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骶段塌陷型结核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内固定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分析腰骶段塌陷型结核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非对称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asymmetric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AVCR)后内固定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行PAVCR治疗的45例腰骶段塌陷型结核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8.6±17.4岁(22~65岁),平均随访时间36.4±9.8个月(24~6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畸形节段CT、MRI检查,术后随访行正侧位X线检查及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必要时行CT复查.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螺钉松动及连接棒断裂进行分组,比较无内固定并发症组分别与螺钉松动组、连接棒断裂组患者性别、年龄、截骨节段、融合节段、骨密度、远端锚定点数量比、术前、术后(2周)及终末随访局部后凸Cobb角、冠状面侧凸Cobb角、ODI评分.应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内固定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策略.结果:9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并发症,平均发生时间25.4±7.3个月,发生率20%.其中固定远端螺钉松动5例,连接棒断裂3例,固定远端螺钉松动合并对侧连接棒断裂1例.无并发症组与螺钉松动组比较,术后2周局部后凸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19.2°±6.3° vs 24.5°±8.7°,P<0.05)、终末随访局部后凸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21.2°±6.1° vs 28.4°±8.4°,P<0.05),终末随访OD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11.1±3.6 vs 17.3±4.3,P<0.05).无并发症组与连接棒断裂组比较,术后2周局部后凸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19.2°±6.3° vs 25.6°±7.3°,P<0.05),终末随访局部后凸Cobb角有差异(21.2°±6.1° vs 30.2°±7.9°,P<0.05),终末随访ODI评分有差异(11.1±3.6 vs 19.5±5.8,P<0.05).无并发症组与螺钉松动组远端锚定点数量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密度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并发症组与连接棒断裂组远端锚定点数量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术后2周及终末侧凸Cobb角、术前ODI、术后ODI三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骶段塌陷型结核后凸畸形行PAVCR术后存在发生螺钉松动及连接棒断裂的风险,术后残留后凸、远端锚定点数量不足、前中柱融合不良及骨质疏松可能造成腰骶段塌陷型结核后凸畸形术后螺钉松动,而术后残留后凸、中段锚定点缺失、前中柱融合不良与连接棒断裂发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RI在诊断鉴别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与脊柱结核(T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明确诊断的35例BS患者及33例TS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对二者的MRI影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受累椎体异常信号上,TS组以弥散型信号为主,占比85.87%;BS组局灶型、扇形信号比例分别为27.71%、21.69%,明显高于TS组的14.13%、0.00%(P<0.05).TS组椎体塌陷及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率分别为42.39%、21.74%,均明显高于BS组的0%、3.61%(P<0.05).两组硬膜外脓肿、硬膜外脓肿伴神经症状、前纵韧带下脓肿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S组韧带下脓肿扩散≥3个椎体水平发生率明显高于BS组(P<0.05).结论 BS、TS在骨质破坏程度、脓肿扩散程度、椎体信号形态上有明显差异,这有助于二者在MRI影像上的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