物扩张、水体透明度增加的过程.沉积硅藻记录揭示了大九湖的环境变化过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期耕作对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土壤有机碳(SOC)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长期耕作对黑土区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SOCS)及其组分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9年的耕作试验,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旋耕起垄、免耕、深松、翻耕)对0~40 cm 土层SOCS、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残体碳(MN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起垄相比,免耕处理显著增加了 0~20cm 土层SOCS、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MNC含量;深松和翻耕处理在0~20和20~40 cm 土层中显著增加了SOCS、SOC和EOC含量,并在20~40 cm 土层增加了 MBC含量.此外,翻耕处理20~40 cm 土层中DOC、颗粒有机碳和MN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深松和翻耕处理相较于旋耕起垄和免耕处理,显著降低了 0~20和20~40 cm 土层中MNC对SOC的贡献率.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通过提升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田间持水量和全磷含量,增强β-葡萄糖苷酶、淀粉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能促进MNC的积累.深翻促进了 0~40 cm 土层SOC、活性有机碳和MNC的均匀分布,更有利于黑土区农田SOC的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碳氮有效性对亚热带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代谢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以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的青冈、格氏栲、马尾松、闽楠、香樟林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0~10 cm表层土壤微生物呼吸对葡萄糖添加的代谢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葡萄糖添加使土壤微生物呼吸提高了 82.4%~349.5%,不同树种间差异显著.对照中,土壤微生物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及真菌/细菌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在没有活性碳供应时,微生物代谢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调控,且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有关.在葡萄糖添加处理中,土壤微生物呼吸与土壤总氮、溶解性有机氮和矿质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当活性碳供应充足时,微生物代谢主要受土壤氮含量及其有效性制约.微生物呼吸的代谢响应,即葡萄糖添加处理与对照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比值,主要受土壤碳氮比的影响,呈现出微生物代谢响应随土壤碳氮比的下降而升高.此外,土壤pH也是影响微生物代谢响应的重要因素.土壤碳、氮含量及有效性对微生物呼吸的影响依赖于微生物是否受碳限制,土壤碳含量调控了碳限制时的微生物呼吸,而土壤氮含量及有效性调控了碳限制解除后的微生物呼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苏北滨海土壤无机碳组成和储量及其控制因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土壤无机碳特别是成土碳酸盐的固定是滨海地区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北部滨海地区的互花米草湿地(SA)、碱蓬湿地(SS)、幼龄杨树人工林(YP)和成熟杨树人工林(MP),分层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0~10、11~20、21~40、41~60、61~80和81~100 cm),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土壤的无机碳组成和储量的差异,并探究了影响成土碳酸盐储量的关键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除MP表层土壤(0~10cm)外,其余土壤的无机碳含量均高于有机碳含量.整体而言,SA和SS 土壤成土碳酸盐占无机碳的比例和无机碳储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与湿地土壤相比(0~40 cm),YP和MP 土壤的成土碳酸盐占无机碳的比例分别降低了 32.7%和54.1%,成土碳酸盐储量分别降低了40.5%和59.2%,成岩碳酸盐储量没有显著变化,无机碳储量分别降低了 21.0%和17.9%.与YP 土壤相比(0~100 cm),MP 土壤的成土碳酸盐占无机碳的比例和成土碳酸盐储量均显著降低而成岩碳酸盐储量显著升高,尤其是41~100 cm 土层,而无机碳储量没有显著变化.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成土碳酸盐占无机碳的比例是影响成土碳酸盐储量的最重要因子,其次是有机碳含量和容重,并且土壤有机碳抑制了成土碳酸盐的形成.综上,滨海湿地土壤比杨树人工林土壤具有更大的无机碳储量和固定潜力,通过改变成土碳酸盐占无机碳的比例和有机碳含量能够调控该地区土壤成土碳酸盐的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蚯蚓与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石漠化土壤碳组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明石漠化土壤碳组分积累和分配对丛枝菌根真菌(AM)与蚯蚓接种的响应,可为提升石漠化土壤固碳潜力及生物修复效率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选择白枪杆为寄主植物,设置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M)、蚯蚓(E)、蚯蚓+摩西斗管囊霉(E+FM)和不接种(CK)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碳组分(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及其分配(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蚯蚓、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与共同接种处理均显著促进了土壤碳库各组分积累.与CK相比,接种处理土壤碳组分含量均值的增幅表现为:E+FM>E>FM,接种处理显著促进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30.5%~68.5%)和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31.2%~39.2%),但降低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2.9%~16.2%).2)不同处理土壤碳组分积累和分配的时空变化存在差异.各碳组分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其中E+FM处理各碳组分含量较CK的增幅(33.0%~122.1%)显著高于E(31.2%~95.4%)和FM处理(9.2%~41.3%);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最大值出现在6月,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最大值则出现在12月,此时3个接种处理各碳组分占有机碳的比例较CK的变幅表现为:E+FM>E>FM;各碳组分含量及其分配均沿土层加深递减(9.7%~146.2%),其中E处理碳组分含量降幅最小,而E+FM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降幅最小、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降幅最大.3)3个接种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显著影响各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分配,其中碳库组分含量及分配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土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4)主成分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全氮、全磷是影响碳组分积累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土壤含水量、全磷、pH是影响土壤碳组分分配的主控因子.因此,蚯蚓、AM真菌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石漠化土壤碳组分积累与分配,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pH及氮磷养分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钝化剂可以使土壤重金属由活性态向稳定态转化,降低重金属的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有机碳是反映土壤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其转化过程对大气化学、全球碳循环起到决定性作用,受到利用方式、农艺措施和治理修复活动的影响.钝化剂的施用一方面会改变土壤结构、团聚体组成和pH、阳离子交换率(CEC)等理化性质,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可以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改变有机碳转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上述影响受到钝化剂种类、施用量及施用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调控.本文论述了不同钝化剂施用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变化情况,并探讨了钝化剂对土壤有机碳转化影响的作用机制.未来应基于作用机制,开发兼具固碳增汇与重金属钝化功能的新型钝化剂,并揭示钝化剂施用后土壤有机碳周转及稳定性有机碳的时空分布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恢复年限对亚热带次生林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土壤化学计量比是衡量土壤有机质组成及质量的有效指标.多数研究关注土壤碳(C)、氮(N)、磷(P)及化学计量比,而较少关注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钾(K)、钙(Ca)和镁(Mg)及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本研究以亚热带自然恢复的5、8、21、27、40年林分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恢复的天然林为对照,分析土壤K、Ca、Mg及化学计量比随林分恢复年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C和N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元素化学计量比除K∶P、Mg∶P和P∶Ca外均显著降低.随森林恢复年限的增加,0~10 cm 土层C和N含量显著增加,10~20 cm 土层Ca含量显著增加,20~40 cm 土层全磷含量显著降低,各土层K和Mg含量均无显著变化.随森林恢复年限的增加,0~10 cm 土层C∶Ca、N∶Ca、P∶Ca显著增加,20~40 cm 土层C∶P、N∶P和K∶P显著增加,而P∶Ca显著降低.所有土层K∶P和Mg∶P与总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C∶Ca和N∶Ca与矿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次生林恢复年限的增加,研究区土壤普遍受到P限制,恢复后期Ca的限制逐渐增强,进而导致了多种养分元素的限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早期临床指标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行血液灌流患者早期相关临床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2018 年 3 月至 2022 年 10 月收治的 91 例重度AOP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体质量指数(BMI)、服毒量、服毒至洗胃时间、血液灌流次数、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淋巴细胞计数、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K+、Na+、Cl-以及炎症因子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 72h内预后将患者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早期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OPP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死亡组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合并冠心病比例、服毒量、服毒至洗胃时间、入院时WBC、ALT、TNF-α、IL-1β、IL-6 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血液灌流次数、TBil、ChE活性、PaCO2 水平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毒量、血液灌流次数、ALT、ChE活性、TNF-α均是影响AOP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865(1.032~3.370)、2.282(1.406~3.703)、2.522(1.258~5.057)、2.843(1.036~7.802)、2.077(1.107~3.897),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服毒量、血液灌流次数、ALT、ChE活性、TNF-α及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AOPP患者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以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0.976,95%CI为 0.919~0.996;其预测AOPP患者预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100.0%和 85.7%,均P<0.05;随着血液灌流次数的增多,与入院时比较,患者WBC、ALT、AST、TBil、血肌酐(SCr)、ChE活性、TNF-α、IL-1β、IL-6 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PaCO2、PaO2 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均P<0.05).结论 重度AOPP患者早期服毒量、血液灌流次数、ALT、ChE活性、TNF-α有助于预测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期PM 2.5暴露影响胎儿生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PM 2.5及其组分暴露对胎儿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识别暴露效应窗口。 方法:选取江苏出生队列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招募的4 089对母子对,收集其基线信息、妊娠期诊疗信息、妊娠期PM 2.5及其组分暴露信息、妊娠满20周后的胎儿B超检查(头围、腹围、股骨长和估计体重)信息。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进行暴露效应的估计,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讨暴露效应窗口。 结果:妊娠期PM 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 3,胎儿头围、腹围和估计体重Z评分分别减小0.025( β=-0.025,95% CI:-0.048~-0.001)、0.026( β=-0.026,95% CI:-0.049~-0.003)和0.028( β=-0.028,95% CI:-0.052~-0.004),头围和估计体重生长受限风险分别增加8.5%( RR=1.085,95% CI:1.010~1.165)和13.5%( RR=1.135,95% CI:1.016~1.268)。PM 2.5组分中黑碳、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铵盐暴露浓度升高均与头围Z评分减小显著相关,同时硫酸盐暴露的增加还与股骨长的Z评分减小有关。妊娠期PM 2.5暴露影响胎儿头围生长效应窗口为第2~5周,腹围为第4~13周以及第19~40周,股骨长为第4~13周以及第23~37周,估计体重为第4~12周以及第20~40周。 结论:妊娠期PM 2.5及其组分暴露可能对胎儿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影响胎儿不同生长指标的效应窗口不完全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电油中毒致化学性肺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白电油的主要成分是"正己烷"等低碳烷烃类有机成分,中毒多见于长期吸入致神经系统损伤,因误服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少见。本文对收治的1例误服白电油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白电油中毒致化学性肺炎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