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伴抑郁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伴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9年开滦总医院收治的114例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后72 h之内完成核磁共振颅脑扫描,并于1周内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情绪测评。根据SDS评定结果,选择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无抑郁患者69例为对照组;选择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伴轻度抑郁患者45例为病例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不同脑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比例特点及认知功能,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并观察临床躯体化症状表现特点。结果:(1)对照组患者男53例(76.81%,53/69),女16例(23.19%,16/69);病例组男29例(64.44%,29/45),女16例(35.55%,16/4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对照组和病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1.88%(22/69)、53.33%(24/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2)病例组患者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死灶发病率分别为80.00%(36/45)、71.11%(32/45),对照组分别为59.42%(41/69)、18.84%(13/6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01、<0.001);其余脑区梗死灶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病例组注意力和计算力受损比例为88.89%(40/45),高于对照组的78.26%(54/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OR=2.659,95% CI 1.041~6.793, P<0.05)、半卵圆中心梗死灶( OR=10.332,95% CI 4.069~26.235, P<0.01)是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伴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5)躯体化症状失眠和流泪的比例病例组分别为35.56%(16/45)、37.77%(17/45),均高于对照组8.70%(6/69)、2.90%(2/6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计学意义( P值均为0.000)。 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半卵圆中心脑梗死病灶是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可伴有失眠和流泪的躯体化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以痛性三叉神经病为首发表现的AQP4-IgG阴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探讨以痛性三叉神经病为首发表现的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阴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影像特征。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例AQP4-IgG阴性的NMOSD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该患者第一次发作表现为右侧面部疼痛起病,伴左侧肢体节段性感觉异常,第二次发作表现为顽固性呃逆、呕吐起病,伴左侧肢体乏力及感觉异常。头颅及脊髓核磁共振平扫提示病灶累及延髓、颈髓,两次血清、脑脊液AQP4-IgG、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髓鞘碱性蛋白(MBP)抗体、寡克隆区带(OCB)均呈阴性,诊断为AQP4-IgG阴性的NMOSD。经激素抗炎、止痛等治疗后,患者面部疼痛、感觉异常、呃逆、呕吐、肢体乏力明显好转。结论:痛性三叉神经病可能是AQP4-IgG阴性的NMOSD的首发临床表现,仅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的NMOSD易误诊、漏诊,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尘肺病诊断相关影像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职业性尘肺病(简称尘肺病)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病种,根据我国现行标准GBZ 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尘肺病主要依据高千伏或数字化X线摄影(DR)后前位胸片表现进行诊断、分期。尘肺病胸部X线摄影技术是尘肺病诊断中研究最多、应用最成熟的影像检查技术。但该技术在一些早期尘肺病检查及职业健康体检的筛查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一定漏诊、误诊的风险。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辅助影像检查手段在尘肺病辅助诊断研究中表现出不同的应用诊断价值。本文综述了几类影像检查技术的优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尘肺病诊断相关影像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眼内液检测辅助诊断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患者,女,76岁,因"双眼视物模糊2个月"于2021年9月13日就诊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既往高血压8年。视力:右眼0.3,左眼0.3;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眼底照相示:右眼前节正常,玻璃体混浊,眼底大致正常(见图1A);左眼角膜透明,内皮可见弥漫性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前房深浅正常,房水闪辉(+),房水细胞(++),瞳孔约3 mm,光反射灵敏,晶状体核黄色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大致正常(见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示:双眼晚期荧光素渗漏明显呈强荧光(见图2A-B)。B型超声检查可见左眼玻璃体混浊较重(见图3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椭圆体带部分缺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连续性中断(见图4A-B)。初步诊断为双眼葡萄膜炎,行血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系数、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免疫八项(乙肝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等检查,结果均正常。脑部及眼眶核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患者双眼局部抗炎治疗。治疗后患者视力略提高,继续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广枣总黄酮干预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探讨蒙药广枣总黄酮(TFFC)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4只购自西安市迪乐普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新西兰雄性兔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2只,对照组10只,采用核磁共振(MRI)、病理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来验证TFFC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为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为 χ2检验。 结果:MRI结果显示TFFC可改善股骨头坏死区域影像学改变;病理组织学显示:治疗组兔股骨头坏死发生率(45.46%)明显低于模型组(80.00%)( χ2=13.230, P< 0.05),且治疗组的空骨陷窝率明显低于模型组[(16.36±2.74)%比(22.35±3.15)%, χ2=4.950,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下降[(13.04±2.05)%比(9.71±1.27)%, χ2=4.960, P< 0.05],bcl-2相关X蛋白(bax)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增加[(11.51±0.63)%比(23.96±2.72)%, χ2=15.460,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bcl-2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升高[(21.49±1.16)%比(9.71±1.27)%, χ2=12.490, P< 0.05],bax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19.00±1.61)%比(23.96±2.72)%, χ2=6.370,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FFC可能通过上调bcl-2、下调bax的抗凋亡作用来干预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血脂亚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ow-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s,LDL-P)与其他脂蛋白指标相关性,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LDL-P及其亚组颗粒(LDL1-P~LDL6-P)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探索脂蛋白亚组颗粒预防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8至12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3个月内未服用降脂药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59例患者,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2名。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S)检测血浆LDL-P、LDL1-P~LDL6-P及其他生化指标,分析各生化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Pearson相关判断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ow-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s,LDL-P)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具有高度相关性( r= 0.927, P<0.001; r=0.921, P<0.001; r=0.844, P<0.001)。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LDL-P、LDL4-P、LDL5-P和LDL6-P水平较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水平高( U=4 172.000, Z=4.256, P<0.001; t=2.573, P=0.011; U=3 995.000, Z=4.621, P<0.001; t=5.223, P<0.001),LDL-P和LDL6-P水平较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水平高( U=1 159.000, Z=2.294, P=0.022; t=2.075, P=0.041)。高水平hs-CRP、LDL5-P、LDL6-P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子( OR=1.095, P=0.036; OR=1.015, P=0.046; OR=1.012, P=0.039)。ROC分析LDL-P、LDL5-P、LDL6-P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鉴定价值,AUC分别为0.67、0.68、0.69,hs-CRP联合LDL5-P与LDL6-P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最大(AUC= 0.70)。 结论:LDL-P与LDL-C、ApoB、TC高度相关,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LDL-P和LDL6-P水平较轻、中度狭窄患者明显升高,hs-CRP与LDL5-P、LDL6-P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子,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可能进一步成为风险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达芬奇机器人治疗后纵隔神经鞘瘤并发脑脊液漏1例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73岁女性患者,体检发现纵隔肿物20天。胸椎核磁共振检查示胸10椎体左侧旁占位。完善检查,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因纵隔肿物与椎间孔关系密切,术中机械臂的牵拉力度控制不佳,引起硬脊膜撕裂所致。患者卧床保守治疗3周后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放射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观察放射性视神经病变(RION)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0年至2021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RION患者43例6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3例36只眼;女性20例33只眼。放射治疗(以下简称为放疗)时年龄(49.54±13.14)岁。放疗实体病灶中心剂量(59.83±14.12)Gy。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为化疗)16例。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46只眼;视野检查30只眼;眼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40只眼。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2例。行高压氧治疗(HBOT)10例13只眼;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IVMP)治疗9例12只眼;HBOT联合IVMP治疗12例23只眼;仅行基础治疗12例21只眼。并据此分为HBOT组、IVMP组、HBOT联合IVMP组及对照组。观察患眼发病时、恢复时、最终的BCVA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区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ILM-RPE)层厚度变化,以及不同治疗方式BCVA最终结局。不同病程者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组RNFL、ILM-RPE层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43例患者中,单眼、双眼分别为17(39.53%,17/43)、26(60.47%,26/43)例。完成放疗至出现视力下降的时间为(36.33±30.48)个月。RION病程1周~10年,其中病程≤2个月者37只眼。亚急性视力下降41只眼。logMAR BCVA<1.0、1.0~0.3、>0.3分别为45、15、9只眼。RION病程2个月内视盘苍白、水肿分别为10(27.03%,10/37)、3(8.11%,3/37)只眼。与病程<1个月时比较,病程1个月时,视盘上方RNFL [95%可信区间( CI)2.08~66.56, P=0.038]、黄斑区外环上方ILM-RPE层(95% CI 4.37~45.39, P=0.021)厚度明显变薄;病程2个月时,黄斑中心区ILM-RPE层明显增厚(95% CI -32.95~-4.20, P=0.015);病程3~6个月时,黄斑区内环颞侧ILM-RPE层明显增厚(95% CI -42.22~-3.83, P=0.022);病程>6个月时,视盘RNFL除颞侧外均明显变薄,黄斑区平均、内环上方、外环ILM-RPE层明显变薄( P<0.05)。行MRI检查的40只眼中,受累视神经T1强化33只眼(82.50%,33/40),其中颅内段23只眼(69.70%,23/33);伴增粗和长T2信号12只眼(36.36%,12/33)。治疗后BCVA恢复17只眼(24.64%,17/69);最终BCVA提高9只眼(13.04%,9/69)。与对照组比较,HBOT组、IVMP组、HBOT联合IVMP组患眼恢复时BCVA、最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04、0.61、1.31、-1.47、-0.42、0.46, P>0.05)。 结论:RION患眼病程1个月内视盘RNFL和黄斑区ILM-RPE层同时出现结构性损伤,RNFL表现为持续变薄,ILM-RPE表现为变薄-增厚-变薄的特点;MRI可见视交叉和视神经各节段出现T1强化,强化节段通常伴增粗和长T2信号;HBOT、IVMP治疗RION无明显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采用核磁共振观察中等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观察调脂治疗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影响。方法:2009年3月—2012年2月进行的REACH研究纳入了核磁共振证实有明确颈动脉AS斑块、从未服用调脂药物的无症状患者,予中等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24个月。分别于基线、治疗后3、24个月检测血脂水平,行颈动脉核磁共振检查,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颈动脉管壁及脂核体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REACH研究的患者,按照病史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比较调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AS斑块核磁共振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颈动脉AS斑块患者38例,其中糖尿病组13例(34.2%),非糖尿病组25例(65.8%)。基线时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自身基线比较,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甘油三酯(TG)水平在3、24个月时均下降( P均<0.05),糖尿病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不明显;非糖尿病组该指标在24个月升高[(1.38±0.33)mmol/L比(1.26±0.26)mmol/L, P<0.05]。核磁共振结果显示,糖尿病组脂核体积及其百分比在3个月时无明显改变,24个月时呈轻度下降趋势,分别为64.86(45.37,134.56)mm 3比75.76(48.20,115.64)mm 3和15.84%(11.47%,24.85%)比16.95%(11.64%,22.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非糖尿病组脂核体积及其百分比则在治疗3个月时即降低,分别为63.01(44.25,188.64)mm 3比72.49(51.91,199.59)mm 3和13.76%(8.81%,27.64%)比16.04%(11.18%,27.05%),24个月时进一步下降至55.63(27.18,179.40)mm 3,以及12.71%(8.39%,24.41%)( P均<0.05)。治疗后两组管壁体积、管腔体积及管壁体积百分比(PWV)未发现明显变化( P均>0.05)。两组颈动脉AS斑块各参数的变化与血脂各参数的变化在3、24个月时均未发现相关性( P均>0.05)。 结论:调脂治疗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AS斑块影响不同,糖尿病组脂核改善劣于非糖尿病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