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钓式"子宫悬吊联合阴道荷包缝合包埋宫颈的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探讨"垂钓式"子宫悬吊联合阴道荷包缝合包埋宫颈的改良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0 月~2023 年8 月82 例Querleu-Morrow分型C2 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资料,其中36 例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46 例开放手术(开放组).腹腔镜组采用"垂钓式"子宫悬吊避免使用举宫杯,阴道荷包缝合包埋宫颈后切开阴道壁.比较2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病理切缘阳性率及复发率.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40(30~130)ml vs.80(20~300)ml,Z=-4.057,P=0.000;8.5(5~24)d vs.10(5~26)d,Z=-2.975,P=0.003];2 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切除个数、切缘阳性率、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垂钓式"子宫悬吊联合阴道荷包缝合包埋宫颈的改良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纳米磁珠辅助红细胞膜垂钓技术及其在当归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提高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效率,利用活性成分与细胞膜(CMs)受体间具有特异性亲和的性质,建立一种新型、高效的纳米磁珠(MNPs)辅助CMs垂钓的方法.方法 将MNPs与兔红细胞CMs结合形成纳米磁珠-细胞膜复合物(MN-CMs),利用MN-CMs垂钓当归水提取液中的活性成分,通过GC-MS对垂钓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自制MNPs平均粒径为(250.6±3.3) nm(n=3),且粒径分散均匀,多分散指数(PDI)为0.010±0.003(n=3),具有较强的磁性和良好的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值为83.4 emu/g.MNPs能与CMs稳定结合,10 mg MNPs的最大吸附量为1.02 mg CMs,同时可以有效保持一定的CMs酶活性.GC-MS结果表明,MN-CMs从当归水提取液中垂钓出的潜在活性成分为藁本内酯,出峰时间为20 min,同时该新型垂钓方法能够有效避免非活性成分的干扰.结论 建立的MNPs辅助CMs垂钓方法能够特异性垂钓出当归中活性成分藁本内酯,弥补了传统药物筛选方法的缺点,也为其他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筛选提供一种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育银鲫易钓性的表型基础和生态结果及饥饿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考察鲤科鱼类易钓性种内差异的表型基础、生态结果及饥饿响应, 研究以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实验对象, 在饥饿前(对照组)测定其表型特征(能量代谢、游泳能力和个性行为)并垂钓,随后在饥饿1周后再次垂钓(饥饿组), 最后进行2周的恢复摄食生长实验(恢复组).垂钓实验具有4个重复, 每个重复的样本量为40尾, 垂钓1.5h即停止, 垂钓20尾为钓出组, 剩余20尾为未钓出组.研究发现: 除钓出组的相对代谢空间(FAS)小于未钓出组外, 钓出组的外部形态(体重、体长和肥满度)、能量代谢参数(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和代谢空间AS)、游泳能力(最大匀加速游泳能力Ucat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Ugt)及个性行为(探索性、活跃性和勇敢性)与未钓出组均无明显差异(所有P>0.05); 在经历捕食者模拟袭击后, 实验鱼勇敢性的潜伏时间比大于探索性, 导致勇敢性的运动时间比和穿门频率小于探索性.SMR与Ucat及Ugt不相关(P>0.05), 但MMR和AS与Ucat及Ugt均呈正相关(P<0.05); 能量代谢参数与个性行为存在部分相关.饥饿增加异育银鲫的垂钓总时间、单尾平均垂钓时间和单尾垂钓时间的变异系数.钓出组在饥饿期的特定生长率(SGR)小于未钓出组,而恢复期钓出组的SGR与未钓出组无显著差异;除MMR和AS外, SMR与饥饿期及恢复期的SGR均呈负相关( P<0.05),即SMR越高个体在饥饿期间的体重下降更快,在恢复摄食后生长却较慢.研究表明: 异育银鲫幼鱼的易钓性可能不具备表型基础, 并且因环境食物匮乏而降低; 虽然饥饿期间两种易钓性表型个体的生态结果存在差异, 但该生长差异在营养恢复后消失, 表明异育银鲫的易钓性具有一定的环境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鲤科鱼类的易钓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然界鱼类不断遭受人类垂钓压力的影响,鱼类易钓性存在明显的种内个体差异,并且不同种鱼类的易钓性不尽相同.为考察不同种鲤科鱼类的易钓性差异及其是否与外部形态存在关联,本研究以中国广泛养殖的鲤科鱼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鲤(Cyprinus carpio)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25±0.5)℃条件下对大小相当、体重相近的3个处理组[异育银鲫、鲤及混合组(异育银鲫+鲤)]进行垂钓;每个处理组均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包括40尾实验鱼,每个重复垂钓20尾鱼则停止该组的垂钓活动,记录垂钓成功每尾鱼的时间和序号,计算垂钓总时间及单尾被钓平均时间.结果表明:混合组鲤的体长大于其他组;鲤幼鱼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组,混合组鲤和异育银鲫高易钓性个体的肥满度均大于低易钓性个体;在实验过程中,3个实验组的垂钓总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单尾被钓平均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鲤单尾被钓平均时间显著长于异育银鲫组;混合组中异育银鲫幼鱼被钓的数量比例明显高于该组的鲤幼鱼,而钓出鲤幼鱼的平均被钓次序号大于异育银鲫幼鱼.研究表明:相比较于鲤幼鱼,异育银鲫幼鱼更易被钓;两种鲤科鱼类易钓性差异可能与二者生态习性及形态密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饥饿对草鱼易钓性及其生态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自然界鱼类易钓性具有明显的种内个体差异,且易受环境因子(如食物丰度)的影响.为考察饥饿对鲤科鱼类易钓性及其生态结果的影响,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0.5℃条件下对两个处理组(饥饿组与对照组)共进行两次垂钓(0与14 d);每个处理组均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包括40尾鱼,每个重复垂钓20尾鱼后则停止该组垂钓活动,获取垂钓总时间、被钓鱼次序号、单尾被钓平均时间的变异系数,及两种易钓性表型个体的生长率.结果 表明:饥饿组草鱼0d的形态参数(体质量、体长和肥满度)都显著高于该组14 d,对照组的形态参数在实验期间无明显变化;对照组14 d的形态参数显著高于饥饿组14 d;对照组和饥饿组14 d高易钓性个体的体质量和体长显著大于低易钓性个体;对照组14 d的垂钓总时间显著长于饥饿组14 d,但两处理组单尾被钓时间的变异系数无差异;饥饿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呈负增长,其低易钓性个体的SGR显著高于高易钓性个体,但对照组两种易钓性表型个体的SGR无差异;饥饿导致草鱼易钓性明显增强,在食物严重匮乏环境中不同易钓性表型草鱼个体的生长结果(如生长率)存在差异,该种鱼易钓性具有一定的形态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垂钓强度对鲫幼鱼易钓性和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考察不同垂钓强度对鲤科鱼类易钓性和生长的影响,研究以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实验(26.9±0.1)℃条件下对大小相近和机体健康的3个处理组[高强度组(ld垂钓1次)、中强度组(2d垂钓1次)和低强度组(4d垂钓1次)]进行垂钓实验;每个垂钓处理组均设3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包括40尾鱼,每个组在垂钓10h后则停止该组的垂钓活动,记录成功垂钓每尾鱼的时间、序号和电子标签信息,计算垂钓比例、单尾被钓时间、平均垂钓序号、变异系数和实验期间(9d)的生长率.研究发现:3个垂钓强度组的垂钓比例均随着垂钓次数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单尾被钓时间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导致垂钓比例与单尾被钓时间呈负相关.除低强度组外,高、中垂钓强度组的平均垂钓序号随着被钓次数的增加均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并且该2个强度组平均垂钓序号的变异系数随着被钓次数的增多均呈增大的变化趋势;3个垂钓强度组的平均垂钓序号与其变异系数呈负相关.3个垂钓强度组在实验期间的特定生长率均出现负值情况,但3个组之间无差异.研究表明:高强度的垂钓活动会降低鲫幼鱼的易钓性,并且导致个体生长表现出一定的负面效应,表明高强度垂钓活动可能影响鱼类野外种群易钓性及其相关的其他表型的进化轨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重复垂钓对鲫幼鱼易钓性和能量代谢及个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先捕后放是一种重要的鱼类资源保护策略和渔业管理手段.经历先捕后放的被钓鱼类个体的生理与行为会发生变化.当这些个体再次面对人工垂钓诱饵时,可能会呈现更加谨慎的摄饵或鱼钩回避行为.为考察重复垂钓对鱼类易钓性、能量代谢和个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鲤科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3±0.1)℃水温条件下对垂钓组和对照组进行3次的能量代谢(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MMR)和个性(勇敢性、活跃性)测定.其中,垂钓组需进行垂钓实验,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垂钓操作.研究发现:(1)重复垂钓显著降低鲫幼鱼的垂钓率,但明显增加单尾平均垂钓时间和整体死亡率.(2)重复垂钓降低鲫幼鱼的体重、肥满度、SMR、MMR、代谢空间(AS)和相对代谢空间(FAS),但整体上不影响勇敢性和活跃性.(3)在测定Ⅰ中,高易钓性个体的体长和开阔区运动时间比大于低易钓性个体,但前者的肥满度小于后者.然而,在测定Ⅱ和Ⅲ中,高易钓性个体的形态参数、能量代谢、个性(勇敢性和活跃性)与低易钓性个体并无差异.研究表明:重复垂钓明显降低鲫幼鱼的易钓性,并且种内个体易钓性的变化方向不尽相同;重复垂钓对鲫幼鱼的形态和有氧代谢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可能降低了其用于运动、生长和消化等生理功能的代谢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